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芳



沒有龐大的生產線,聽不到發動機轟鳴的聲音,只有一個帶有些上海舊時光的簡單庭院和一座建于1933年屢經變遷的五層老建筑。
上海盧灣區皋蘭路18號隱沒在一排排的老式洋房中間,在一個很不起眼的院門口,掛著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寶馬互聯駕駛中國研究院”及“寶馬Designworks USA上海工作室”。這個地方附近曾經住過周恩來、梅蘭芳、杜月笙等一代風云人物。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這一帶基本維持原來的風貌,而不遠處毗鄰的,是當今上海最繁華的淮海路。
慢文化和快文化,前沿文化和傳統文化,年輕潮流與時尚定制在此共生共長。2010年,楚力從德國來到上海,受命組建寶馬互聯駕駛上海研究院時,選中此地就是因為這里一直是各種文化風云際會的場所。
融合創業
紅墻粉瓦,三月的上海,梧桐已經“換裝”。三年前,楚力和另外兩位德國同事來到這里,已經漸漸習慣這里的春去春來。
楚力的身上有一種特有的融合力。每天早上,楚力會騎著他的電動摩托去上班。他也是微信的使用愛好者,經常在微信上與員工“聊天”。研究院的中國員工說,楚力對時尚很敏銳,有著自己的詮釋,他本人是位風尚男士。
他更不乏創意,時不時會冒出一些新奇的點子。比如,在研究院逐漸步入正軌后,楚力很快出臺了一條新政,新入職的員工第一天上班,都會被安排一個同事開著寶馬車去家里接她/他。一路上,老員工對新同事負有各種教導職責,以便讓其快速融入到團隊當中來。
楚力曾經在寶馬慕尼黑總部研究院待過五六年,與那種傳統的德國工程師給人的感覺不同,他更像一位帶有設計師氣質的技術創業家。而他來到中國也不全是偶然。
2010年左右,全球汽車業迎來了一個低增長時代,一直以動力和性能為主打的汽車業忽然之間找不到新的利益驅動點,而此時,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應用為汽車打開了一個新的空間。一些車企開始嘗試將移動互聯網應用嵌入到汽車當中,讓汽車“互聯網化”,但是它與汽車業以往由車企主導、周期長的創新方式不一樣。移動應用創新周期短,新需求層出不窮,而且完全由消費者主導。這讓很多車企對新一波的創新既愛又恨,有的甚至一時難以適應。
寶馬提出互聯駕駛戰略概念,相對于其他車企,應該算是早的。寶馬快速切入新興市場的做法就是研發本地化,除了在慕尼黑有一個寶馬全球性研發中心外,寶馬又以最快的速度在美國硅谷設立了相關的實驗室,并且在兩地市場都已推出了適合當地的、應用了互聯駕駛功能的車型。
不過,在中國,當時寶馬卻基本還是一片空白。如何快速地將互聯駕駛概念在中國推廣開來,并扎根中國本地,適應中國市場的瞬息萬變?很寶馬的做法就是,在中國復制一個類似慕尼黑和硅谷那樣的研發中心,但顯然又不能照搬。中國移動互聯網有著自己的生態圈和商業文化,有些是中國獨有的,有些應用變革很可能引領世界潮流。在中國設立寶馬的全球第三個研發中心,無異于來一次全新的創業。而這個創業的人選,必須敏銳,有很好的把控力,很強的融合能力,楚力成為合適的人選。
實際上,寶馬德國總部一開始就為楚力設計的就是一條在中國創業的路徑——寶馬互聯駕駛中國研究院由寶馬集團獨資,給楚力配備的核心創業班子,加上他本人只有三人。三人都是德國人,其中一位技術經理負責項目的一切,一位經理負責項目外的所有事情,楚力任研究院總經理負責統籌。這種方式讓中國研究院既能享受寶馬背后的強大資源支持,又能具有在當地自主決策和靈活適應的空間。
汽車研發的“短平快”
時光過得很快,兩年后,2012年9月新BMW 5系Li在中國市場發布,一些中國熱門的網絡應用如新浪微博、百度地圖、百度音樂和豆瓣FM,出現在這款面向豪華商務車市場的新車上,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
新BMW 5系Li是寶馬在中國推出互聯駕駛服務后首款應用的車型。很多人感興趣是因為這些應用雖然在智能終端上已經深入人心,但被應用到汽車上,在當時還是個新鮮事兒。你只需將裝有這幾個應用APP的蘋果手機與新5系車相連,車內的iDrive系統就自動將應用同步。然后,或者是在車內收看和簡單地回復新浪微博,或者通過百度音樂或豆瓣FM收聽在線歌曲,甚至下載喜歡的音樂,或者利用百度地圖快速導航。最近5系又新增了一些互聯駕駛功能,包括“BMW互聯應用”擴展、“BMW遠程助理”、“語音控制系統”,互聯駕駛就像一個“貼身管家”,你可以在車上隨時隨地享受一種高效互聯的移動生活。
