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刑事追訴堅持“起訴便宜主義”原則,檢察機關對起訴享有自由裁量權,可以據具體案件決定是否提起公訴,有些案件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可以不起訴。但作為犯罪行為的的直接受害人,可能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責任,以平復自己所受傷害,為保護被害人的權利,法律賦予了被害人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訴的權利,即是公訴轉自訴案件。實踐中,此類案件的處理存在許多問題,關于其存廢也爭論已久,筆者將簡單介紹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訴訟時效;訴訟擔當;司法審查
1 存在問題
1.1 法律規定沖突,難以把握
現行《刑事訴訟法》中涉及公訴轉自訴制度的法條主要是第176條和第204條第3項,其中根據176條的規定,被害人對于一切公訴案件,只要不服人民檢察院的不起訴決定,都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條強調的必須是有被害人的案件,對案件的具體性質則在所不問。而在第204條第3項規定必須是侵犯被害人人身、財產權利的案件,不包括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其他權利的刑事案件。在刑事訴訟法的《最高法司法解釋》第1條中,仍然只將案件范圍限定在了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這兩種權利之中。它們所確立的案件范圍卻有很大差異,后者規定的案件范圍明顯縮小,這就會在司法實踐中產生法律規定適用的分歧。讓不必起訴的案件進入審判程序,讓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決定喪失了其應有的過濾案件,節約司法資源的效能,影響訴訟效率價值的實現。
1.2 未規定訴訟時效問題
現行刑事訴訟法并未對公訴轉自訴案件規定訴訟時效,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未涉及。依照《刑法》第88條:“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從法條來看,自訴案件的訴訟時效似乎是不受限制的。但未明確此類案件的訴訟時效,將使犯罪嫌疑人長期陷于隨時被追訴的可能之中,給其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維護嫌疑人的合法權利。再者,根據自然規律可知,案件中的大量證據諸如人證、物證等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滅世,致使案件事實難以查明,無法保證公正審判,也不利于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對公訴轉自訴制度應規定其訴訟期限,以對被害人自訴權的及時行使予以引導和約束。[1]
1.3 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可能會忽視被害人的利益
公訴轉自訴案件,被害人向法院起訴需出具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法律文書,被害人要求獲得法律文書時,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受限于績效考核等制度束縛,可能采取口頭答復的方式告知。此時,被害人無法提供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法律文書,法院無法立案,被害人權利得不到保障。[2]
2 理論觀點
有觀點主張廢除公訴轉自訴制度,立法者設立“公訴轉自訴”制度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狀告無門的問題,監督公安、檢察機關,為被害人提供一種救濟途徑。但增加此類案件并未起到設想的效果,卻給訴訟理論和司法實踐帶來一些弊端。[3]有學者認為雖然需要救濟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但不能試圖賦予被害人自訴權來監督、制約公安、檢察機關處理案件的權力。[4]此類案件本為公訴案件,追究犯罪是專門機關的任務,不能讓被害人承擔專門機關不起訴決定的后果。被害人法律知識欠缺,無調查取證能力,證明能力不足,讓其承擔本應由國家機關承擔的責任是不合理的,不如將其廢除。[5]還有支持廢除的觀點認為,公訴轉自訴制度損害公訴制度和公訴權,現代國家追訴的方式是公訴為主導,自訴案件只適用一小部分案件。犯罪行為必須由專門機關代表國家提起訴訟。而不能由被害人根據自己意志行使“處分權”,更不能將個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前,否則容易引起對檢察機關公訴權的質疑,也損害了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的穩定性和終止訴訟的權威性。[6]
也有觀點認為保留公訴轉自訴制度更加適宜。[7]主要理由有:一是與我國加強人權保護的刑事訴訟目的相適應,有利于保障人權;二是制約檢察機關裁量權的缺陷,是可以通過賦予被害人救濟權利來補救的,訴訟時效、舉證能力等方面的漏洞也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彌補;三是公訴轉自訴在我國還是有一定效果的,若貿然改革,必將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源,保留此制度更加經濟。筆者也贊成保留公訴轉自訴制度,其現存的缺憾都可以在自身范圍內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補救。
3 完善措施
對公訴轉自訴制度重構的討論也比較激烈,下文將介紹幾種理論界設想的完善措施。
3.1 補充規定公訴轉自訴的訴訟時效
追訴期限的不確定使被告人長期處于可能隨時被追訴的狀態,承受非常大的精神和社會壓力,不利于家庭穩定和社會秩序,因此,應設置明確的訴訟時效,既有助于及時查明案件事實,也能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法律應規定,被害人自收到公訴機關不起訴決定之日起三個月內提起自訴,逾期不起訴的,法院不予受理。
3.2 規定追訴機關移送證據材料義務和協助自訴義務
被害人不具有專門的調查取證能力,加之自身認識能力和法律意識的淡薄,舉證能力受到限制,若公安、檢察機關將自己獲取的有利于查明事實的證據移送法庭將減輕被害人的證明壓力,有助于法院早日審結案件。另外,規定自訴人在審理程序中無法收集、保全證據和法律制度的困惑,檢察機關代為應協助其收集證據,并提供法律咨詢。[8]
3.3 建立檢察機關自訴擔當制度
在法庭辯論終結前,自訴人因死亡、喪失行為能力,又沒有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承受訴訟,或者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承受訴訟時,[9]由檢察機關代替自訴人進行訴訟。此時,檢察機關只是代替被害人行使控訴權利,并不是自訴人,案件也還是自訴案件,待重新確定有權利自訴人或者承繼人時,檢察機關則退出自訴。建議我國在自訴制度中增添自訴擔當制度,并對檢察機關擔當自訴的法定情形、法官的通知義務、檢察官的職能、訴訟終結的原因等內容作出明確的規定。[10]
3.4 建立被害人司法審查制度
收到追訴機關作不予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的決定之后,如果確有證據證明該決定時錯誤的,有權向法院申請司法審查。[11]法院可以要求追訴機關移送已掌握的證據,結合被害人的證據審查,經人民法院審查,確實錯誤的的,做出繼續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的決定,交由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執行;申請沒有根據的,裁定駁回。
參考文獻
[1]郭旭:《公訴轉自訴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第24頁。
[2]朱超:《刑事自訴制度研究》,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第24頁。
[3]譚世貴:《刑事訴訟原理與改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頁。
[4]徐靜村等:《中國刑事訴訟法(第二修正案)學者擬制稿及立法理由》,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頁。
[5]肖剛:《現行刑事自訴案件范圍質疑與完善》,載《黑龍江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第98—99頁。
[6]龍宗智、左衛民:《法理與操作——刑事起訴制度評述》,載《現代法學》,1997年第4期,第17—24頁。
[7]郭旭:《公訴轉自訴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第26—28頁。
[8]童曄:《我國刑事自訴制度的完善》,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第34頁。
[9]卞建林:《論國家對自訴的規制和干預》,載于《政法論壇》,1993 年第 3 期。
[10]劉鋒:《論我國刑事自訴制度的完善—以比較的方法和實證的方法》,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3月,第37頁。
[11]苗琳:《刑事自訴制度的改革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第34頁。
作者簡介
楊麗丹(1989—)女(漢族),河南商丘人,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