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翔玉 李支立
摘要:權力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它很容易為直接行使權力者制造三個腐敗空間:一是決策權空間,二是制造稀缺資源權空間;三是拖延辦事時間權空間。公權力腐敗與反腐敗,已被我黨提到了決定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將淺論公權力腐敗的危害,并進而重點從監督層面探析公權力腐敗的成因以及如何加強監督在預防公權力腐敗中的重要作用,以望能對我國的反腐倡廉工作做一些理論上的支持。
關鍵詞:公權力腐?。晃:Γ粰嗔ΡO督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008-02
關于公權力腐敗的定義,學界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有以公職為軸心定義的,有以市場為軸心定義的,有以公益為核心進行定義的等。在這里,筆者給公權力腐敗做如下界定:公權力腐敗是指公共權力行使者為了謀取不當利益,通過違法使用權力致使權力異化的行為。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公權力腐敗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視,也是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嚴厲打擊公權力腐敗行為,這是時代給予共產黨的高度考驗。
一、公權力腐敗的危害
公權力腐敗現象的蔓延,嚴重破壞市場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發展,禍國殃民,危害極大。如果任其嚴重泛濫,必將導致整個社會道德滑坡、文化頹廢乃至政治、經濟和社會秩序的全面混亂,造成亡黨亡國的災難性后果。
1.公權力腐敗是生產力發展的巨大障礙。我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進而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踐表明,公權力腐敗現象是影響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公權力腐敗造成發展所需積累資金的嚴重流失,影響經濟進一步發展所需資本因素;其次,擾亂市場秩序,公權力腐敗影響我國法制經濟的發展和破壞市場經濟的交易原則,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再者,公權力腐敗扭曲正常投資,浪費資源,阻礙經濟健康發展,因為腐敗將惡化投資環境,弱化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等。
2.公權力腐敗是政治有序的嚴重隱患。對于執政黨和政府來說,公權力腐敗是致命的,它關系到民心向背的重大問題。公權力腐敗會破壞黨群、干群的魚水關系,削弱黨的先進性,破壞黨執政的法理依據?!八茌d舟,亦能覆舟”,當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失去了信任與支持,就有可能會使用自下而上的暴力行動尋求根除腐敗的途徑。一旦正常的政治秩序失序,我黨要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很難實現,并且有亡黨亡國的危險。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我黨和政府應以打擊公權力腐敗的實際成果取信于民。
3.公權力腐敗是社會安定的一大威脅?!艾F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這句話用來形容目前我國全方位快速發展與社會安定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恰如其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保持著年均近10%的增長率,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民生工程也得以跟進。但是,與此相矛盾的是,近年來,我國的群體性事件出現頻發的趨勢。從1994年的一萬余起到2009年的十萬余起。這些群體性事件規模大、參與人數多、影響范圍廣,不僅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也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細究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根源,多數都是因為在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過程中,公權力成了被少數權富階層濫用以謀取私利的工具而引起普通群眾的合法利益受損,群眾不滿的結果就是社會安定面臨威脅。
4.公權力腐敗是毒化社會風氣的根源。曾經有報道稱,現在的小學生都熱衷當班干部,只因為有一些“特權”。甚至有個小學生寫“我的理想”竟然是“長大當一名貪官”。這對我們目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這不能不說是受目前一小部分黨政干部的不良作風影響。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在小小年紀就有“貪官思想”,那這個國家的前途何在?腐敗敗壞道德風尚,毒化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沖擊著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和基本價值準則。遏制公權力腐敗,凈化社會風氣,不單單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國家的未來。
二、從監督層面探尋公權力腐敗的成因
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和腐敗較高發生的“兩高”時期。在政治經濟生活中,公權力腐敗的現象還是比較突出的。雖然產生腐敗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但筆者認為,導致我國公權力腐敗問題的最重要原因是對公權力監督的缺位,突出表現在監督機制的不科學、不合理,監督者缺乏實質性的權力,監督者受制于被監督者等。
