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
經濟結構的不斷轉變,影響著人口政策的不斷變革,要實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關鍵是要在推動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和統籌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人口問題本質上就是發展問題,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著眼于推進全省實現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的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地走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以穩定低生育水平為主線,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綜合改革為動力,開拓創新,扎實推進,努力使人口計生工作深入持續健康發展并取得新的成效。因此應該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突破人口計生工作薄弱環節
全面提升人口計生工作水平,關鍵要在薄弱環節和重點難點問題上取得突破。當前全省人口計生工作的重點是農業區。農業區人口比重大,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傳統生育觀念影響較深,一直是人口計生工作的難點。各地區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把農村牧區作為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重中之重,將農業區人口計生工作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要圍繞關注民生、富裕農牧民的要求,推進農業區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建設。要堅持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推進農業區計劃生育優質服務、人口和生育文化建設。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推進農業區計劃生育依法行政和村民自治;人口計生工作的難點是流動人口。目前全省流動人口總量已達33萬,其中已婚育齡婦女占四分之一強,服務管理的任務較重。各地區要按照國家人口計生委“三年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和我省“一盤棋”實施方案,加快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機制,力爭盡早實現流動人口管理“一盤棋”;人口計生工作的焦點是出生缺陷和出生性別比問題。目前,我省出生缺陷發生率約為28/萬,大大高于全國10/萬的平均水平,這不僅給許多家庭和個人造成不幸,而且嚴重影響了全省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各級要高度重視并積極做好出生缺陷干預工作,加強人口計生與衛生、民政等部門的聯動協作,實施好孕產婦補服葉酸項目和“優生促進工程”,開展科技干預和生殖健康全程服務,努力減少可預防的出生缺陷發生。關于出生人口性別比,我省多年來都是持續偏高,雖經十多年綜合治理,但仍高于正常值。各級必須建立黨政負責、部門配合、群眾參與的標本兼治工作機制,加大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問題的力度。深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推動“幸福工程”、“春蕾計劃”等社會公益活動,廣泛宣傳男女平等思想,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長和婦女發展的經濟社會政策,營造社會關心女孩的社會氛圍。要嚴厲打擊非法實施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的行為,促進出生人口性別改善。
2、加強和完善人口計生導向政策
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政策是惠民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于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實行計劃生育,而且更加有利于增加群眾收入,改善民生。各地區要全面落實法律法規規定的計劃生育家庭獎勵保障政策,進一步完善和實施好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別扶助“三項制度”。要積極、主動協調有關部門在制定經濟社會政策時向計劃生育家庭傾斜,在實施社會保障各類項目中體現計劃生育家庭的優先優惠,不斷完善有利于計劃生育家庭的利益導向政策措施。要統籌協調相關經濟社會政策,作好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征地補償等普惠政策與計劃生育政策的銜接,注重運用重大公共政策破解人口難題,發揮公共政策導向作用。
3、提高人口計生服務能力
提高人口計生服務能力是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支撐,也是計劃生育工作的核心。各地區必須著力強化基層特別是農村牧區人口計生管理服務能力和體系建設,提升優質服務水平。要按照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把計生服務機構建設納入農村牧區公共社會事業建設總體規劃。進一步穩定基層服務管理網絡,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完善服務管理體系,改善基礎設施,豐富服務內容,增強服務能力,實現人口計生優質服務的提質提速。要繼續鞏固“雙達標”成果和開展創建育齡婦女“溫馨之家”活動,重點建設好縣、鄉中心服務站,配齊用好人員和設備,開展各類技術服務活動,不斷滿足育齡群眾不斷增長的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需求。要加快“康福家行動”的試點總結和完善推廣步伐,以此為抓手,拓展計劃生育工作內涵,提升優質服務水平。
4、進一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
開展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是探索解決新時期人口計生工作突出矛盾、提升整體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近幾年省人口計生委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功能定位以及統籌解決人口問題,開展了“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區域發展功能分區”等課題研究,在完善人口發展總體思路和戰略目標、研究人口及相關政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下一步要繼續深人開展人口發展問題的前瞻性研究, 著重在研究成果轉化方面下功夫,為省委省政府當好參謀,為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用理論成果科學指導人口計生工作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