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
摘要:結合臨滄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機構建設現狀,分析了人員少、設備落后、定位不明晰、缺乏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及缺乏研發項目和人才隊伍等問題,并從發展空間、加快改革、加強人才建設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邊疆地區;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機構;建設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115-03
質監系統技術機構承擔著服務企業、監督市場,確保質量安全的重要職能。作為質監執法和行政監管的技術支撐和保障體系,質監技術機構有無活力,直接決定著其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高低,影響著質監系統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各項措施的落實,對于質監系統堅持科學發展觀,提高質監工作有效性,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新形勢下探討如何加強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機構建設,提升其技術支撐檢測能力,充分發揮其靠檢驗立足,憑數據說話的重要作用,已成為技術機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臨滄市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機構經過多年的發展,綜合實力取得一定的提升,但是在新的形勢下,特別是國家對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以及今后技術機構越來越推向市場化,對此,我們有必要對技術機構的下一步發展有個清醒的認識和科學發展的思路,也才能促其有效地向前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臨滄質監技術機構的現狀
1986年,臨滄地區標準計量管理局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直屬事業單位臨滄地區計量檢定測試所和臨滄地區產品檢驗所。2002年,在兩所基礎上,增設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所。2005年,三所合并為臨滄市綜合技術檢測中心,承擔著臨滄市行政轄區內量值傳遞、產品質量檢驗、特種設備檢驗檢測任務。2009年已通過計量認證的產品質量檢驗項目有263個參數414個產品,包括食品、建材、土壤肥料、車用成品油和化工產品等五大領域。計量檢定在力學、幾何量、溫度、電磁、醫學、化學等類學科方面已建立了22項地方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計量授權檢定項目共32項。特種設備檢驗方面已通過國家質檢總局核準的特種設備檢驗項目有32項。中心現有固定資產1 700多萬元(不包括房屋),實驗室面積3 288m2。中心共有編制44人,在職41人;副高級工程師7人,工程師16人,中高職占職工總數的56%。
二、存在的問題
(一)人員少,技術力量薄弱
臨滄市下轄七縣一區,全市有生產企業1 042戶,其中,食品獲證生產企業256戶,工業產品獲證生產企業36戶,全市計量器具約23 000臺/件,特種設備約3 500臺/件.產品檢測任務繁重,中心現有42人,其中檢驗人員33人,卻要承擔著全市產品質量檢驗、計量檢定、特種設備檢測的大量業務,由于檢驗工作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檢驗人員長年累月都奔波在檢驗工作一線,有的檢驗人員全年出差可以達到300天,即便如此,也難以較好地完成檢驗檢定的任務計劃,加之臨滄特殊的地理環境,到達服務對象距離較遠,導致不能及時往返為企業提供有效服務。近年來,中心在人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一直想聘用一定數量的檢驗人員,但由于檢驗工作的技術性以及各方面的原因,難以聘用到相應適合崗位匹配的檢驗人員,從而根本無法減輕工作壓力和緩解人員的嚴重不足。另外,人員和素質難于滿足有些檢驗檢測工作的需要,出現青黃不接狀況,一方面由于人員數量不足,有些工作不能很好開展;另一方面,是存在一個人參與開展多個項目。現有人員已經無法滿足要求,導致部分設備使用頻率不高,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不同程度影響了中心檢驗檢測能力的提升和服務水平。
(二)部分設備落后,儀器裝備投入不足