1.監督制度落后。在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中,我國經濟建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然而政府對這些新現象往往難以有效預料,這就在客觀上影響了對公權力監督制約的及時性,增加了監督制度建設的難度。監督制度落后于實際發展是產生尋租、造租等公權力腐敗的重要原因。
2.監督主體不清。對公權力的監督主體和部門雖然很多,但缺乏科學的配合與協調。一方面是監督機構重疊,監督成本昂貴;另一方面各部門的監督職責劃分不清,容易推諉扯皮,相互推卸責任。監督主體的不甚清晰,使公權力執行者產生僥幸心理,從而導致了腐敗不斷發生。
3.國家權力機關監督的核心地位不凸顯。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各級政府向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但是,在實際的權力運行過程中,人大的監督并不能很好地得到相關機構的配合,而人大對這些抵制監督的行為也缺乏處置手段和制裁權,從而導致人民代表的監督效力被極大削弱。
4.公權力運行程序透明度不夠。由于幾千年封建集權制的影響,雖然目前我國的民主化進程獲得了長足發展,但是政府決策還存在著嚴重的不透明性。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門中行政決策的“暗箱操作”還較普遍。這使得監督在這些層面受到較大阻力,加大了監督的難度。由于決策時監督的缺位,難免造成公權力腐敗的出現。
5.人民群眾的監督缺乏實際的效力。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發動群眾監督公權力預防腐敗必是善莫大焉??墒乾F實中,個別黨政部門往往忽略了民智民力。由于行政部門中下級對上級負責不對群眾負責,群眾不能決定公權力行使者的前途往往造成群眾的意見建議被擱置一邊。甚至有些權力者還要給反映問題的群眾穿小鞋,扣帽子,這嚴重地打擊了群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和熱情。
三、加強監督對預防公權力腐敗的舉措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為建立健全適合中國國情的公權力監督體制,一直做著探索與努力。然而,面對公權力監督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何繼續完善監督機制的建設,乃至遏制預防公權力腐敗的發生,是急需解決的現實課題。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加強對公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1.建立監督協調機制,形成隸屬于各系統的監督主體合力監督的整體工作格局。建立由黨委統一領導的橫向監督綜合協調機構,將各監督主體有關監督情況的檔案庫,在保密條件下,允許互相調閱;各監督主體對各自掌握的監督情況,特別是權力腐敗的特點、手法、表現、動態,互相通報,從而使整個行政監督系統更加有序地運行,發揮整體效能。
2.加強紀檢、監察等監督機構的相對獨立性,克服監督主體受制于監督客體的弊端。目前,除專職的監督機構如紀檢委和行政系統的監察、審計部門能正常行使監督職能外,大多單位特別是基層單位的紀檢、監察組織,由于主要受同級黨委和行政機關的領導,且監督機構的主要負責人由同級黨委任命的狀況,因此,很難充分、有效地對同級黨委實施有效監督。因而監督作用和效果不突出、不明顯。
3.實現新聞輿論部門與權力機關監督的緊密結合。輿論進度具有時效性強的特點,能對權力腐敗丑惡行徑及時地給以揭露,但由于它并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產生后要靠權力機關去解決,所以要建立新聞監督與人大機關、司法機關監督聯系制度和對新聞媒體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核實、糾正反饋制度,以保證曝光的問題逐一得到解決。
4.完善群眾監督的有效途徑。堅持和完善民主評議制度。積極推行聽證評議、公開述職、新聞發布通報制度、官員財產公示等制度,集中民智,凝聚民力,體現民意,引導和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對領導干部的監督工作。要完善和規范政務公開等制度,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和事項,要增加透明度,使權力的運作在陽光下進行,使人民群眾更好地監督公權力腐敗,把腐敗消滅在萌芽狀態。
5.突出對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和重點部位的監督。雖然我國的監督體系是全方位覆蓋的,但為了使監督真正取得實效,必須突出重點,突出對重大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使用的監督。這就要改革和完善行政決策機制,建立和完善群眾參與、專家咨詢和集體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和制度,規范決策程序,提高決策透明度,強化決策責任,減少決策失誤,防止公權力腐敗的滋生。
6.加強反腐敗的國際合作和國際監督。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就愈來愈重視腐敗問題。反腐敗斗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國際性難題,有關反腐敗的國際交流與國際合作越來越多,比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反腐敗公約”和聯合國通過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等。政府積極參與國際反腐敗的活動,簽署有關反腐敗國際性的公約和協定,接受國際社會監督,同時允許國內民間反腐敗組織的建立并與之密切合作,確實可以推動反腐敗的進展,對于預防公權力腐敗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海軍.轉型期中國腐敗問題比較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2]王進敏.廉潔高效政府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7.
[3]吳振鈞.權力監督與制衡[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