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慕
摘 要:秦代在全中國推行郡縣制,成為后世政區沿革的基點。清代從康熙年間考據學派興起開始,有關秦郡的討論逐漸增加。在當時學風的影響下,秦代政區的研究到達一個高峰。民國時期最重要的成果當屬王國維的《秦郡考》、《漢郡考》兩篇沿革地理文章。譚其驤先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先后發表了《秦郡界址考》和《秦郡新考》兩篇文章,從此結束了近三百年的學術之爭,此后幾十年間學界幾乎再無爭論。
關鍵詞:秦代,行政區劃,沿革
秦朝統一六國后,將郡縣制普遍推行于全國,成為后世郡縣政區沿革起始的基點。但是傳世文獻中有關秦代政區史料的卻很少。《史記》沒有“地理志”這種體裁,在《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都提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完成統一,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但均未言及三十六郡郡名。《秦始皇本紀》又提到始皇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以為桂林、南海、象郡”,但《史記》也未明言秦末共有多少郡。《漢書·地理志》(以下簡稱《漢志》)、《續漢書·郡國志》(以下簡稱《續漢志》)在每個郡下,記述其建置緣起時,用“秦置”、“秦郡”、“秦某郡”或“故秦某郡”等字樣標明了秦朝既有之郡。酈道元《水經注》、裴骃《史記集解》也記載了秦郡的名目。“于是言秦郡者分為二說:一以為三十六郡乃秦一代之郡數,而史家追紀之;一以為始皇二十六年之郡數,而后此所置者不與焉。前說始于班固《漢書·地理志》。后說始于裴姻《史記·集解》而成于《晉書·地理志》。”唐代編修的《晉書·地理志》首創秦四十郡之說后,南宋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均沿用此說。
唐以后直至清初,關于秦郡的論述很少。清代從康熙年間考據學派興起開始,有關秦郡的討論逐漸增加。在明末清初萌生的以訓詁考據為手段研治經史的學風,在乾嘉時期到達全盛。原先本是一門艱澀學問的考據學,此時成為學壇主流。在這種背景下,乾嘉時期眾學者有很多關于秦郡的論述,詳見下表:
作者 文章
陳芳績 《歷代地理沿革表》卷首目錄及卷四
全祖望 《漢書地理志稽疑》卷一
金榜 《地理志分置郡國考》
戴震 《水地記初稿之一》 “秦四十郡”條
梁玉繩 《史記志疑》卷五
錢大昕 《漢書考異》、《秦四十郡辨》、《秦三十六郡考》、《答談階平書》、《再與談階平書》、《答洪稚存書》
洪亮吉 《與錢少詹論地理書一》
姚鼐 《復談孝廉書》
胡承珙 《三十六郡考》
毛岳生 《秦三十六郡說》
黃廷鑒 《秦三十六郡考》
趙紹祖 《讀書偶記》卷八“秦郡”條
在當時學風的影響下,秦代政區的研究在乾嘉學者的共同推動下到達一個頂峰。
光緒年間刊行的《歷代輿地圖》之《嬴秦郡縣圖》,楊守敬在序中對秦四十郡作了考證,且對秦代存在的縣和聚邑作了系統考證,雖然圖后未附有考釋文字,但這是首次有學者系統研究秦代置縣問題。同樣寫于清光緒年間的劉師培《秦四十郡考》也是一篇傳統的史學考證的文章。以上兩篇可以看作清代學者對秦郡研究的尾聲。
民國時期的對秦代政區的研究明顯受到了時代的影響。王國維的《秦郡考》的寫作緣起即與清末封泥的發現有關。王國維在《秦郡考》、《漢郡考》中,雖無一字提及寫作緣由,實際上這兩篇文章是在他編錄《齊魯封泥集存》的同一年寫成的。如不是封泥中有很多史書未載的地理內容,王國維也不會對《漢志》發生深刻懷疑,從而提出“以《漢書》證《史記》,不若以《史記》證《史記》”這一嶄新的研究思路,把成書最早的《史記》作為解決秦郡問題的核心文獻。可以說是出土文物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才成就了《秦郡考》、《漢郡考》兩篇著名的沿革地理文章。
民國時期秦代政區研究的文章,總數上不少于清代學者。原因并不是秦代政區研究成為學術熱點,而是與期刊報紙的大量發行有關。傳統文人考經證史寫成的考據文章,只能收入自己的文集中。清末開始,大量期刊報紙的發行和流通,使得學術研究成果又多了一個發表的載體。如朱偰《秦三十六郡考》,李聘之《秦三十六郡匯考》,權少文《秦郡沿革考輯》,周桓的一系列文章《秦郡考序》、《清代以來學者對于秦郡之爭論與考訂》、《秦郡問題之檢討》、《秦郡建置之沿革》,曾昭璇《秦郡考》,關全今《讀曾昭璇先生秦郡考書后》等等。這些文章如不是首發于期刊報紙之上,今日將無從得知民國時對秦郡問題的認識水平到達何種程度。即使是后來收入著者文集之中的文章,如錢穆的《秦三十六郡考》、《秦三十六郡考補》和史念海的《秦縣考》也是最先發表在《禹貢》半月刊等刊物上。以上所舉的文章中,以史念海先生的《秦縣考》最為重要,這是第一個秦縣考證的專篇文章,該文中對近300個縣作了考釋,這就比楊守敬僅在圖中標示秦縣又向前進了一步。
