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燕
摘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所享有的權利,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揮著作用。全國人大代表由人民依據《憲法》和《選舉法》民主選舉產生,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他們承載著人民的囑托和希望,是國家事務的大管家,他們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言人和維護者,是權力機關活動的操作者。其素質水平關系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效能的發揮,影響到人民利益和政治訴求的實現。
關鍵詞:人大代表;素質;提高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013-02
更好地發揮人民代表大會效能,實現人民群眾的政治訴求和利益,完善相應的制度應當是前提,但即便是再完善的制度,也需要由人來執行和操作。因此,對人大代表的素質問題予以足夠的重視,是加強人大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人大代表素質的構成
人大代表的素質,是指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為了有效地履行其人大代表的職責,代表人民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應當具備的品質和能力。本人認為政治素養和能力是判斷一名人大代表素質高低的關鍵所在,也是評價一名人大代表素質高低的重心,人大代表的政治素養和能力包括:
(一)知政能力
知政能力是指作為一名人大代表,首先應當對我國的國情及現階段的政治制度有較為全面的掌握。例如熟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要素構成、組織活動原則,堅信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優越性,意識到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自己是受人民重托代表人民在國家權力機關行使權力,熟悉人大工作程序、工作內容及方式等。最主要的是,要明確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以“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觀念為原理建構起來的。
(二)參政議政能力
參政能力包括參政的意識和參政的實踐能力。參政的意識,是指人大代表要充滿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以之為動力,代表人民運用國家權力,履行代表的義務。所謂參政的實踐能力,是指通過實際行為來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能力。參政實踐能力包括人大代表在人大開會期間提出議案、表決議案,審議其他國家機關的工作報告的能力,也正是參政實踐能力支撐著人大代表對由人大選舉或任命的國家公職人員進行評議和考核,支撐著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聽取原選舉單位或選民的意見,向選民匯報自己的工作并進行調查研究。此外,人大作為權力機關,在制定法律法規,監督國家機關的工作,決定重大問題時,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發表意見,表達見解是人大工作必經的程序。在實踐中,不同的代表代表著不同的職業、地區、民族,其所代表的利益訴求往往存在著差異甚至是沖突,這就要求人大代表在參與討論和商議問題時,能夠充分地表達人民的心聲,針對具體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最終調和并解決矛盾,為人民利益的表達和維護盡到其應盡的責任。議政能力的欠缺,會導致代表沒有能力針對國家的方針政策發表看法和見解,從而無法成為其所代表人民的利益表達者和維護者。
(三)督政能力
督政能力是指人大代表對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公職人員的監督能力。在我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法規,并對重要問題做出決定,同時,這些法律法規以及重要問題的解決方案均由人大組織其他國家機關來負責具體操作和執行,其他國家機關對于政策法規的執行情況是否達到標準,是否做到維護人民的利益需求,又要受到人大的監督。這一重任便落在人大代表肩上,人大代表如果不具備必要的督政能力,便無法客觀地評價和判斷這些機關的工作狀況,換言之,欠缺議政能力的代表無法從根本上把其他國家機關的工作和運行置于人民的監督之下,實現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的制度要求。
二、我國的人大代表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代表缺乏代表意識和執行職務的責任感及主動性
代表意識是指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其對于法律賦予自己代表職責的意識。例如對于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的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包括如何理解其代表職務和代表作用。除此之外,一個代表的代表意識,還包括其憲法觀念、法律意識和民主意識、國家觀念、社會責任感、政治參與意識等。現在有些代表代表意識缺乏,在實際的人大工作中,將人大代表僅僅當作一種榮譽頭銜和政治身份,沒有真正認識到人大代表職務的關鍵性,沒有意識到他們肩負著代表人民表達利益訴求,替人民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神圣職責。
(二)代表聯系選民不夠
