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立婷
摘要:“平民經濟”是五四時期平民主義的概念深入發展到經濟方面的結果。不僅吸引了一群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為鼓吹和建設中國的平民經濟和合作事業而努力,還吸引了中國的各類政治和社會領袖在他們的權力或影響的范圍內,實行一些具體的農村經濟政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他們對解決民國元年以來越發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的一種嘗試,也為中國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社會的轉變,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關鍵詞:平民經濟;社會轉型;合作思想
中圖分類號:F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078-02
一、五四時期“平民經濟”思潮的興起與傳播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中國學界開始對其先前深信的西方自由資本主義“生存競爭”觀念產生了懷疑。當時知識分子對戰后世界的走向形成了大體一致的看法,即“戰后的時代就是德謨克拉西的時代”,這一認識推動了平民主義思潮的發展。隨著思想界對德謨克拉西新含義的闡述,平民主義的含義不再僅僅局限于政治,而是擴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經濟、文化、教育等。隨著新思潮的深入傳播,這種認識為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很快推動了平民經濟等一系列思潮的產生與發展。
當時思想界所謂的“平民”含義并沒有清晰地界定,通過對相關材料進行對比研究,我們可以得出在中國近代社會中,“平民”就大體情況而言是指社會上某一階層的人,一般是“包括農民、工人或沒有名分的讀書人在內的社會階層”?!捌矫窠洕彼汲笔俏逅臅r期平民主義的概念深入發展到經濟方面的結果,是社會下層人民求得經濟平等與解放的必然要求,也是消除現實社會中資本家殘酷的剝削和不平等的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手段。平民經濟的基本原則在于使平民擺脫資本家的剝削,以求得人人在經濟上的平等機會,即力圖實現近代中國經濟的民主。當時中國各界知識分子從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尋求經濟平等的角度來認識平民經濟,提出了多種多樣的實行平民經濟的方法,如開辦各種合作社,實現生產、分配的公有制或者建立可以調劑“平民之經濟”的經濟機關等。平民經濟思潮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當時國人厭亂求寧的心態,吸引了各個階級、階層為鼓吹和建設中國的平民經濟和合作事業而努力。平民經濟思潮的發展及合作經濟實踐活動的進行,亦對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二、鄉村農業經濟的現代化因素
作為實行平民經濟最主要的方法,合作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量組建,在一定程度上對當時鄉村社會中的傳統經濟關系,包括借貸關系及農業生產關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由于中國近代特殊的歷史環境,中國鄉村中在民國之前幾乎沒有設立現代金融信貸活動的專門機構。當農民一旦資金短缺無法應對維持正常生活時,唯一可行之法只有向高利貸者舉債或典當。五四時期,受平民經濟思潮的影響,各種合作社相繼成立,銀行以之為中介開始逐漸向農村輸入金融資本,這樣的行為無疑開始打破農村中長期存在的以高利貸、典當業為中心的傳統借貸圈。與此同時,各種以解放“平民之經濟”為目標的經濟機關,如鄉村合作社、農村銀行等現代農業金融組織融入近代中國農村后,以高利貸和典當為主的舊式借貸形式在鄉村農民借貸方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936年,僅中國銀行的合作貸款、農產品押款、農民小額押款三項農貸總額就達到5 163萬元,相當于1 244家典當行或全國1/3典當業的資金”。這時的合作社雖然尚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內部建設亟待完善,但它的出現及發展畢竟使近代鄉村社會中萌生了現代性金融機構。鄉村合作社的出現使以高利貸、典當為主的借貸形式主導近代鄉村金融的局面發生轉變,出現了新、舊兩種金融借貸機構并存的局面,從而使近代中國鄉村金融信貸活動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展示了一種改良農民經濟的模式,并開創了中國現代農業金融制度”。
合作社經濟在促使近代鄉村金融借貸格局轉型的同時,推動了傳統農事生產活動的變遷。因為以鄉村合作社或者銀行為中介為農民提供農業資金借貸的活動,其目的是避免農民遭受高利貸的盤剝,維護“中等以下一般平民”的經濟利益,農民通過合作社或銀行可以進行借貸,購買進行農事生產所需的一些資本,如購買耕牛、農具、肥料等生產資料的貨款,改變了以往農民為維持生活而借貸的情況。合作社為農民放貸的資金以保障農業生產為目的,資金的利用自然以用于生產的居多,農業生產環節上中的資金投入的增加,對于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農作物的產量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鄉村合作社為保障借貸資金的利用與回流,積極傳播與推行新式農業生產技術,介紹與引進優良農作物品種。打井灌溉、田間管理、化肥農藥的使用以及動植物病蟲害的防治等西方近代農業科技知識多是以合作社為媒介向鄉村輸入的。從某種意義上,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西方農業理念以及農事新技術的傳播器,增強了近代中國農民對外界的認識,擴大了其農業生產活動中現代性、科學性的成分,為近代中國鄉村社會的現代化轉變增添了新的力量。我們也應該看到,作為實現“平民經濟”的合理內核,各種合作社的設立及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鄉村傳統的生產組織方式,“使鄉村社會中原來舊式零散的、無組織的、小規模的個體農民經濟,開始初步向集中的、有組織的集體經濟發展”。我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逐步向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演進。
