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意思是說秋天陽氣漸收,而陰氣逐漸強大起來,萬物成熟,到了收獲之季。從氣候特點來看,秋季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夏長”到“秋收”也相應發生改變,于是“秋愁、秋乏”悄悄地不請自來。該如何預防、應對呢?
a科學角度看“秋愁”
科學證實,“悲秋”確有原因,且是多方面因素在人們情緒上的反應。
節律紊亂人消沉
在人的大腦中,有個叫松果體的腺體,分泌一種“褪黑激素”。這種激素能誘人入睡,還可使人消沉抑郁,而陽光則能使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秋涼以后,常常是陰沉沉天氣,陽光少而且弱,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對增多。此外,“褪黑激素”還有調節人體內其他激素(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作用,使甲狀腺素、腎上腺素受到抑制,生理濃度相對降低。而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等又是喚起細胞工作的激素,它們如相對減少,人們也因此而情緒低沉、多愁善感了。
天人相應生悲愁
自然界的變化可直接影響人體,使機體發生相應的反應。以至有許多老年人在秋天似乎衰老得更快,有些老人舊病未愈,新病又起。秋天或是秋雨瀟瀟、陰霾悶濕,或是秋寒逼人、草木凋零、蛇蟲蟄伏……老年人觸景生情,不免會產生哀嘆人生遲暮的悲傷心理。中醫還認為,秋天內應于肺,悲憂最易傷肺;肺氣脾氣一虛,機體對外界病邪的抵抗力就下降,使秋天多變的氣象諸要素(氣溫、氣壓和濕度等)更易作用于人體而致病。醫學調查資料顯示,深秋至冬季是一年中因病死亡和發生自殺、誘發精神疾病最多的時期。
溫差刺激反應慢
中秋前后特別是深秋時節,寒暖氣流交替往來,氣溫驟升驟降,變幻莫測。為適應外界溫差的劇變,人們可通過“行為調節溫度”(如增減衣服等)手段來調節。相對而言,因神經系統功能的衰退,老年人對外界環境的反應靈敏度不高,使其往往來不及采取“行為調節溫度”手段,加之老年人血管老化所致的血流改變、體液總量減少,使機體體溫受外界干擾的程度較常人要嚴重得多,從而影響到老年人身心的協調,使其難以保持穩定的精神狀態。
a運動健身解秋愁
動靜結合身心康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白天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晚上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風流竄使脾胃受涼。
在精神養生方面,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這時,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日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處事要看到積極的一面,多登高遠眺,讓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消散。
秋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的好時機,可外出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或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八段錦、練健身操等。在進行“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動則強身,靜則養身,可達到身心康泰之功效。
多曬太陽提升精氣神
秋季因氣候變化等原因,出現陰天的時間較長,陽光也沒有夏季充沛,在室內呆時間長的人,容易出現抑郁,心情不愉快;極少參加體育鍛煉的腦力勞動者、體弱者,比一般人更容易得秋季抑郁癥。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由荷爾蒙決定的。腎上腺素通常被稱為“痛苦荷爾蒙”,每當我們生氣或遭到恐嚇時,就會分泌腎上腺素。還有一種荷爾蒙叫褪黑激素,它在臨睡前和夜間分泌,能使人昏昏欲睡,無精打采。當一個人抑郁時,這種物質的數量就會增加。
腎上腺素同毒物一樣也可以排出體外,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另外,還可以從事運動和體力勞動,像跑步、搬動家具等,讓激素隨汗水一起排出。或者大哭一場,一部分腎上腺素也會隨淚水排出。
褪黑激素在陽光下會遭到破壞,所以建議人們多曬曬太陽,這樣可以保持高昂的情緒。
