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群眾對政府公共服務的需求在不斷提高,自然災害等危機事件的頻發考驗著政府部門的應急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傳統的政務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移動政務的應用為政府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解決各種難題帶來了新的轉機。所以,對移動政務在政府公共服務中的應用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通信技術;移動政務;政府;公共服務
傳統的電子政務受基礎設施等因素的限制導致在偏遠地區無法普及,移動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拓展了政務模式的發展思路,移動政務這種新的政務模式自開創以來很快受到了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移動通信技術的優勢在于信息的覆蓋范圍極廣,無線信號可以通過衛星向地球的任何地區發射,擺脫了有線網絡設備的束縛。另外,移動通信技術的及時性、便捷性等特點,加強了政府部門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能力,提高了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效率。我國的移動政務正處于發展的初期,亟需移動政務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這對我國政府面向公共服務的移動政務發展應用具有建設性意義。
一、移動政務在政府公共服務建設與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移動政務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為了保證移動政務的健康發展,推進政府的服務創新,我們必須研究移動政務的階段性特點,發現并提出問題,為今后的發展清除障礙。經過研究發現移動政務創新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公務員的責任心缺失與服務觀念的滯后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一直在提速,各級政府的工作重心偏重于經濟而忽視了社會的發展,各個利益團體的對立越來越突出,各種社會矛盾越來越激化。在社會的發展中,信息技術的更新速度太快,而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提升緩慢,導致了信息技術與服務理念的差距越拉越大,惡性循環越來越明顯。移動政務是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是移動技術和無線技術完美結合的產物,是目前最先進公共服務模式,移動政務的發展如果過分追求技術而忽視服務理念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我國傳統的政府體制官本位思想嚴重,政府的政治性越來越強,服務性越來越弱,政府工作人員的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缺乏。政府通常的執政模式是上對下的發號施令,缺乏和社會公眾之間平等的溝通,不了解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人民群眾會對政府產生質疑,逐漸喪失對政府的信心。
2、人民群眾的信任危機
我國的移動政務正處于起步階段,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效果還未完全顯現,社會公眾沒有從中真正得到實惠,所以對這種新的政務形式有抗拒的心理,而且政府對移動政務的宣傳力度不夠,社會公眾沒有得到相關知識的普及也影響到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對于移動政務已經全面展開的地區,信息安全已經成為移動政務繼續發展的最大隱患,移動政務一般是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等設備來實現的,終端設備如果丟失被竊就會造成信息的外露,而且無線網絡的諸多設計缺陷也給信息安全帶來很大的隱患。無論是移動政務落后的地區還是率先發展的地區,都從不同程度上得不到社會公眾的信任,這直接導致下一步的工作很難開展,對移動政務的發展造成了重重阻礙。有很多地方政府還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通常采取政策下壓的方式,手段簡單粗暴,這樣做的結果會適得其反,社會公眾的抵觸情緒會更加強烈。雖然移動政務技術設施齊全,但得不到群眾的信任與支持,那將失去原始的初衷,相關的政府服務也無法實現。
3、移動政務的概念與設備的普及問題
目前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已日趨成熟,很多學者對電子政務的理論研究也很深入,但移動政務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沒有權威的統一的研究成果,大家對移動政務的認識很多是借鑒國外的觀點,概念的不明確影響到社會公眾對移動政務的正確理解。移動政務的終端設備和所依托的無線網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功能已經非常接近臺式電腦,但是還存在不小的差別,比如屏幕太小影響操作,文字圖片的接收較容易,視頻等信息量大的文件某些設備無法接收等等。另外無線局域網的覆蓋范圍非常有限并且大多建設在人群稠密的發達城市,而衛星網雖然覆蓋范圍廣但是資費較高,這些問題阻礙了欠發達地區群眾接收移動政務信息。相對來說傳統電子政務在設備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因為有線電視、廣播等設備在欠發達地區的普及率也非常高,如果想達成傳統電子政務向移動政務的快速轉型就必須在設備的運用上有所創新和突破。
二、加強移動政務在政府公共服務中建設與應用的對策
1、強化政府公共服務效能和水平
傳統的政務模式是以政府部門和政府工作人員為管理者來管理整個社會活動,社會公眾只能被動接受其提供的服務,服務內容以法規政策居多,關乎民生的實質性內容缺乏。另外,機構的臃腫與機制的僵化使傳統的政府公共服務效率低下,信息公開和公民應享有的權利無從體現。移動政務的應用,提高了政府部門和政府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創新了政府公共服務模式,改善了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實現雙方平等的交流。社會公眾從被動接受政府公共服務逐漸轉變成自主選擇的主動參與政府公共服務的各個環節。政務信息的公開以及監督機制的完善,轉變了人民群眾的傳統思想,使社會公眾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公共事務和監督政府決策。總之,政府公共服務模式的改革強化了政府公共服務的效能,提高了服務水平,為培養社會公眾的主觀能動性與參與監督意識創造了條件,有利于移動政務在政府公共服務中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展。
2、增加移動政務宣傳渠道和手段
移動政務是電子政務發展創新的結果,其宣傳力度直接關系到應用范圍和社會公眾的接受程度,這一點和產品的品牌形象宣傳非常相似。人民群眾對未知的新興事物都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如果不加強移動政務功能、內容等知識在人民群眾中的宣傳,就勢必會影響移動政務的順利開展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所以,政府部門要想方設法消除人民群眾的顧慮,提高他們對移動政務這種政府公共服務新模式的認知度,當社會公眾親身感受到移動政務給他們帶來的便捷的、全方位的公共服務,就會加快移動政務的發展和普及。政府部門應該通過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和網絡、移動電視等新媒體的各種渠道開展移動政務的宣傳,讓人民群眾認識到移動政務是政府公共服務應用的創新與發展,其目的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的服務內容,提高服務的成效。政府部門還可以通過和人民群眾的直接溝通交流來答疑解惑,政府和群眾的良好互動一方面能體現親民的理念,提升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宣傳的效果。
3、以區域帶動整體發展
現階段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水平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的地域文化各不相同,這些問題導致了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子政務的發展不平衡。要想全面推進移動政務的發展,就必須考慮我國的國情,結合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把發達地區作為試點首先開展,當取得一定的成績后再把成功的經驗分享給其它地區,帶動全國的移動政務整體發展。對于西部和農村等不發達地區,要加強移動通信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展移動信號的覆蓋范圍、掃除盲點,在經濟上給予扶持和補貼,只有提高移動通信在人民群眾中的普及,才能進一步開展移動政務。對于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要豐富移動政務在政府公共服務中的應用類型,提高服務的標準,彰顯地區特色。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氛圍和經濟水平,社會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切忌采取千篇一律或者跳躍式的發展方式,否則很容易出現相反的效果,應該從人民群眾的實際出發,從低到高逐級發展。
參考文獻
[1]姚國章.移動電子政務發展與展望[J].電子政務,2010.12.
[2]朱琳.電子政務環境下移動政務發展研究[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1.3.
[3]王麗,張志澤.社會建設視域中的服務型政府建設路徑探析[J].政治文明,2011.11.
作者簡介
戴偉(1977—),男,河南省光山縣人,北京工業大學軟件工程碩士,河南省直機關黨校科教信息中心,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