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全球化實現了利潤的最大化,符合資本主義的本質,所以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經濟全球化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危害,但歸根結底生態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
關鍵詞:資本主義制度;經濟全球化;生態危機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類面臨著許多由于生態失衡而造成的環境問題,如物種的滅絕,熱帶雨林的破壞,珊瑚礁的損失,土地的沙漠化,石油資源的枯竭,淡水資源的供給不足,全球氣候變暖等。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源是什么?我們如何做才能緩解這些問題,才能使人類得到持久的發展?
1 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
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并通過雇傭勞動的手段利用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利潤”是資本家一切活動的中心。為了能取得更多的利潤,進一步發揮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資本家既要克服民族界限,民族偏見和地域限制,又要摧毀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擴大需要,使生產多樣化,利用和交換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因此,經濟全球化便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經階段。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不斷地進行著物質生產的全球化過程和一定生產關系全球化的過程。”[1]從生產力方面來看,經濟全球化可以使貨物,資本,生產,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通過跨國流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降低商品的生產成本,增加資本家的利益。如美國波音公司生產的波音客機,所需的450萬個零部件,來自6個國家的1500家大企業和1.5萬家中小企業。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百分之四十的產品是由跨國公司生產的。從生產關系方面來看,經濟全球化是由于資本的擴張本性和增殖需要而使全球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相互融合且日益緊密,逐漸形成全球性的經濟關系的過程。由于追逐最大化利潤是資本的本質,經濟全球化反過來促進了資本的擴張和增殖,因此,使資本獲得了利潤的最大化,實現了資本家的目的,體現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據統計,1995年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總額達到了2.66萬億美元,是1945年的130多倍。同時,資本流向也從單向發展為了雙向,不僅發達國家可以輸出資本,發展中國家也可以輸出資本,甚至輸給發達國家。
經濟全球化通過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利潤的最大化,這符合資本主義追逐“利潤”的要求,所以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
2 經濟全球化加重了生態危機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兩重性,既有正面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消極的影響;
特別對于發展中國家,既是機遇,也是風險。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彌補國內資金的不足;有利于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提高生產效率;有利于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提高科技研發能力。同時,經濟全球化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生態環境的惡化,發展中國家的主權收到威脅,各國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難度加大等。在此,我們重點討論經濟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由于對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和投資未加限制,所以促使了污染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轉移和擴撒,這種轉移和擴撒非但沒有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相反,造成了進一步的生態危機。“經濟全球化引致的經濟增上使經濟活動增加,這種增加是以經濟系統消耗更多的原料和能源來實現投入與產出的平衡的,這將導致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1]同時,發達國家也不用通過改進技術,節能減排的方式來減少重污染行業對環境的破壞,而是采取減少資本的方式,將污染嚴重的生產方式合法化的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此時,污染并未減少,反而由于生產的擴大化增加了,且也擴撒為了全球化。
由于全球化的推進,污染被轉移和擴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德國每年要運60萬噸以上的危險廢物到國外,破壞了輸入國的生態平衡;在泰國,美國的化工公司為節省處理費用,將有毒的廢物傾倒在那兒,增加了泰國的煩惱;[2]日本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高污染產業被轉移到了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威脅了這些地區人民的身心健康。
綜上所訴,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沒有消除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反而通過轉移和擴散,惡化了這一矛盾。因此,經濟全球化加重了生態危機。
3 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危機的根源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雖然造成生態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最主要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本性就是追求無限擴張,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其必然超出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極限,最終引發生態危機。正如奧康納所說,“一方面,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發展的自我擴張系統,其目的是無限增長,或者說錢滾錢。利潤既是資本進行擴張的手段,又是其擴張的目的。……另一方面,自然界卻是無法進行自我擴張的……自然界本身發展的節奏和周期卻是根本不同于資本運作的節奏和周期。”[3]可見,自然界雖是人開發和利用的對象,但是這一對象是有限的,是不會自我擴張的。而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張本性必定會超出生態系統的界限,加重生態系統的危機。
如今我們所處的經濟全球化時代,非但沒有消除人與自然的矛盾,而是使其在美其名曰的“全球化”進程中,惡化了這一矛盾。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用中國成語“同舟共濟”來強調正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人人平等,利益一致的美好景象,有意的遮蔽了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后國家的侵略和掠奪,回避了彼此間的不平等和利益的沖突。甚至在事關人類公共生存發展的環境資源問題上,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惜犧牲其他國家或人類整體的利益來爭取最大受利。資本主義發展的目的很明確,“以無限的價值擴張為目的,它絲毫不考慮這種擴張所帶來的政治的,經濟的,地理的,或生態的后果。”[4]反過來,在全球化的推進中,雖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可以把污染程度高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把化學廢棄物,垃圾廉價出售給發展中國家,但是生態系統的各要素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大氣圈,水圈,自然風向的飄移是無國界限制的。如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切爾諾貝利位于烏克蘭基輔市的郊區,但是在這次核泄漏事件中,西歐各國及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檢測到了核電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質,受這次核污染飄塵的鄰國也遭到了嚴重的災難。總之,資本主義的大量廢棄,大量消費,大量生產導致了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和全球性生態危機。正如未來學家托夫勒所指出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文明,能創造出這種手段,不僅能夠摧毀一個城市,而且可以毀滅整個地球。”[5]因此,經濟全球化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實現資本家利益的進程。
經濟全球化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了利潤的最大化,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追逐最大化的利潤,所以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經濟全球化以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爭取最大化的利潤,這一目的符合資本主義的本性。所以,造成生態危機的原因歸根結底是資本主義制度。
4 解決生態危機的途徑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日益緊密,已經成為一條船上的盟友。有利益機遇時大家共同努力爭取,有風險面臨時大家一同面對。解決生態危機這一難題,也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決這一問題,分別是從制度,企業,個人入手。
首先,我們要從制度入手,改革資本主義制度,用共產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利潤”是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目標,為了快速,有效的達到目的,資本家們往往選擇用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甚至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為交換條件,所以在這種制度下,不可能解決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同時,在生態危機的復雜原因中,資本主義制度是其根源,更能體現出改革制度的迫切性。而共產主義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利益一致的真正和諧的人類共同體,這種和諧包括人與人關系的和諧,個人與集體的和諧,個人與國家的和諧,人類與國家的和諧,最重要的是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從而保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人類要想得到長久發展,一定要及時進行制度革新。
其次,我們要從企業入手,改善生態環境的現狀。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應該擔負起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關于企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二者存在著必不可分的關系。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可以通過技術的革新,設備的改進來減少廢物量的排出,資源的高效利用甚至是循環利用,這樣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反過來,生態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后,也可以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再次,我們要從人類個體入手,提升生態環境的指標。目前,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日益惡化,這種惡化已經影響到了每個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個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更加密不可分,處理好這一關系是每個人的重要職責。首先,個人要樹立環保的意識;其次,個人應在日常生活中付出相應的行動。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個人只有在思想中樹立了保護環境的意識,才可能踐行出相應的行動;反過來,行動是思想的驗證,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其是否具有環保意識。希望每個人都能從日常小事做起,保護生態環境,為創建環境友好型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趙景峰. 經濟全球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威廉·格雷德. 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瘋狂邏輯. 美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 詹姆斯·奧康納. 自然的理由.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 俞可平. 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 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1998.
[5] 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 北京:三聯書店,1983.
作者簡介
高潔,女(1991-)山西洪洞人,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