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志浩
摘 要:本文分析了縣級廣播電視機構中,由于人員編制等綜合條件的情況,播音員,主持人出鏡記者的界限往往不是很清晰,所以決定了縣域內的播音員往往同時肩負著欄目的主持人,重特大報道中的出鏡記者角色,這樣就要求縣級廣播電視機構中的播音員綜合素質需要提升,在做到一名出色的播音員的同時,更需要練就主持人和出鏡記者的必要本領。
關鍵詞:縣級播音員;主持人;現場記者;普通話
當我們打開電視或收音機,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縣級臺和升級和中央臺播音員的播音就是不一樣,除了播音方面的不同之外,縣級的播音員很多都擔任著本臺專題欄目、新聞欄目的主持人。除了主持人之外,現場的出鏡記者的身影也會在縣級的熒屏上出現。造成這種一專多能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從加強自身素質和提高節目質量的方面考慮,播音員應該需要練就的不僅僅是標準的普通話和播音技巧,主持人的必要本領和出鏡記者的技巧也要涉獵一些。
1 播音員應該練就過硬的播音技巧和掌握熟練且標準的普通話,還要“隨鄉應變”
播音員的實際工作用語是普通話,在實際生活中大多入鄉隨俗,包括人名,地名的發音和語調。要想運用得自如,說得規范、流利,就必須養成生活中說普通話的好習慣。但縣級臺的播音員來源比較復雜,既有從專業院校畢業的專業播音員,也有本地土生土長的播音員,一方面,從小在鄉音中長大,走上播音崗位后鄉音難改,及時在崗位上接受了普通話的專業訓練,在得不到強化的時候,鄉音反彈;另一方面,臺上臺下堅持普通話會在方言區形成無形的心里障礙,對播音員堅定的用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播音造成了無形的影響,突然講起了“洋”話,看不慣。這種思想障礙和環境障礙,雖然隨著國家推廣普通話大力推廣,積極普及,逐步提高,這樣的現象有所改變,但要逐步消除。受此影響,縣級臺播音員只能是上班講普通話,下班講家鄉話。由于沒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到了話筒前,進行播音或者主持節目時候,輕則音節間過度不自然,聽起來生硬、不流利,重則調值不準,帶有濃重的地方色彩,尤其是遇到談話類節目或脫稿類節目更是破綻百出。縣級臺工作不辱使命,就必須勇敢地沖破思想和環境的障礙,以良好的語言面貌想父老鄉親展示:說普通話就像我這樣。
在堅持工作用語必須是普通話的同時,一些特殊的地方也要用鄉音來播報,特別是地名。因為在縣級的播音員播報中,出現的鄉鎮或者村屯的時候比較多,除了是規范漢字本地人音調不準外,很多地名約定俗成的將特定的地名換了聲母、韻母、甚至是聲調。比較著名的例子是北京的“大柵欄”標準的應為“dà zhà lan”;結果如果讀成打柵欄北京人都會感到詫異甚至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只能讀成“dàshílang”
所以為了播報的稿件不出現歧義,特定地名應該讀成他的“鄉音”。
2 播音員應該根據欄目的變化不用一種方式說話,也就是掌握主持人的必要本領
盡管在現實生活中播音員和主持人經常被放在一起提及,但從事具體工作的人都知道,播音員和主持人其實是兩個不同的職業,盡管表面相近,但是實質迥異。縣級的播音員很多都擔任著本臺專題欄目、新聞欄目的主持人,有的也當人談話類主持人,這樣具體的工作往往從“播”變成了“說”,盡管播和說字看起來輕松但實際工作中,說和播的差別很大,作為播音員天天喝語言文字打交道,“說”卻成了難題。
怎么才能實現播和說的輕松轉換呢?首先是加強普通話的練習,具體的方法不消多說,這樣防止自己主持的節目中鄉音問題嚴重,剔除了鄉音的障礙才成為了一名基本合格的播音員主持人。其次是多做說的訓練,在沒有文字憑借的時候出口說話,能起到不錯的效果,在進行普通話訓練的時候,最后一項是“說話”訓練,也有人講其升格為口頭作文,無論名字叫什么,都起到了說的練習說話的效果,特別是現在主持節目中題字器大量涌現,看著文字讀出說的效果更不容易。第三語音語調訓練很關鍵。按照表情達意的需要即時設定出說的感覺而構成播音語調。因此,這道有文字憑借的坎比前邊“口頭作文”坎更高。我們看到許多這樣的人,平時說話交流普通話規范、流利,聲情并茂,但一讀起稿件來就失去了語言風采,聽起來根本不像播音的味道。這說明播音對語調有著特殊的要求。
3 播音員在重大項目和新聞事件的播報中應有所擔當,涉獵出鏡記者的必要素質
由于縣級行政區域的特殊,造成了記者,主持人,播音員分工不是特別清晰,為了更好的人力資源的整合應用,讓有限的人員發揮最大的效率,縣級的播音員往往在擔任播音員的同時還擔任著專題節目的主持人工作,也有的播音員同時擔任新聞記者甚至是出鏡記者的角色。出鏡記者在現場看到的、聽到的,要通過有聲語言在現場真實生動地告訴觀眾,講什么和如何講很重要。掌握和涉獵出鏡記者的技巧成為了在縣級播音員素質中重要的一部分。
3.1 觀察現場,擅抓細節出鏡
美國著名記者杰克海敦說:“好的記者要像偵探一樣留心細節,說明問題的細節能使稿件生色并賦予它現場實感。”例如:一次慘烈的車禍,中巴車和貨車相撞,9 人死亡,不同欄目的記者相繼來到現場,并在現場出鏡。其中一位在出鏡詞中簡單介紹了時間地點發生的事情,而另一位出鏡記者在對現場進行仔細觀察并向交警了解情況后,抓住了長達30多米的剎車痕跡這個細節,通過剎車痕形象地告訴觀眾車禍的原因和后果。同樣是出鏡記者,因為不同的新聞觀察能力,帶來了不同的宣傳效果。
3.2 借用參照,相互對比出鏡
運用簡潔明快的對比手法,讓新聞事實在觀眾面前昭然若揭。對比手法出鏡的關鍵是尋找參照物,合適的參照物可以讓新聞報道具體化、形象化。企業違規排放污染物的報道,記者晚上去排污口暗訪。因為是晚上,鏡頭無法表現河道里的污染物情況。于是記者在同一條河的上游用礦泉水瓶裝了一瓶水,在排污口處的河道裝了一瓶水。記者在出鏡詞里比對了兩瓶水的顏色,并提出了一個疑問:同一條河的水顏色為何有這么大區別?通過對比出鏡讓企業違規排放污染物的新聞事實鐵證如山。
縣級廣播電視機構中,播音員往往是個多面手,只有在掌握了自己專業和本質工作的同時,掌握更多的與之相關的本領才在在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也更有利于本質業務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