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在當今課程資源的匱乏、新課程推進的情況下,我們看到了幼兒園具有中小學所不及的廣闊的課程開發空間,不僅可以有獨特的教育理念和課程目標,還可以利用優先的課程資源自由選擇最適合的教育內容,嘗試用各種豐富的地理優勢和人文環境,建立適合本地實際的課程體系。課程不僅是幼兒學習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更是對其學習經驗和個性品質的改造;不僅是孩子學習的“跑道”,更是他們“奔跑”的過程。能開發幼兒不同潛能、滿足他們不同需要的課程必然是多種多樣的。課程應是開放的、動態的、民主的、科學的,而不應是封閉的、靜態的、獨裁的、經驗的。
我們以新一輪課程改革為契機,集中進行園本課程的開發和研究,確立優化國家課程,推進地方課程,開發幼兒園課程的新的課程觀,努力實現課程的優化和整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園本課程建設不是簡單的編教材,而是要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依據幼兒園實際與特點,進行幼兒園教育哲學分析和需求評估,從而制定出園本課程開發計劃或者園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園本課程的建設首先在于適合于幼兒園實際、切合于幼兒需求的課程資源的開發。
東關鎮地處永春縣東南部,是由原北硿華僑茶果場改制及原東平鎮5個村組建成立的行政鎮。該鎮9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其中兩個少數民族村;海外“三胞”2萬多人,大陸人口1.44萬人,其中回族556人,畬族326人,歸僑438人(占全縣歸僑總數36.7%),且以印尼歸僑為主,是永春縣重點僑鄉之一。這里有著迷人的印尼歌舞、誘人的印尼風味小吃、獨特的印尼風情屋和淳樸的民俗風貌……極其具有民族特色。因此,我園致力研究以“東關鎮的地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課題的園本課程。竭力開發適合本園實際的園本課程,完善課程結構,增強課程與生活、社會的聯系,利用這些資源,讓幼兒盡可能地在活動中去感知和領悟,從而促進幼兒在情感、態度、認識、技能品質、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等方面的充分發展,并促進本園、本地區的文化教育特色,激活教師課程意識,同時還培養孩子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不斷豐富園本課程的研究與實踐。
課程資源開發,主要目的是為課程的實施、幼兒的學習活動提供支持條件。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說,課程資源的開發一方面是由幼兒來完成的,即幼兒自主地搜集、整理與分析資料、素材。另一方面是由幼兒園和指導教師來完成的。對每一個具體的活動主題來說,指導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方法引導、程序性知識的指導,幼兒園應有意識地組織幼兒參觀相應的環境資源,積累有關的知識和經驗。
1 看看說說,了解印尼風情
可供幼兒園使用的“地域資源”, 主要是來源于社區中、家庭中、幼兒園及幼兒身邊的事物。資料的搜集是幼兒與家庭、社區乃至社會上一切團體,包括教師的共同工作,整個課程是家園全員共同參與的活動,讓幼兒在整個資料的搜集過程中發揮著主動性,同時也需要教師不斷地尋求適宜資源并充分支配這些資源,使整個課題更充實,讓幼兒的視野更開闊。為了開展《可愛的家鄉——東關鎮》主題系列活動,我們把應該調查的資料項目向家長公布,喚醒并激活家長“一切為了孩子”的意識,與孩子一同開展上網查尋信息、閱讀有關材料、收集資料圖片、調查和實踐等活動,使孩子對“地方資源”有了初步認識。如帶孩子到印尼華僑家中做客,觀察他們的服飾,品嘗他們做的風味小吃等,再由教師組織幼兒談話,通過圖片展示的啟迪,學會描述自己的感知,集思廣益、整理篩選,使“印尼風情”在幼兒的認知中得以不斷完善。
2 想想做做,再現印尼風情
