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發布“招男不招女”的招聘信息,用人單位或將面臨最高3萬元的罰款。北京市法制辦2013年2月6日公布《北京市人力資源市場條例(草案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草案明確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因民族、性別等歧視求職者,發布的招聘信息不得包含歧視性內容。
點評:這是地方法規對就業歧視現象的揮鞭,為相關反就業歧視法規的落地,變具體而可操作,作出了一個表率,其意義將肯定不止于北京,而將影響到全國。它將改善之前諸多就業歧視“有法但不可依”的現狀,應該講,北京為工作機會平等祭出了一面旗幟,帶了一個好頭。但旗幟的意義更多是方向性的,要做到相當具有可操作性,其規矩條文須得越細致越具體越好,讓之前的宏觀原則,一一變到可以按圖索驥據此下單。做到這一步很不容易,其歧視的界定鑒別很關鍵。
就業歧視有很多種原因,種族、膚色、宗教、政治見解、民族、社會出身、性別、戶籍、殘障或身體健康狀況、年齡、身高、語言等,搞不好,甚至如面相、體重、屬相、星座,還有“婚否”、“育否”之類,很多老板也很在乎,因為它就是性別歧視的一部分,老板不想為女性的婚育付出時間與工資成本。還有,因人設事的崗位特性,使性別歧視確實有些模糊,文秘接待類多女性,技術機械工種類多男性,這是約定俗成,并非老板偏心。所以,實際操作中,要注意“具體情況區別對待”與“法律意義上的歧視”兩者之間的精準界定,因為情況復雜,所以處罰起來便會有很多困惑,需要更多的“條規細則”來一一分清,如此才能不一刀切,才能不只是表面平等,而使事實也平等。再有,以“讓驢拉磨”來形象比喻,在揮鞭之外,得給草,也就是獎勵,獎勵那些特別關注弱勢群體就業的老板。有些發達國家有相當具體的規定,比如規模到什么程度的企業,其招聘員工中,殘疾人得占某個比例,達不到就罰,達到了則獎。譬如電影《不一樣的爸爸》,弱智的山姆僅有相當于7歲年齡的智力,連女兒的監護權都保不住,但他卻一直擁有一份工作,就得益于這種規定。
而所有的揮鞭與給草,應該由政府行政機構與相關民間團體共同管理監督完成,其處罰與獎勵有實有虛,有物質有精神,比如稅費增加或減免,比如社會榮譽、誠信等級的授予與剝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