按照云南省質量技術監督系統檢測機構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檢驗檢測基本設備配置表中臨滄中心需配置的檢驗檢測投入資金1180.84萬元;截至目前已配置設備投資317.4萬元,完成26.88%。實施“三年行動計劃”以來,中心共計投入605.99萬元購買儀器設備,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但到目前為止,中心只完成省局下達三年計劃中需購置設備總數的55%。按照臨滄中心目前收入700萬元左右,每年最多只能拿出130多萬元資金購買所需的儀器設備,而這樣的資金連一臺大型的設備都無法采購到,自身造血功能嚴重不足。二是由于場所的局限性,目前擁有的實驗室,不論從面積大小還是數量上都已不能滿足開展工作的需要。存在多個項目共用一個實驗室的情況,實驗室秩序相對較差。有的檢驗檢測項目無固定的工作場所,一直在借用其他單位的場地開展工作。三是按照需要完成的部分項目不適合于臨滄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且按照臨滄中心能力實在無法實施,比如專業氙燈氣候老化箱(120萬元)、鉆石比色石(45萬元)等,投入成本太大,而且不能產生較好的效益。
(三)定位不明晰、職責不明確
在國務院出臺的現行的事業單位分類體制改革前,由于多年來技術機構使用經費的嚴重不足,為了推進其事業的發展,政策只好允許其采取自主創收的形式來彌補。這種雙軌制的運作模式雖然短期內減輕了公共財政的負擔和壓力,并有效推進了技術機構的快速發展,但也使一個個事業單位看上去像一個個企業一樣,要求有創收,有收入,什么檢驗檢定項目有經濟效益,就大上、快上此類項目,講求投入和運行成本,追求利潤,使其相應服務于社會公眾職能發揮不到位。因此,隨著國家對事業單位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技術機構必然會明確分成二類:一類是政府辦的公益性事業機構;另一類是社會資金辦的中介類機構。公益性機構的規模必然有限,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前提,并應嚴格控制重復建設。而其他性質的也就是來自民間的技術機構則將會完全按照市場規則辦事,并允許適當的重復建設存在,最終依靠優勝劣汰的競爭來促進自身發展,由此,國字頭的技術機構將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
(四)缺乏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
技術機構在實際的工作中大量地運用了一定的強制手段,來確保產品檢驗和非強制檢定工作計量器具的受檢。許多技術機構都把強制檢定作為進入企業開展檢定工作的敲門磚,甚至還不恰當地擴大了強制檢定的范圍。技術機構的本質是校準服務商,需按企業化管理、按市場規則來運作,但受相關因素的制約,且難以產生質的改變,機制不活,必然導致效率低下、競爭力不強。長期以來,在檢定工作中,技術機構處于一定的強勢,因此形成了等客戶上門、依賴相關手段等習慣,缺乏市場意識,更缺乏服務意識。而技術機構今后必將走向市場化,受檢單位可以自行選擇技術機構為之開展檢驗檢定技術服務,在其他服務意識好、實力強的技術機構與之競爭時,我們的技術機構如果還是因循守舊,默守成規,畫地為牢,不思進取,就將會慢慢地失去市場。
(五)缺乏科研項目的研發和相對穩定的技術人才隊伍
隨著高新技術的運用和推廣,高新技術必將在檢測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從而進一步促使其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或經驗真正成為技術機構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由于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正有力地帶動著整個檢測技術向精密化、細微化、高效化、自動化等方向發展。一項新的檢測技術成就幾乎沒有國界和時間之差,能很快地被引進應用。可以說,先進的檢測設備是技術機構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但先進的技術或設備可以向國外購買,而技術能力是買不來的。技術機構的發展與提供高質量的檢測服務,關鍵還在人才。換言之,技術機構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靠其多年歷史積累和多年文化積淀所形成的技術能力或經驗來集成的。從這一點上講,保持職工隊伍和崗位的相對穩定,并不斷積累其經驗,這對于技術機構下一步科學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大家都清楚,真的想要建成一個“一流技術機構”,也并不是“硬件一流”就行,是要靠技術機構多年歷史積累所成,是靠其多年文化積淀所就,也是靠幾代檢測專家心血所鑄,更是靠廣大員工科學公正、優質高效的工作精神所塑。但現實是就目前的各種因素干擾和困惑,技術機構越來越留不住人,近三年來,人才流走越來越明顯,從自己培養出的1名研究生走起,到現在已流失6名優秀的技術人才,占在職人數的14%,有的甚至寧愿三考也要到縣上成為一名公務員,卻不愿在事業機構。雖然每年都在招錄補充,但一定時間內造成的技術斷檔,是難以彌補過來,特別是有的技術崗位從進技術機構到僅僅成長成一名合格的技術人才,就將不低于10萬元的學習培訓考試取證成本,還要加上至少5年的檢驗時間歷練和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的陳積和提煉。技術人才隊伍的不穩定因素同樣是極大的阻礙技術機構能力提升的致命傷。