“地域資源”是課程理念的濃縮體現,它體現了《綱要》的新知識觀和兒童發展觀。我園根據這一要點選擇了幼兒感興趣的及貼近幼兒生活的印尼歌舞和地方特色小吃作為園本課程。游戲中孩子們身著斑瓓服飾,腳穿夾趾拖鞋一副歸僑的模樣,有板有眼地再現著他們對印尼風情的認知。提供歌曲磁帶和多彩的服飾,讓幼兒在藝術活動中以歌唱、舞蹈的形式體現,激發幼兒對印尼歌舞有濃厚的興趣。印尼菜館挺豐盛的,有雞肉配上沙爹花生醬嬌嫩且入味;牛尾配香料好吃又好聞;魷魚配拉椒甜醬好看又好吃;香烤牛肋骨又脆又香甜等等。同時還有誘人的印尼小吃叫人看了嘴讒。如:用橡皮泥做沙爹肉串、糯米龜;用牛皮紙包成糯米卷,以及其它材料制作的烤餅、九層糕、咖喱飯等,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在獲取地域資源知識的過程中完善認知結構。根據幼兒對東關的初步了解,教師引導幼兒說出關于東關的特色小吃、自然景觀、民俗風情,與家長聯動,在適當的時候開展特色“地方資源”展示活動,如:在過道走廊上的展示欄上展示東關的舞蹈、服飾、小吃的圖片,豐富幼兒對“地方資源”的相關知識,在教室的環境布置上為幼兒營造一個“東關橋”或“印尼風情屋”特色材料的展示區域,在平時的活動中,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滲透教育指向,萌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3 走出家園,了解更多風情
我們不僅讓幼兒通過各種活動了解東關,而且還充分利用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優勢,根據需要帶幼兒走出園門,走進社區,并開展了一些相關活動.而且充分利用社區環境資源進行教育:例如帶孩子參觀幼兒園的花花草草,感受春天的氣息,同時也對幼兒園增加喜愛之情;外出觀察或實踐活動,根據主題需要教師組織幼兒參觀商店、郵局、超市和菜市場,讓幼兒接觸社會、接觸自然,更有利于活動的開展;如:《我喜歡的水果》的主題活動,帶幼兒到水果店去參觀水果;角色游戲《菜市場》:通過對菜市場的參觀,進一步了解東關的社區;走進敬老院,到東關橋、印尼風情園和冬瓜種植基地參觀活動等, 感受東關美麗的另一面。把現實中兒童所能觸及的、身邊的特色資源融入科學研究方法中的“地方資源”研究,其目的是深入現場和情境,讓幼兒在現實的場景、生活情境中學習,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去感知、發現、學會知識,并樂于學習、感知東關地域知識的豐富。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和體驗,感受此課程的趣味性。利用資源滲透堅持帶幼兒走向社會、大自然,萌發幼兒良好的社會情感,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和交往能力。
4 師幼互動,提升課程質量
在活動中,師幼互動,共同體驗感受美麗東關的不同之處,,把“地域資源”中的每一特色,深入、理論地滲透到每一個幼兒心中,幼兒在活動中通過感知和領悟,在情感、態度、認識、技能品質、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等方面有一定地發展,孩子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也得到提升。增強課程與生活、社會的聯系,并促進本園、本地區的文化教育特色。同時教師在園本課程開發中得到了培養、鍛煉和提高,不僅激活教師課程意識,完善課程結構,而且不斷豐富園本課程的研究與實踐。在園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改變,過去總迷信書本、教參,現在教師的課程意識加強了,不僅僅是拿著教材教,更多的時候是改著教,編著教。在活動中常常利用生成的資源作為教學資源,教學的思路開闊了,教師的研究素養得到了提高。與此同時,教師的課程知識得到積累,即將約束在單個學科中的教師的專業特性擴大到幼兒園教育的主體;教師既是教學的實踐者同時又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強了行動研究的意識和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投身實踐覺真知”。經過一段實踐工作,我園已初步形成與國家課程相整合的、對學校育人目標起支撐作用的、適應學校辦學條件的、滿足學生需求的園本課程結構,雖然略有成果,但是還得繼續找尋一套更適合我園特色教育的園本資源,制定“地方資源”的課程實施方案,緊密結合本園的實際,開發并實施獨特的園本課程。
作者簡介
陳仁瑜(1985-),女,漢族,永春縣東關鎮中心幼兒園,幼教一級,本科,幼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