民國時期對秦代政區研究的深入,還表現在對秦郡邊界的研究上。與秦郡數目、名稱備受爭論的情況相反,秦郡范圍、界線則歷來不受重視。譚其驤先生在浙江大學史地研究所期間,為了編繪《中國歷史地理圖》的需要,在考訂秦郡邊界的過程中不滿于楊守敬《嬴秦郡縣圖》中的舛誤,于1944年發表了《秦郡界址考》一文。時至今日,因秦代文獻的大量出土,秦郡數目和名目再次成為一個學術熱點之際,對秦郡邊界進行討論的文章仍然非常罕見。《秦郡界址考》一文發表后,在秦郡邊界的研究方面是長達六十多年的學術空白。從這個意義上說,該文是真正的“幾成定讞”。
也因編繪《中國歷史地理圖》的需要,譚其驤先生認識到言秦郡者的幾十個學者中“論辯雖勇,稽考猶疏”,因此在該圖后附有《圖說》,于1947年以單篇論文形式發表,即《秦郡新考》一文。此說隨后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秦郡的問題基本不再有爭議。
參考文獻
[1]《叢書集成新編》第91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第300、301、334頁。
[2]《二十五史補編》第1冊,中華書局,1955年,第1249-1252頁。
[3]《禮箋》卷一《地理志分置郡國考》。
[4]《水地記初稿》卷一《記郡》“秦四十郡”條。
[5]中華書局,1981年,第163、164頁。
[6]《廿二史考異》卷7《漢書二》。
[7]以上四篇分別見《潛研堂文集》卷16、35。
[8]《潛研堂文集》卷35。
[9]《卷施閣文甲集》卷十。
[10]《惜抱軒文集》卷六。
[11]《求是堂文集》卷一。
[12]《休復居文集》卷一。
[13]《第六弦溪文鈔》卷一。
[14]《讀書偶記》卷八“秦郡”條。
[15]王國維:《觀堂集林》卷12《秦郡考》。
[16]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卷一《歷代州域總敘上》“秦四十郡”條,四庫全書本。
[17][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一《州域形勢》一,中華書局,2005年,第37-40頁。
[18]《叢書集成新編》第91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第300、301、334頁。
[19]《二十五史補編》第1冊,中華書局,1955年,第1249-1252頁。
[20]《禮箋》卷一《地理志分置郡國考》。
[21]《水地記初稿》卷一《記郡》“秦四十郡”條。
[22]中華書局,1981年,第163、164頁。
[23]《廿二史考異》卷7《漢書二》。
[24]以上四篇分別見《潛研堂文集》卷16、35。
[25]《潛研堂文集》卷35。
[26]《卷施閣文甲集》卷十。
[27]《惜抱軒文集》卷六。
[28]《求是堂文集》卷一。
[29]《休復居文集》卷一。
[30]《第六弦溪文鈔》卷一。
[31]《讀書偶記》卷八“秦郡”條。
[32]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33]《左盦集》卷五《秦四十郡考附秦郡建制沿革考》。
[34]王國維:《觀堂集林》卷12《秦郡考》。
[35]《北大國學周刊》第19期, 1926年7月。
[36]《再建》旬刊,第1卷第6期 ,1940年3月。
[37]《西北問題論叢》(一), 1941年12月。
[38]《天津益世報史地周刊》第53期、97期、98期、104期(上)(下) 、105期。
[39]《嶺南學報》第7卷第2期,1947年7月。
[40]《讀書通識》第146期,1947年。
[41]錢穆:《古史地理論叢》,三聯出版社,2004年,第205-217頁、218—222頁。
[42]《禹貢》第7卷第6、7合期,1937年。
[43]譚其驤:《長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21頁。
[44]譚其驤:《長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