三、對策和建議
(一)著力拓寬加快技術機構發展的空間
始終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為中心,進一步加強技術機構裝備條件和能力建設,圍繞地方特色經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設一批覆蓋當地支柱產品的特色產品檢驗檢測項目,推動技術機構向功能多元化、服務社會化方向發展。一是加大投入。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和上級部門的投入。充分結合地方經濟特點,深入調研,反復論證,加大投入力度,分年度制定檢驗檢測項目發展計劃,并認真組織實施。積極爭取地方財政對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的支持,爭取技術改造、技術裝備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二是合理調整結構。對檢驗檢測能力空缺或不足的項目,要根據輕重緩急,分步實施,優先建設一批產業關聯度大、見效快的項目。規劃建設幾個專業特長突出、技術優勢明顯、資源實力雄厚的重點實驗室,帶動和促進技術機構整體水平的提高。三是拓寬業務范圍和服務領域,面向市場開展多方面的技術服務。充分利用設備、人員、技術等優勢,大力開展標準化、計量、認證、質量等方面的咨詢和技術服務。四是加強合作交流。努力探索和加強與省內、國內一些知名檢驗檢測機構、一些地方部門、一些行業協會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股份制或聯合重組等方式組建跨區域、跨行業的檢驗機構,或設立分中心等分支機構。借助外界力量,把實力做強、規模做大、專業做精,優勢互補,努力提高自身競爭能力。
(二)加快內部改革,激活技術機構發展活力
堅持深化改革、面向市場,引導和推動技術機構探索市場取向的改革,面向市場不斷完善和強化檢驗檢測技術體系建設,提高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強技術機構市場化運作水平和自我創新發展能力,增強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一是轉變思想觀念。推動思想觀念轉變,破除“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和“多勞不多、少勞不少”以及“不干又能奈我何”的思想障礙,樹立市場競爭意識、自我憂患發展意識和主動服務意識,確立敢想敢干、敢試、敢冒和敢于爭先的觀念,以思想大解放,推動技術機構的大發展。二是推行制度改革。從上至下在全省技術機構內部全面推行用人制度、績效分配制度的改革。參照外省的成功模式,在技術機構內部建立公平競爭機制,推行事業單位人事聘用制度改革,淡化事業人員身份意識,實行全員聘用制度,推行企業化管理的模式,實現技術機構人員的優化組合,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圍。同時,堅持按勞分配、效率優先的分配原則,建立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形式多樣,自主靈活的分配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類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實施人才強檢,構筑技術機構人才高地
堅持增加投入、吸引人才,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對技術機構的投入支持力度,加強省中心和重點項目建設。打破事業單位事業編制人員的身份,推行以聘任制為基礎的用人制度,實行技術和管理崗位的競爭上崗,擇優聘用,積極吸收和引進高級技術人才。一是加快人才引進。科技興檢,人才是根本。加快技術機構的發展,就要不拘一格,充分用好各種人才資源,著力引進、培養事業發展急需的科技帶頭人、市場開拓營銷和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堅持“用好現存人才,穩定骨干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原則,加強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批較高層次科技人才。二是強化培訓、提高素質。在加大投入、加快發展的同時,制定符合實際、長期有效的人才培訓規劃。一方面,挖掘技術、管理人才,并及時補充到關鍵檢驗崗位;另一方面,要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支持鼓勵在職職工攻讀研究生學歷,進行能力再提升,并加強中青年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選送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技術人員,重點進行培養,結合技術機構發展的方向,堅決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養一批業務精、能力強的檢驗、檢測業務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