何菲

幾番變遷,從虛擬身份到類實名制、從精神層面的分享到實物及服務信息的流通、從線上線下人格的分裂到彼此的滲透與融合,中國的互聯網社區正越來越成為人們線下生活的映射,兩者間的分野正越來越不明晰。
對于人類社會(這里主要區別于線上社會)的社區解讀,社會學家們有多種解釋。通常情況下,社區是指以一定地理區域為基礎的社會群體,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而維系這一社會群體的重要元素之一是:社區認同。
早期的中國互聯網社區用戶為了各種意識、志趣或利益(信息獲取、人際互動或者生活服務)進行交往,并由此形成社區認同感。之后,人們通過網上虛擬身份進行各種以人際互動為主要目的的社會交往。
社交屬性的凸顯,使得中國的互聯網社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缺乏安全感。巨量的網民像候鳥遷徙一樣來了又去。選擇的同時,必然伴隨著“拋棄”。 這也意味著,社區網站的更新換代正在加速。
迄今為止,中國的互聯網社區主要包括了以下三大類,而這些社區之間越來越相互滲透與融合,并呈現出不一樣的生存現狀。
一是連接人與人、人與內容的社區,以BBS為主要架構。從早期的四通利方、“水木清華”,到天涯、貓撲等論壇,這些社區滿足了人們超越空間限制,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愿望。隨著互聯網內容的不斷豐富,它們呈現出更多的媒體屬性,用戶可以通過更為細分的志趣尋找自己的群組或分論壇。
互聯網社區為人們的社會交往及信息分享提供了更多的組織形式。長期以來,線下社區的人更多通過地緣、血緣、學緣或業緣組織關系,但常常被空間限制?;ヂ摼W社區還增加了更多的組織方式,比如通過用戶愛好與志趣組織社區或小組,實現信息的分享與流動。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早期,互聯網的所呈現的爆發力常發軔于此,也成就了天涯社區等熱帖發源地。
如今,面對越來越多的社區新貴,它們有點老了,但老而不衰者有之,退而不隱者有之,轉型成功者有之。他們依然是中國互聯網社區的有生力量,豐富著社區網站的業界生態。
二是以連接人與人為主要目的SNS。代表公司包括早期的Chinaren、5460和之后的人人、開心等,而即時通訊工具生長出來的QQ空間更是其主要代表。SNS過去主要是指以虛擬身份進行的線上交往,后來越來越實名化或準實名化;早期的Chinaren與5460校友錄通過學緣這一介質建立并組織用戶關系,通過班級或學校等群組進行互動。之后,白領人士開始加入這一陣營,業緣成為SNS組織社交關系的另一途徑。
然而SNS很快就陷入了“長不大”與速生速滅的魔咒。
“任何的需求被滿足都會有‘厭煩的一天,只是有的會時間長一些,有的會短一些,你怎么樣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這是很大的一個話題,可能是我們這個行業一直都面臨的最大的一個挑戰?!遍_心網創始人兼CEO程炳皓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透露,“坦白說,我們(開心網)就是在面臨這個挑戰。”
“人人、開心火的時候是SNS最火的時候,”IT觀察家魏武揮認為,“但是很快,微博業務起來了,相對于開心與人人,它的媒體屬性更強,并在一定意義上替代了門戶。”
微博的興起有很多緣由,但至少反映了人們對于信息生產與流通的饑渴。與BBS類似的是,它為人們更多的角色扮演找到了出口。在微博上,公知系、萌呆系、非主流等等流派,滿足了人們自媒體的需要,正如魏武揮所言,他們還可以“消費名人”。
