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莉
摘 要:近來出現較多教育事件,引發人們對教育的激烈討論。合理有效的建議有助于教育改革,夸大其詞的無理抨擊卻成為教育發展的阻力。教育需要公眾的支持而非全盤否定。
關鍵詞:教育改革;教育發展
近來看到不少討伐教育的文章,覺得心里很感慨,所以想談談教育這點事。
教育貼近人們的生活,因此有關教育的文章也就不少:近的有出至大學生手筆的《我不原諒》,有中學生以“偷梁換柱”之勢在升旗儀式上的公開演說,遠點的有十大輟學精英的之列舉,有呼喚私塾教育之學校教育批判,淋漓種種,無不震撼。但就內容而言,個人認為有失偏頗。
事件本身的存在及發展證明這些事件的討論過程及結果大多是荒謬的。比如九零后大學生鐘道然近日出版了《我不原諒》一書,對中國教育制度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批評和反思。這本書的立意及觀點都有可取之處,但卻被一些人用來完全否定現代學校教育的可取之處。這就有點失之千里了。個人認為鐘道然同學這本書的撰寫就可以證明學校教育是成功的。試想,沒有十余年的學校教育,沒有十余年學習積累,這本書可以完成嗎?這本書的出現不就證明學校數年來對他的思維訓練是成功的嗎!可是有的媒體及個人卻完全刻意地忽略這個方面,大肆以此為據批判否定現代學校教育。部分媒體不分青紅皂白之詞混淆著人們對教育的認識,這繼而也拉開中學生公開征伐教育一事的序幕。對理想產生困惑是人生發展中最為平常一個過程,以此否定現在的學校教育卻成為一些人有力的武器。而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夸大其詞的還包括一些以十大輟學精英等為題的典型報道,這些新聞似乎又一次的充分證明著教育在掠奪人的心智在降低人的能力。可是實際的現實是受過教育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為社會創造的財富及價值遠遠超越于輟學者所創造的。我們可以羅列成百上千位受過教育的人的貢獻,而要列舉百位千位輟學者的奉獻卻很難。肯定的說,受過教育的人群無論就業還是發展的空間更為寬大。但是,為了吸引眼球,媒體卻一再聳人聽聞,絲毫不考慮對學生價值觀的不良影響。很多的學生因此產生厭學棄學的想法。
不可否認,目前的教育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學校教育缺乏對學生個性的引導,過于功利等。這些情況急需解決,但解決的方式不是不講道理的抨擊。在報道的引導下,一方面人們在逐漸喪失對教育的信心,另一方面則出現全盤否定教育之現象。前者使我們的教育缺少足夠動力繼續改革前進,使一切的教育改革都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而后者則出現更可怕的以偏概全的情況。比如前段時間人們熱議學校教育和私塾教育。很多相關報道在介紹私塾教育時都以談學校教育的弊端為對照。這是很偏激的觀點。學校教育的普及本就應允于擴大教育權利實現普遍教育的要求,是為彌補私塾教育的不足。在目前中國社會的情形下,推崇私塾教育是不具現實意義的。這里尚且不論私塾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利于孩子人際交流、容易偏科等弊端。這樣的批判已經不是簡單的對學校教育發出質疑,而是在否定學校教育,否定學校教育所做的一切努力。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到,目前的學校教育在盡力的取長補短,既要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也要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實際上,所有的教育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沒有完美的教育形式的存在。教育從出現的那天起就在不斷的進行著改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每天做的都是盡力使得每天的教育朝著完美的方向更進一步。老師們在竭盡全力地追趕超越社會前行的步伐,以盡可能的適應學生、家長、公眾的需要。假如我們可以客觀的看待教育,合理的針對目前的教育提出建議,也許對教育的發展更有意義。前行需要時間,更需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