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科珍
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需要培養大批高科技人才,培養新世紀所需的有創新意識,具有創造力的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他們的藝術素質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使他們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健康成長,作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一定要善于發掘孩子們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以促進學生個性和諧地發展,為民族的振興讓我們心飽滿的熱情來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體驗是進行美術活動的基礎,任何美術活動的方式都是在自身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是一種活動和結果,作為一種教育學的話語已被我國教育學者所關注,它已經成為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重要策略和變革亮點。
一、體驗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出,就美學而言,孩子們從很小的年紀就對某種事物的“好奇”產生極大興趣,并且帶著極大的熱情去討論這些問題。愛因斯坦認為:“現代的教學方法竟然還沒有扼殺神圣的探究好奇心,這不啻是個奇跡;因為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發他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長,沒有這種自由,他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毀滅。認為洞察和探究的樂趣可以用壓制的手段和責任感來促成,那就大錯而特錯了。”例如,有一天因教學需要我換了一件印有卡通圖形的羊毛衫,頭戴一頂畫精美圖案的船型紙帽,孩子們見到之后,立即加以評頭論足,比任何一次課堂討論的氣氛都要活躍。不僅如此,他們還思索這些問題,并且為自己的見解提出理由。他們有的甚至說:“老師,您應該再戴個面具、貼個胡須!”。誠然,孩子是用個自的方式去討論美學問題。他們的理念常常有別于成年人,而且有局限性。許多家長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技藝是藝術中的關鍵因素,技巧越高,作品就越好。然而他們卻忽視了兒童往往充滿了生機勃勃的生命力,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的心理和個性理念。不僅如此,孩子甚至能看到光線環境下,色彩的變化。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奇妙而多姿的。美術教學中,教師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游、甚至故事、游戲等方式也是在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增強學生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二、體驗方式趨向多樣化
與此同時,藝術體驗方式呈現出多樣化傾向,體驗的范圍擴大了,速度也隨之提高。人們可以去美術館觀看原作,也可以欣賞畫冊,還可以利用電子資料庫進行高效率檢索式的欣賞,或通過網絡隨時訪問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即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藝術信息,也可以進行長時間深入細致的研究。例如用超級鏈接來仔細觀察、研究一幅畫或一座雕像的細節等。而通過多媒體技術,面對運用綜合手段創作的藝術作品,人們可以同時獲得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體驗。在這里,沒有擁擠的人群,也不用匆忙,還可以問任何問題而不必擔心顯得無知。
更值得一提的是,與以往相比,藝術體驗、接受的方式更具有參與性。數字化高速公路提供了改編藝術作品的手段,使“已經完成不可更改的藝術作品”的說法成為過去時。每個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美術作品上進行各種數字化操作,將作品改頭換面。在自己的美術館中,可以移動墻壁,增加虛幻的展廳,重新擺放美術品。每個聽眾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音樂的表現。例如,改變音量,把音樂轉換成卡拉OK,甚至調整演奏的配器。據2000年11月26日“中日之橋”節目報道,日本開了更具有參與性的游戲軟件。如果要實現當指揮的夢想,只要面對熒屏打拍子,根據拍子的節奏,游戲機熒屏里就會出現一支樂隊,并演奏起音樂來。但如果指揮棒揮舞得過快或過慢,音樂都會自動停止。這些藝術體驗方式的變化對藝術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對教育與藝術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教育和藝術領域正以積極的姿態迎接著信息化的挑戰。而處于教育和藝術兩頂大傘下的藝術教育理應以更積極的姿態對應信息化社會的挑戰。
三、 體驗是其個性特征和美術價值觀的統一體。
從體驗的個性特征來看,由于每個人的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他們在性格、興趣、愛好、特長、氣質、需要各不相同、各有側重,這種個性的本質特征的獨特性的不同,必然對事物的前理解不同,故體驗也各不相同。即便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體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親歷,得到不同的認知,產生不同的情感。因此體驗是個人的、個性的,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一切藝術作品都是個性的體現,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沒有個性的存在,沒有個性表現的自由,也就不會有創造力。因此,豐富而自由的個性是一個社會能產生具有豐富創造力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藝術作品展示人的豐富性之所在。美術作為造型視覺藝術,在促進人的進步和社會的進步方面,在促進個性形成與全面發展方面,體現出獨特的價值。美術課程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藝術課,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目前從我國的美術課程改革的目標來看,更多的是一種導向性目標,而非標準性目標,這就意味著在美術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未必達到一個標準,應在自己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的發展,這實際上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保護個性本質特征的獨特性,也就是 保護學生的差異性,因為差異不僅是美術教育的基礎,更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應視為一種財富而珍惜開發,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正因如此,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方案中把:尊重個性、重視個性發展列為教育原則。
體驗是美術活動的最基本的因素,“體驗,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意義的方式”,體驗作為“體驗課程”和教育學中的一種話語,值得每位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