很快,微信開始分流微博用戶,并成為下一個極具潛力的社區形態。這場始自騰訊內部的自我革命,不僅挖掘了中國目前最大的社交關系鏈條,還動了運營商的奶酪。“本來掌握最大社交關系鏈條的是中移動(等運營商),”魏武揮認為,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好這一資源?!岸话銊摌I公司連這種資源都沒有,就更難起來,即使開心網火的時候,社交功能也很弱?!?/p>
相比更水平化的前兩類社區,第三類社區是連接消費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商品/商戶的生活服務社區。更低調也相對窄眾,然而這個領域卻不乏“現金?!薄?/p>
大眾點評網、杭州19樓等地方生活服務平臺致力于挖掘本地資源;愛卡汽車、CSDN等網站則專注服務于某個垂直行業或用戶群體。這些社區雖然也有社交功能,但其重點并不在于社交關系。
假如有人去杭州,不知道怎么租房子,或者去哪兒的餐館吃飯比較好,就可以去19樓看看。魏武揮說,“與社交概念相比,(這些社區網站)促成的是信息的流動,更像一個媒體”。本次封面中報道的大眾點評,則是為用戶提供餐飲、購物、休閑娛樂及生活服務等領域的商戶信息、消費優惠以及發布消費評價的互動平臺,已經覆蓋全國2300多個城市。
以上這些社區網站,有紅極一時的明星企業,也有悶頭賺錢的低調公司;既有高臺跳水、曇花一現的偶像派,也有經歷了數輪新概念的沖擊之后,穩步成長的實力派。
無論秉持哪種生存法則,立足當下,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面對的共同問題。
一是社交關系資源的爭奪。這是SNS們首先要面對的問題。BBS對于社交關系的依賴更小,多數是社區里配備的功能之一;生活服務社區的運營重點也不在于此,SNS則面臨從騰訊手中搶奪關系資源的挑戰。
微信對于QQ既有社交關系鏈條的承接、新用戶的拓展以及通訊錄關系的挖掘,這是其一出現就已具備的先發優勢,SNS產品設計與運營也對人性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每個公司都可以并能堅持微信產品團隊所秉持的價值觀。市場留給SNS的空間和時間縫隙都越來越小。“注冊是一個很大的門檻,微信可以直接用QQ登錄并且挖掘通訊錄關系。其他公司要重新建設社交關系很難?!蔽何鋼]認為,“目前(除了騰訊之外),我不看好其它任何一家真正做社交的公司,社交關系已經壟斷形成?!?/p>
二是商業化的迷局。一位業界知名的連續創業者曾經說過,在他創立前一家公司的時候,他想的都是如何改變世界;在他創辦了另一家公司之后,他開始考慮的是:如何讓員工們過上更好的生活?!鞍俣忍勺龅貌诲e,但很難有什么商業模式?!蔽何鋼]認為,“新浪微博也一樣,平臺本身很難賺錢?!?/p>
在一些垂直行業,比如汽車、數碼、母嬰、軍事、醫療等社區里,人氣只是一方面,公司的前景能不能看得到,還要看是否“離錢近”?!氨热缙嚲褪请x錢近的垂直領域,廣告主已經習慣在互聯網上投放廣告。”魏武揮認為。未來的互聯網社區創業者,融資渠道比以前更為豐富,但也要處理所謂理想與現實的糾結。
三是移動互聯網的挑戰。目前國內有不少社區創建于PC時代,架構比較龐大,功能力求豐富,而手機端的屏幕沒有太大的展現空間?!耙郧霸赑C互聯網上可能都會做得更大更全,我有多少功能,我的功能有多好,但是在移動互聯網上其實更多的是深度,” 程炳皓認為,“產品的功能應該是越窄越好,越深越好?!?/p>
新浪微博的活躍用戶中,已經有超過75%使用移動終端登錄。微信則是完全從移動互聯網上生長出來的新興社區。
四是他們必須適應社區浮沉的新法則——未來的社區之戰將是巨無霸與小而美的競合生存。小而美的社區網站,作為第三方,“最好是同時依托于幾個巨頭來生存,這樣才能從每一個巨頭那兒得到我的好處”,魏武揮認為,“未來將是星系之間的斗爭,各大開放平臺之間的較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