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桂英
摘要:中國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田賦素來是政府關注的核心問題。抗戰時期中國出現嚴重糧食危機,糧價暴漲,糧食供不應求,在此情形下,國民黨為保證糧食供應,在國統區出臺了糧食統制制度主要有田賦征實政策,四川省作為國民黨中央政府駐地,作為大后方重要省份,積極貫徹國民黨中央政府的規定,全面認真的實施了田賦征實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征糧食居全國前列,對保證軍糧民食的供應作出了貢獻。同時,在實施田賦征實政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關鍵詞:抗戰時期;四川省;田賦征實
一、國家和社會的雙重需要:戰時四川實施田賦征實政策
田賦,即土地賦稅,歷來受到政府的重視。在1436年明政府將江南地區賦稅改征金花銀后,政府所征田賦始為銀錢,之前都征實物;民國初年,政府所征田賦仍以銀錢為主,輔征實物。另外,在1928年第一屆全國財政會議之后,田賦始改為地方管理,之前都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直到抗戰爆發后,糧價飛漲,糧食匱乏,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持久抗戰,為此,國民黨中央便在“1941年初召開了五屆八中全會,中央接管田賦,實行田賦征實制。” 為響應會議的精神,國民黨于該年6月召開了“第三屆全國財政會議,通過了田賦改征實物的議案。”四川省地廣物豐,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美譽,同時在抗戰時期又是國民黨陪都所在地,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供應區。在抗戰時期,由于旱災以及大批難民的到來和不法分子囤積居奇使得糧食供求極不協調,在國統區中糧食缺額居首位。1938年到1939年初,四川省的每市石糧食價格平均在9元上下波動,而到了1939年年底糧食價格日益上漲,12月四川各地區每市石糧食價格平均上升到13元。到1940年,四川省的糧食價格每天都在上漲,糧食價格由年初的每市石14元上漲到年底的每市石128元。在該年6月份,“重慶的米價較1937年前半年平均每市石1.32元的價格上漲了大約31倍,達到每市石米41.87元,居全國之首,形勢日益嚴重。”為貫徹國民政府的規定,四川省政府計劃于1941年9月16日開始實政策,限三個月繳完。
二、追求科學的運作程序:川省實施田賦征實政策展開
(一)前期準備工作
國民黨中央在1941年6月決定將田賦改歸中央管理,并要求各省盡快實施田賦征實工作。作為陪都所在地的四川立即實施緊急管理辦法,在7月13日便已確定120名省糧食督糧人員;7月26日又設立了省糧政局,主持糧食征收的相關工作;在8月1日設立了四川省田賦管理處,管理征購的相關工作。“田賦管理處以縣長為處長,征收局長或主任為副處長,內設稅務、陳報等三科,每縣設征購糧食監督委員,監委由縣長聘任。”為了使人們更加方便的繳納糧食,在繳納糧食時不用經歷遙遠的路途,四川省政府每三個鄉鎮設立了一個糧食辦事處,在各地設立了1600多所糧食征收機構。
經過多方商討,四川省政府還正式公布了田賦征實的征收方法和征收標準:
“①征收實物,以稻谷為主,不產稻谷地區,征收小麥及玉蜀黍,由省府指定之,經指定后,該區如不產該項糧食時,仍應責成該戶購買所規定之糧食繳納;②各縣征收實物,悉按各縣原載糧額,不分大小糧及其它各項名目,凡指定納稻之縣,每糧一兩,征稻谷十一市石,征麥之縣,每糧一兩,征麥八市石,玉蜀黍九市石。其現行征稻單位名稱,如為石斗升或畝分者,仍按原載糧額折算, 購糧標準與征糧同;③各縣征收實物后,其以法幣繳納田賦正附稅款一律免收。但拖欠仍追收。”