a中醫手段解秋愁
藥浴舒身心
從中醫角度看,秋季氣候多變,早、午、晚及室內外的溫差較大。人體的肺臟因直接與外界相通,易不斷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中醫認為,“肺為嬌臟”、“肺主皮毛”,最容易受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而發病。用現代的通俗語言解釋,就是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刺激,使抵抗力減弱,給各種細菌、病毒提供了可乘之機。這也就是為什么一進入秋天,患傷風感冒、扁桃體炎、氣管炎、肺炎的人較多,支氣管炎、哮喘等慢性病容易復發的原因。
初秋之時,宜洗藥浴。藥浴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人體及早適應溫度變化的刺激,進一步提高耐受能力,而且還可驅除體內殘留的暑氣,緩解因酷暑帶來的緊張、焦慮情緒。如果能根據體質及患病狀況,靈活配制出適合每一個人的藥浴處方,那就既能治病,又可健身。
現在常用的保健藥浴有溫泉硫磺浴、香茅草浴、艾葉浴、當歸浴、川芎浴、紅花浴、薄荷浴、藿香浴、紫蘇浴等許多種類。一般來講,健康人群只要選擇兩種功效不同的藥物入浴即可。如硫磺浴可止癢殺蟲,香茅草浴則適合各種體質人群,艾葉浴可祛風濕,當歸浴可活血通經,川芎浴辛香走串止頭痛,紅花浴可祛淤血,薄荷浴可除疲勞,藿香浴可驅內濕,紫蘇浴可治感冒等等。
家庭藥浴的制法也很簡單。可購買適量藥物,以常規煎藥法濾出藥汁后兌入浴缸,加入適量溫水稀釋即可洗浴。
穴位按摩順肝解郁
人體其實就是一個天然的大藥房,隨身攜帶著能解除煩惱的穴位,如百會、內關、涌泉、神門和太沖穴,都能快速緩解悲苦、愁悶的情緒。
百會穴——將耳廓折起,兩耳尖聯系中點。
內關穴——前臂內側,腕橫紋上三橫指,兩筋之間。
神門穴——腕橫紋靠近小指的一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太沖穴——腳背上,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涌泉穴——腳底第2、3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找準穴位后,先把左手手掌放在頭頂,掌心對準百會穴。右手微握拳,輕輕叩擊左手手背,約叩擊3~5次;然后按照內關、神門、太沖和涌泉的順序,依次按揉上述穴位,每個穴位1分鐘,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雙手合十,雙掌大魚際置于膻中穴上,上下擦動,反復摩擦20~30次,以胸部有熱感為度;然后雙手五指并攏,從腋下開始,用手掌摩擦脅肋部,摩擦到肚臍處,反復10次,直到脅肋部出現熱感。
這個方法有開胸順氣、疏肝解郁的作用。當您心情郁悶的時候不妨多做幾次,秋愁可解。
a食物幫你解“秋愁”
牛奶:牛奶含豐富的鈣和色氨酸,具有鎮靜、緩和情緒的作用,可以幫助人們減少緊張、暴躁和焦慮的情緒。晚上睡前30分鐘,喝杯熱牛奶(約200毫升)有助于保持好心情。
海魚:人均吃魚量較高的地區發生嚴重抑郁癥的比例要低得多,這是因為海魚中含有大量抗抑郁的脂肪酸。因此,被秋愁困擾的人不妨在飲食中增加海魚的攝入量。
小米粥:色氨酸具有調節情緒的作用。小米粥中色氨酸含量比較豐富,而且淀粉含量多,使人產生溫飽感,可以促進胰島素的分泌,進而提高大腦內色氨酸的數量。每天喝1碗小米粥可消除憂煩。
香蕉:香蕉能使大腦產生一種神經遞質,將神經信號送到大腦的神經末梢,促使人的心情變得安寧、快活,甚至可以減輕疼痛。香蕉還含有豐富的鎂,能緩解緊張情緒;含有的生物堿可以振奮精神和提高信心;香蕉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6,有利于調節情緒。因此,每日進食1~2根香蕉也有助于保持好心情。
紅棗:紅棗含有蛋白質、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B1等營養物質,具有補益氣血、寧心安神的作用。每日吃10枚紅棗,不失為趕走秋愁的好辦法。
蓮子:蓮子可以補中養神,蓮子心可以清心安神。用蓮子加蜂蜜煮粥或燉豬心湯,均可以起到安神祛愁作用。
南瓜:南瓜富含維生素B6和鐵,這兩種營養素能幫助身體所儲存的血糖轉變成葡萄糖。葡萄糖是大腦惟一的能量來源,“燃料”充足自然心情愉悅。
大蒜:大蒜會帶來好心情。研究表明,病人吃了大蒜制劑之后,不容易被疲倦、焦慮、發怒等不良情緒困擾。
綠茶:綠茶中所含的茶氨酸對大腦能起到鎮靜功效。7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喝4杯或以上綠茶,出現抑郁癥的風險可減少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