人大代表的法定義務和職責中包括了聯系選民,但對于如何聯系選民以及什么時間及地點聯系選民在代表法中都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據一份資料顯示,全國人大代表每年有20天的時間用于代表職務的活動,其中有15天時間在開會,只剩下不到5天時間聯系選民與選民溝通;省級人大代表每年有10天的時間用于代表職務的各項活動,其中有8天是例會時間,只有2天時間與選民交流;縣級人大代表每年有5天時間用于代表職務的活動,其中,每年例會所占去的時間就有4天,只剩下1天與選民溝通。許多地方的選民對代表有意見,大多是因為代表不能認真與選民溝通、聽取和反映選民的意見。
(三)實踐能力差異,影響人大整體效能發揮
要求人大代表能真正擔負起人民賦予的責任,除了在觀念上要求代表具有積極的政治熱情和責無旁貸的責任意識外,還應當要求代表具有一定的政治實踐能力。有的代表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欠缺,提出的建議并不符合群眾所要表達的意愿,也不能將群眾的意愿準確傳達給決策機關,有的代表對問題的甄別、分析、判斷、提煉能力較差,很少提出議案,即便是提出議案,也往往不能切中社會現實,不具有預測意義,或者根本無法解決實際問題。這就造成在很多地方,相當多的議案只有案由、案據,卻沒有解決方案,或方案過于簡單,這些都是人大代表實踐能力欠缺的反映。
三、加強人大代表素質的措施
(一)建立人大代表的競爭機制
選舉是公民挑選代理人的活動,我們應當建立候選人的競爭機制,候選人競爭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會有利于選民進行抉擇,目前我國人大代表的選舉中尚未建立這種機制,選民往往都不了解候選人,只能盲目地做出選擇。這樣不僅難以保證當選的代表能夠勝任此職務,而且會挫傷選民的參選積極性,影響選舉結果的公正性。因此建立代表選舉的競爭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其一,人大代表候選人的提名和確定環節要建立競爭機制。繼續保持政黨、團體推薦一定數量的候選人是必要的,但需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內,此外,可以讓代表候選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登記報名,參加選舉活動,同時要保證按照自己意愿報名的候選人與政黨、團體推薦的候選人有平等競爭的權利。其二,代表候選人的宣傳和介紹方面也要建立競爭機制。首先,選舉組織機構要把候選人的綜合素質作為宣傳和介紹的重點,并加強對候選人宣傳和介紹的力度;其次,為了使選民對候選人有更直接、全面的了解,候選人應當依照一定的程序發表競選演說,并回答選民的提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代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很大的提升,也可以增加選舉的民主性和公開性,從而使人大代表的整體素質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二)加強人大代表的職務培訓
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專職議員,我國的人大代表大多是兼職的,雖然在各自的本職工作中,他們往往是出類拔萃的,但在政治領域卻并不一定如此。其所具備的知識、能力、思想及行為方式,深刻地影響著代表職能的發揮,因此,搞好人大代表的培訓學習是必要的。
搞好人大代表的職務培訓,要從新當選的代表還未正式任職之前開始,這是增強當選代表的角色意識、轉換當選代表的角色的重要環節,也就是所謂的“崗前”培訓。人大代表可以在崗前培訓中學習和獲取履行人大代表職責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之后,要在代表任職期間做好培訓工作,也就是“崗中”培訓,崗中培訓使代表們能及時了解各方面的新情況和新形勢,交流和研究代表工作,以便其克服自身的不足,更好地知政、參政、議政,增長才干。
(三)強化代表意識,促進代表專職化
強烈的代表意識,可以增強代表對人民負責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能推動代表認真行使好憲法賦予他們的各項權利,自覺地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堅持黨的路線、方針;能促進代表虛心聽取并積極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胸懷全局,更好地行使代表的權力;能督促代表將代表工作看作是自己本職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斷提高參政水平,滿腔熱忱地為群眾服務,認真履行代表職責,真正實現“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諾言。
現實運行中,我國人大代表是從不同的單位和選區選出來的,只有在開會期間才能行使代表權利,也就是說我國人大代表大多是兼職制的,平常則在原單位工作,受單位的管理和安排,沒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行使權利,造成了很多弊端,影響了人大作用的發揮,也阻礙了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因此,人大代表需要進一步明確其自身職責,將自己定位于國家權力機關組成人員,人民群眾的政治代言人。并要求自己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必須具備一定的參政和議政能力,并以其全部工作精力履行這一職務。我國在人大制度改革中要盡可能提高人大代表專職化的程度,人大代表專職化可以使代表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深入人民,了解人民實際情況,進行社會調研,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呂劭深.淺論如何提高人大代表素質[J].江西社會科學,1997,(7).
[2]于麗萍.淺談如何努力提高人大代表素質[J].山東人大工作,2002,(7).
[3]畢春群.堅持完善人大制度努力創新人大工作[J].理論研究,2010,(10).
[4]陳詩才.略論人大代表素質[J].人大研究,1993,(2).
[5]于仁伯.堅持和完善人大制度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J].發展論壇,1999,(2).
[6]王學君.關于如何提高人大代表素質的思考[J].人大研究,2003,(1).
[7]王廣輝.對提高當前我國人大代表素質的幾點思考[J].湘潭工學院學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