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楊
靈歌,又被稱為靈魂歌曲,是白人世界里的黑人在遭受殘酷奴役后痛苦無告,寄托悲憤心情的一種宗教歌曲。這種起源于底特律的黑人音樂,曾同時占據流行音樂和節奏與布魯斯音樂兩個排行榜的統治地位。
第一次聽說靈歌,我以為是黑人死去辦喪事時用的音樂,因為大多數靈歌,或悲傷沉重,或高亢激昂,似乎在進行一場不平靜的傾訴。后來實在抵抗不住靈歌的誘惑,深究下去才知靈歌的意義。
靈歌,又被稱為靈魂歌曲,是白人世界里的黑人在遭受殘酷奴役后痛苦無告,寄托悲憤心情的一種宗教歌曲。這種起源于底特律的黑人音樂,曾同時占據流行音樂和節奏與布魯斯音樂兩個排行榜的統治地位。由于經常即興演唱,幾乎沒有定譜可以遵循。南北戰爭后,由于菲斯克大學黑人歌唱團等黑人歌手的傳布,以美國最有代表性的黑人民歌聞名于世,并成為爵士音樂的重要素材。
這么說,還是有點晦澀。對于完全不了解黑人音樂的人來講,靈歌還是停留在教堂里和圣壇上。其實,靈歌已完全滲透在黑人的生活中,甚至成為了全世界的一種文化潮流。比如:我們所了解的美國歌后瑪麗亞·凱莉、惠特妮·休斯頓,兩位都曾是靈歌高手。她們高可探云的聲腔,猶如從靈魂深處迸發出的聲音,虔誠地向上帝傾訴。
只不過,從1960年開始,靈魂歌曲風風火火地發展起來,直至1968年,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而悄然結束。雖然,靈歌在1963年至1965年,將當時盛行的節奏藍調音樂與布魯斯風格音樂,完全擠出《公告牌》雜志排行榜長達14個月之久。然而,在白人世界里,黑人音樂怎么能成為流行音樂的代表?
此時,我不禁想起一位黑人女子——艾瑞莎·弗蘭克林,一個牧師的女兒。1942年3月25日出生于田納西州的曼菲斯,2歲時舉家遷往底特律。從小她便透露出天才演唱家的氣質,10歲她擔任獨唱,隨父親在美國各地表演,14歲之前在芝加哥名廠Chess旗下灌有一些宗教性錄音。18歲,少女愛瑞莎便出落成一位美麗的歌者,并被披頭士樂隊的制作人約翰·哈蒙德發現。他認為她是一位有無限潛力的優秀歌唱天才,迅速將其簽至哥倫比亞唱片有限公司。但由于定位并不準確,在哥倫比亞公司的6年間,艾瑞莎的12張唱片,都沒有將這個歌唱奇才從人群中托起。
1966年,她遇到了另一音樂制作人吉瑞·衛斯理。同年,艾瑞莎改簽到亞特蘭大唱片公司,聽從吉瑞的勸告,走上自己的音樂之路。
簡單,是艾瑞莎的歌曲的宗旨。她極具金屬色澤的音質在簡單流暢的配樂中,被完美呈現,那種令人震撼的厚度、高度、寬度,令當時所有音樂人咋舌。就算如今再聽到她的演唱,也會被震撼。她無可爭議地成為亞特蘭大公司的搖錢樹。從1968年起,她更是19次問鼎“格萊美”大獎。
在她眾多的經典歌曲中,創作于1967年的《Respect》是她一生最不可忽視的優秀作品,也是她真正的成名作。這是一首女性解放的歌曲,但沒想到一推出更成了黑、白種族問題白熱化時期的黑人代表歌曲,傳達出在白人社會中的黑人,強烈要求平等、尊重的心愿。艾瑞莎發自內心的演唱,對不公平待遇的憤怒、不平,作為弱者發自內心的悲傷,昭然若現。
上世紀90年代,艾瑞莎再次演唱這首歌曲,人到中年,高亢的聲線變得沙啞,在舞臺上,她略去了大量的肢體動作,減少了與臺下觀眾的交流,變成了獨自一人的吟唱。在最高音的時候,她甚至停頓下來,眼神里帶著悲憫,有一股堅定暗藏在她漸緩的歌聲中,“我只需要回家時僅有的尊重。”她演唱多少次,便會有多少次的感動。
音樂雜志《滾石》評選出了“史上最偉大的百名歌手”。艾瑞莎·弗蘭克林被排在了首位。對“偉大”二字的理解,我想至少是這位當選的歌者,不僅僅完成了歌者的使命,且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精神上的引導。就像吉瑞·衛斯理所說:“她所散發出來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是那樣自然,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陽,沒有絲毫的裝飾,卻光芒萬丈。如果你錯過了她的歌聲,你就錯過了上帝的接引。”
突然聽說,“80后”歌星愛戴被包裝成“靈歌小天后”,搜索她演唱的視頻,看著她扭扭捏捏哼唱,我想起《生活秀》里來雙揚的一句話:“你與我玩什么花樣?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