三、現代經濟思想在中國的萌發
中國古代并沒有專門系統的經濟學、經濟思想,“片斷之經濟思想與政策,散見于歷代各家集部,概乏整然之體系,且立場多半拘于倫理,鮮有從經濟觀點出發者”。鴉片戰爭后,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中,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潮流,西方的經濟思想也隨著這股洪流傳入了中國?!八鑫魅溯斎胫畬W術思想,雖不必皆經濟方面,然固皆直接間接影響當日中國士大夫之經濟思想者也”。
“五四”時期,以“互助”與“合作”為傳導媒介,從西方傳入的合作經濟思想,開始以“平民經濟”的基本目標——“為社會下層人民求得經濟平等與解放”的口號相標識。五四以來,中國思想界開始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自由競爭進行反思,引起人們對經濟中合作性與互助性的關注。中國近代早期合作經濟倡導者王世穎也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有競爭而沒有合作,那是殺害人類的天性……合作則欲把人類的天性恢復過來,以合作代替競爭,以合作社經營代替利潤生產,因而根本地把社會經濟組織改造,使社會的秩序,建立于適合人類天性的和平樂易的基礎之上”。
在反對“生存競爭”社會思潮的形象下,中國近代經濟學家們明確提出了反對以自由競爭為主體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并且力圖創建新型的合作主義經濟學。有些經濟學家指出:“吾們的經濟學,和從前經濟學的精神不同了。從前的經濟學,是個人本位的經濟學,他的主義是利己的,他的政策是競爭的。吾們的經濟學,須建筑于社會本位的基礎上,以‘兼相愛交相利的主義代替利己的主義,以互助協力的政策代替競爭壟斷的政策?!敝袊枷虢鐚ξ鞣降暮献魉枷氲囊胍约昂献魃绲某跗趯嵺`活動,對中國近代經濟學者視野的轉換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并從一個側面為20世紀上半期國民黨政府的農村經濟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資源和實踐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五四”以后,從西方國家翻譯過來的經濟學著作大量增加,中國才在現代經濟學研究上真正起步,逐漸融入世界現代經濟學體系。但是,受西方經濟思想影響而產生的中國現代經濟學沒有真正成為一門科學,未能形成自己的完善的經濟學體系,其經濟思想主要作為政府政策的詮釋,以經濟改革實施方案表現出來。中國經濟學家在引進和闡述現代西方合作經濟學理論的過程中,雖然原創性的東西不多,在某種程度上還處在“述而不作”的階段,但是他們的工作仍是有價值的?!霸谝粋€缺乏現代經濟基礎的社會中,把規范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用中國的語言文字系統地表達出來,這本身就具有啟蒙的意義。有些學者在教學中所運用的經濟學理論范式,給國人和現代西方經濟理論的交流開辟了道路,并為20世紀中國經濟思想增加了一個流派種類,這對后來中國市場經濟思想的形成意義深遠”。從這個角度看,“述而不作”在一定歷史環境中也未必都是消極的。
四、結語
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包含了整體與部分、緩慢或急劇的種種變化。20世紀初期平民經濟思潮的傳播及其實踐歷程,為中國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社會的轉變,提供了思想的引領。思想轉變必然會帶來行為轉換,也正是以此為契機,三個不同行為主體都開始著手解決時代提出的共同話題:近代中國社會在工業文明的入口處,如何擺脫舊有循環老路,實現社會轉型?并對此做出了不同實踐:國民黨政府借助行政力量在全國自上而下掀起了鄉村合作運動;中國共產黨自建立之初,就接受馬克思主義合作思想并積極提倡發展合作社組織;一批知識分子在宣傳合作經濟理論的同時,在農村開展區域性合作實驗,試圖以合作經濟發展來解決農村社會危機。正是以此為起點,近代中國步入與傳統農業社會迥異的、現代化因素逐漸增長的歷史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陳國慶.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2.
[2]中國銀行行史編輯委員會.中國銀行行史[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278-279.
[3][美]陳意新.華洋義賑會的農村合作運動和中國現代農業金融的窘境[J].南京大學學報,2005,(3).
[4]趙豐田.晚清五十年經濟思想史[M].北平:哈佛燕京學社,1939:309.
[5]王世穎.農村經濟及合作[M].上海:黎明書局,1935:25.
[6]侶琴.經濟學者之責任[J].東方雜志,1920,(1).
[7]趙泉民、井世潔.西方合作經濟理念在中國的早期本土化[J].文史哲,2005,(6).
[8]夏炎德.中國近百年經濟思想[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8:152.
[9]鐘祥財.20世紀中國經濟思想述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