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選秀節目是從2003年開始在我國出現的一種新的電視節目形式,從開播伊始就獲得了不錯的收視率和經濟效益。選秀節目無論從節目影響、節目數量、節目收視來看,都己成為了我們不可以忽視的一股電視文化傳播力量。但是,國內的選秀節目由于缺乏創新,慢慢的出現了千臺一面的現象,漸漸出現了疲乏的狀態。
關鍵詞:電視選秀;問題與局限;發展;創新
一、電視選秀節目存在的問題
電視選秀節目在經歷了遍地開花之后,千臺一面的現狀出現在了電視屏幕之上。打開電視我們會明顯發現,這些節目在內容、環節、舞臺設置、現場觀眾安排、嘉賓甚至主持人風格上都存在著強烈的模式化傾向。起初,觀眾們可能還會對這類節目產生新鮮感,但是在越來越多的重復和煽情后,人們就會漸漸地產生厭倦。選秀節目開始進入疲乏狀態,節目沒有新意,觀眾出現審美疲勞,選秀節目數量雖然依舊很多,但是往日的奪目光彩己不復存在。節目開始缺乏張力,真正可以重新點燃人們收視熱情的節目已寥寥無幾。
(一)節目同質化嚴重
所謂電視媒體的同質飽和化,就是指目前媒體所存在的、以大致相同的節目制作手段、制作流程、節目類型傳遞內容大致相同的各類信息的現象。很多節目無論是在內容結構上,或是在制作流程上都如出一轍,但看到選秀節目帶來的多方利益,各個電視臺又都卯足了勁開播此類節目,導致選秀節目同質飽和化嚴重。國內的表演類選秀節目借鑒于《流行偶像》、《美國偶像》。本世紀初,這種選秀節目在英國和美國己屬常見,然而對中國觀眾而言,尚屬新鮮事物。當首先制作的湖南衛視獲得巨大成功后,其他衛視臺迅速跟進是理所當然的。但這種迅速跟進沒有任何創新,而是機械地復制。這樣,必然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難以長久的保持參與和觀看節目的激情。
(二)節目格調過于單一
電視選秀節目是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對于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拓展電視臺的發展空間等方面,都有著相當的意義和價值。選秀節目的出現正是體現了大眾文化的特征:通俗、娛樂,好玩。但是為了追求收視率,各家電視臺容易盲目的跟風、模仿,這就致使節目制作不夠精良、內容上表現得較膚淺,久而久之,在群眾性娛樂狂歡中,電視選秀呈現出低俗化傾向。
實踐告訴我們,借鑒和學習不等于抄襲和克隆。有思想、有品位的創造者對外來文化的態度應當是:在自身深厚的文化積淀基礎上對其進行“國情化”和“本土化”改造,重視在開掘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外來文化,將娛樂性與民族性巧妙自然的熔為一爐,并賦予其一定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制作出真正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觀眾收視要求的電視娛樂節目。我們在為娛樂鼓與呼的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味追求歡鬧和搞笑,就會比例失調,失去觀眾,不適應多元社會的多層次需求。
(三)節目設計成分越來越濃
選秀節目進入疲乏狀態之后,選秀帶來的收視率奇跡已經慢慢遠去。受眾對于選秀節目的操作流程也逐漸熟悉,對選秀節目的好奇心逐漸減退。電視節目制作者為了更好的留住觀眾的眼球,一個本應該公平競技的選秀賽場臺上臺下人為設計的成分己經越來越濃,為了真人秀而去設計真實的表演。選秀節目疲乏狀態下這些設計不斷增多,設計的花樣也是層出不窮,設計已經有了向惡意炒作方向發展的趨勢。選秀節目惡意炒作如果發展到劇組策劃、惡意操縱的階段,其性質就很嚴重了,惡意炒作負面新聞、用低俗吸引眼球的行為應該被制止。選秀節目并不是不按照規矩隨意而為。
二、電視選秀節目的新框架
創新是節目生命的源泉,如果沒有創新,任何曾經輝煌的節目都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走向衰退,最終被淘汰出局。社會環境的變化,觀眾價值取向和收視習慣的變化,節目競爭的加劇,都是促使節目走向衰退的重要原因。而我們如果能夠順應時代的變化,掌握并滿足觀眾的需求,不斷進行創新,將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任何電視節目都有一個生命周期,不同的周期我們需要分析受眾的收視心里,從而對節目做出相應的整改和變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受眾。選秀節目也不例外,需要不斷的創新,適應時代的氣息,適時變化,才能不斷延長自己的生命周期增添活力。
(一)文化創新—整合不同意識形態
文化是電視媒介研究之本,對電視選秀節目的創新首先必須搞清楚它的文化根基和導向。大眾文化是電視選秀節目的文化根基,而后者又是前者的一種典型的表現形式。目前文化領域里三足鼎立的局面早已不復存在,大眾文化憑著人多勢眾的優勢逐漸吞食了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大片領土,成了新的文化霸主。這恰恰成為了電視選秀節目的創新點之—文化創新,創新的思維是:大眾與精英的辯證統一。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在某種意義上是矛盾的對立面,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辯證統一的來看矛盾雙方的關系。
總之電視選秀節目在文化上必須正確認識大眾文化,真正的大眾文化以及娛樂文化應該是一種物質和精神雙重意義上的創造,是現代技術與藝術在當代社會的有機結合,是一種全新的、平民的藝術。
(二)審美標準——娛而不媚,樂而不俗
審美是另一個關于電視選秀節目內涵的關鍵詞和爭論點。審美是一個和社會與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概念,有什么樣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就有什么樣的審美標準。那末,電視選秀節目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什么,其審美標準又是什么?前面已經分析了電視選秀節目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下面在分析社會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娛而不俗、避虛就實的審美標準。
娛樂節目就是要有“娛”有“樂”,娛懷取樂,其節目的宗旨就是要使受眾寓教于樂,在欣賞節目中身心愉悅,達到一些人心情調節或休閑的目的。在這方面港臺的娛樂風格是有其獨到的長處,他們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去借鑒的。但是,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在經驗借鑒中不能采取拿來主義,不能照搬,應該有所取舍,“有所為,也有所不為”。總的來說,我認為電視選秀節目應該是娛而不媚,樂而不俗,盡情揮灑皆文章;真情動心,真意透理,有利身心盡善美。
(三)價值導向——立足社會、以人為本
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模式在許多方面都抑制了人的創造性行為。功利的態度制約了人們的生活態度,人們做每一件事都經過理性的考慮和仔細的計算,以最小的投入和最大的產出為目標,它已成為人們行為的內在動機,成為人與人相處的最大動力。技術越來越發展,人與人的關系越來越冷漠;朋友越來越多,知已越來越少;迅速地建立關系又迅速地解脫關系。人與人關系的“冷漠”,使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無趣,越來越孤獨。
如果電視選秀節目能在節目過程中,運用社會營銷觀念,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價值觀,通過娛樂的形式引導參賽者、觀眾積極向上,那么就能使電視選秀節目有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健康節目。
參考文獻
[1] 梅瓊林,談大眾傳媒的娛樂化現象,新東方新領導2005年4月。
[2] 孔令華,費斯克的生產性受眾觀——一種受眾研究的新思路,新聞與傳播2005年6月。
[3] 孫旭培,電視娛樂節目“平民造星運動”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山東枧聽2OO5年9月。
[4] 時統宇,感到與擔憂:當代電視批判的雙重領域,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5] 金維一,電視觀眾心理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6] 石長順,娛樂狂歡與電視拯救,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作者簡介
林朔辰(1986—),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0級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視文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