“①各縣征購標準按每糧一兩十一市石,即每兩征正稅折征銀數每元一市石之總和,以二除之, 所得商數,即分別作為應征應購之數額。②松、理、茂、汶、馬平、北、彭、黔等縣可自由選定稻谷或玉蜀黍一種征購,其余各縣一律征購稻谷,不得并征雜糧。③原征糧計算單位為石斗或升畝分厘者,有一律按原載錢分厘數額折算計征;④購谷部分,每市石定價為三成法幣,計三十元,七成糧食庫券計七市斗,均于交谷時一次配發。”
為解決征實后的糧食集中和運輸等相關問題,四川于8月4日便開始籌備解決,并提出三個解決方案:①大力動員四川所有的船只運輸糧食;②將所征收征購的糧食分往36個地方集中;③充分利用各種運輸工具運輸糧食三個解決方案。這極大的緩解了田賦征實后的糧食集中和運輸問題。
另外,四川省對糧食庫券條例也做了一些相關的規定。在四川省,其征購部分,“每市石定價為三成法幣,計30元,七成糧食庫券,計七市斗,均于交谷時一次配發。”
(二)實施田賦征實過程中的規定
在征購過程中,政府對阻撓征購及舞弊人員制定了懲辦方法:“如有阻撓征購及從中舞弊者,不論其人地位如何,均準由督糧特派員送由有軍法審判權機關,審訊明確,就地以軍法從事。藉樹威信,面促實效。”同時,為解決糧食征購后的存儲問題,四川省在1941年10月1日成立了糧食儲運總局,主要負責辦理儲運相關事情。在10月7日,蔣介石還專門對四川的田賦征實提出了:①加大對田賦征實政策的宣傳,以便讓廣大民眾了解實施田賦征實政策的原因、目的等相關情況,防止民眾將其誤解為增收賦②地區的豪農士紳率先納糧,以及督促四川省盡快成立各地方的督察委員③購的人員不得徇私舞弊不得擾民三個要注意的問題。在1941年末,四川為使田賦征實政策順利完成,還命民政、財政、教育、建設等四處廳長到各地督察田賦征實狀況,各廳長到達各地后積極宣傳田賦征實政策,使得廣大納糧戶踴躍納糧以支持抗戰,加速了本年田賦征實任務的完成。
三、理想與現實:戰時川省糧食統制實踐效果探析
(一)川省糧食統制制度的“理想”效果
超額完成征糧計劃。四川省自開始實施田賦征實政策以來,征收成績較好,在1941年實際征收了6800328石糧食,超出了計劃征購數額的11.08%,在全國各省所征收的糧食總額中居首位,并大大超過了同年征收數額為2634576石糧食名列第二的湖南省,超額完成任務。
保證了軍糧民食的供應。四川省政府從征購的糧食中提取四百萬石供應民食,使得“川省民食供應處有了余糧,足夠各省消費區之用。”同時軍糧問題也得以解決,保證了前方抗戰的順利進行,有一位國民黨高官曾說:“當時,如果糧食的供應不是相當充沛的話……士氣也將維持不住。”[13]田賦征實政策的實施,維護了后方的社會穩定,為士兵作戰提供了食物保障。
緩解了財政危機、降低了物價。實施田賦征實政策中采用了部分用糧食庫券征購的方式,在四川,現金和糧食庫券之間的比例是3:7。通過給付糧食庫券,使川省政府以較少的現金征購了巨額的糧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政府法幣發行量,“田賦征實與庫券購糧,無疑地,對于彌補財政赤字與解決軍糧公糧,是有積極意義的。”[14]此外,四川省政府還把征購的部分糧食投放到了市場,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市場糧食供應,調節了市場糧價,使得四川省的糧食價格有所降低。在1942年3月份糧食單價比2月份大約降低了60元,4月份糧食單價比3月份大約降低了40元。
改善了之前四川田賦混亂以及四川軍閥大肆剝削農民的狀況,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統治。
(二)川省糧食統制制度的“現實”問題分析
不平等繳稅,失去民心。各省、各縣及貧富糧戶之間的繳稅存在嚴重不公。各省征實皆按以前賦稅數額征收,而以前各省征收賦稅數額不一,導致各省田賦征收的數量標準不一。據統計,在1941年四川省的征實稅率比河南省高50%多。此外,因各省糧食產量不同,國民政府在將軍糧供應任務攤派到各省時,讓產糧大省承擔本省軍糧任務時,還承擔產糧小省的部分軍糧供應任務,以彌補軍糧供應的不足。而四川是產糧大省,其所產糧不僅要供給本省,還得接濟一些產量少的地區,加重了四川的負擔。另外,田賦征實所征賦額在各縣之間、貧富糧戶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因田賦征實對貧富農戶的征收標準一樣,而其收獲量卻有極大差異,那些富裕大戶按規定繳糧后,將大部余糧投放到市場進行買賣。一些貧苦糧戶繳糧后,余糧不夠日常吃飯,只能以高價到市場上購買富戶的糧食。引起了貧苦糧戶的極大不滿。