不過,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新BMW 5系上出現的這些中國本土互聯網應用,就是來自于只有3個德國人加20多個中國本土研發人員的微型研究院。當時,這個研究院剛成立兩年,這在汽車業是一件真正的新鮮事兒。
有人列舉了汽車和消費電子的不同產品創新周期,一輛汽車的創新周期大概在7~8年,中期改款也要3~4年;但一臺手機的周期大約為12個月;而一個移動應用APP的周期就更短,幾個月甚至幾周就要更新一次。幾種產品的周期根本不在一個頻率上,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的汽車模式去導入移動互聯網性質的創新,一位再優秀的作曲家也很難把它們放在一起彈出優美的和弦。
張夢茜是寶馬互聯駕駛中國研究院被招募進來的成員,主要負責軟件的測試等相關工作。據她介紹,寶馬對這些熱門的中國本土應用并不是簡單的集成,大多數都需要經過類似的產品重新創意設計和二次開發。這就更加大了研發的難度,有可能延長研發的周期。
例如,用過新BMW 5系上豆瓣FM功能的人就會知道,其中有一個音樂收藏快捷鍵功能,如果你喜歡豆瓣上民謠風格的音樂,只需要常按一個控鍵,下回你只要按下同樣這個鍵,新的iDrive系統就會自動進入民謠音樂頻道。
正因為如此,寶馬互聯駕駛中國研究院從一開始就對研究院人才架構、研發的重心建立新的布局,并革新了研發流程。
依托多年研發經驗積累,在最快的時間內,楚力已經組建一個小而強大的團隊,其中的25人都是來自中國本地的軟件開發、用戶界面設計及技術等各領域內的精英。同時,寶馬的消費群體主要追求時尚個性和動感,因此研發的重點主要設定在信息娛樂、安全駕駛及便利性等領域。
在研發流程創新上,研究院采用了一站式研發流程,整合工業設計、軟件開發、測試等諸多環節,以最大限度地縮短研發時間。
在研究院二樓的一個測試間里,擺滿了各種測試架,平常張夢茜就在這里穿梭忙碌。張夢茜說,在研究院的樓里聚集了從軟件開發、用戶界面設計到測試各類人才,日常工作中,他們彼此之間的溝通基本是零時差,各個階段的流程緊密耦合在一起,可以隨時交流,隨時糾錯和改進,使得研發快速高效。“以豆瓣電影為例,從構想到產品完成,總共只用了10周的時間”。
創新的“時空轉換”
“如果每件事都在掌控之中,只能說明你行進得還不夠快?!?楚力說,他習慣于在多任務快速推進中,將風險與效率控制在一定的平衡范圍之內,享受速度與激情帶來的駕控體驗。
寶馬上海研究院主要是為中國市場提供定制化的應用方案,因此會將寶馬全球推廣的互聯駕駛系統,針對中國用戶的習慣做適應性的開發與改進。比如,針對國內限速規定、信號燈模式等,寶馬正開發適應中國市場的路標識別技術、車輛超速預警技術與自適應巡航等技術。當然,也包括對安全駕駛技術的把控。
寶馬對集成進來的應用有嚴格的技術參數把控。比如,新BMW5系當中的微博應用在汽車行駛期間不能翻頁,不能輸入內容,為此在系統內特意預設了十幾條常用簡單回復用語,只需簡單按鍵操控。另外,車內還預設了一些其他參數,不久的將來,你的車內如果開了空調,系統知道車內的溫度是多少度,然后,如果你同意,系統可以自動將這些信息分享給你的好友。還有,據研究院的開發人員介紹,寶馬車主還可以通過車載GPS向新浪去請求和找到你周邊的汽車。
寶馬車甚至對百度或豆瓣播放的音樂音量所可能引起的安全問題都會考慮進去,為此設置了一個新的功能,即汽車在加速或拐彎時可以自動將音量調小到安全范圍之內,之后汽車進入正常行駛時,音量也隨之恢復到正常。
隨著汽車的“互聯網化”,應用功能的“APP化”,汽車也在比以往任何時候變得更加的智能,汽車開始可以像機器人一樣“思考和行動”,汽車業的創新方向也隨之發生時空的轉換——從郊區重工業廠房進入城市中心靈巧的實驗室,從動力研發向軟件開發,從追求性能到追求智能。
汽車行業、消費電子以及IT軟件服務行業不斷在呈現一種融合趨勢,汽車企業越來越需要懂得如何將三個領域的技術和三種不同的消費文化融合在一起。楚力認為,這不僅僅是讓汽車簡單的IT化,而是一種深度的整合。
“因為我們小,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去做一些新的嘗試,保持產品的創新?!背φf。目前,寶馬在研發層面正通過一種化整為零的方式,分解出一些小而靈活的組織,以化解與汽車創新正在發生的時空轉換所產生的距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