地方收入減少,負擔沉重。為此,地方政府便加征地方雜稅,而地主富農依靠權勢將雜稅轉嫁到貧苦佃農身上,加大了貧苦佃農的負擔。“田賦的國有化不僅造成土地稅本身的增加,而且導致新稅的產生和舊稅的擴張。”
征收過急,不能完納。政府規定,各地在糧食收獲后兩個月之內繳納完畢。而各地糧食的成熟和收獲的時間不同。四川南部收獲糧食早,北部晚。此外,糧食收獲后曬干才能繳納,否則所繳糧食就不符合征糧標準,且糧戶繳糧要長途跋涉,也需時間,若糧食不符標準,只能費時、費力又費財。而政府規定各地完納糧食的時間相同且倉促,這勢必使一些地區不能按期繳完。
四川的田賦征實政策還存在征收人員中飽私囊、監守自盜問題,以及征實之后的運輸及糧食存儲等問題。
總之,田賦征實政策實際上是國民黨戰時統制經濟的產物。從川省實施田賦征實政策過程中的組織機構以及計劃的相對全面不能不說國民黨為維護社會穩定及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另外,從川省實施田賦征實政策過程中不難看出國民黨的統治實質上是一種羅志田先生所說的小政府模式即集權僅僅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區才表現出一定的集權,在地方上,則比較渙散,出現地主富戶割據一方的情形,同時在田賦征實政策實施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各利益集團對政府的不滿動搖了國民黨的統治,作為中國當時的主要政黨,大多數省份遵照國民黨的號召實施政策,而政策的實施引起了很多利益群體的不滿從而使這些人最終倒向共產黨,這些不能不說是國民黨最后潰敗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 程思遠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風云錄》(下卷),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211頁。
[2] 《全國財政會議》,《大公報》1941年6月25日。
[3] 夏宗綿:《四川糧食價格之研究》,《四川經濟季刊》第2卷第2期。
[4]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財政經濟戰略措施研究課題組編著:《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財政經濟戰略措施研究》,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29頁。
[5] 《川設糧政局推行糧食政策》,《大公報》1941年8月3日。
[6] 《川設糧政局推行糧食政策》,《大公報》1941年8月3日。
[7] 《川省征購糧食施行細則決定》,《大公報》1941年8月21日。
[8] 《川設糧政局推行糧食政策》,《大公報》1941年8月4日。
[9] 《川省征購糧食施行細則決定》,《大公報》1941年8月21日。
[10] 《阻撓征購及舞弊人員決軍法從事 糧食部擬定嚴辦事項電令四川省政府遵行》,《大公報》,1941年9月19日。
[11] 《蔣委員長提示三事于川省官民》,《大公報》1941年10月7日。
[12] 《糧政近況》,《大公報》1942年1月15日。
[13] 張公權著:《中國通貨膨脹史》,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第137頁。
[14] 張云天,廖蓋隆:《田賦改制與糧食庫券》,《解放日報合訂本》1941年11月2日。
[15] 楊蔭溥:《民國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第102頁。
[16] 《面向農村—記附近陪都某縣》,《新華日報》1945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