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紅梅
摘要:作為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地研究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專著,也是近年來研究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新探索,劉偉的《“日本視角”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通過置入于20世紀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流程中的竹內好、伊藤虎丸和木山英雄的個案分析,總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日本視角”的獨特個性與內在規律,為深化和促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動力和理論參照。
關鍵詞: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日本視角;新視野
中圖分類號:I2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181-02
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外文化相互融合和交流過程中發生和發展起來,并逐步融入世界文學格局之中的,但是,很長一個歷史時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卻處于封閉的相對獨立的研究狀態之中,對海外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缺乏足夠的重視與借鑒,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日益呈現出一種世界性的多元發展的格局。在一種新的開放的文化語境中,文學研究再也不能僅僅依據一種文化眼光、一種傳統理念,來闡釋和評價文學了,封閉性的研究正面臨著各種外來視角的沖擊,越來越體現為多種文化與文學的融會貫通的跨界活動,而“日本視角”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作為一個巨大而獨特的思想資源和參照坐標,正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但是,盡管如此,整個學界對日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缺乏全面而系統的學術研究。以往對日本研究成果主要以介紹為主,研究的比較少,多是零散的文章和局部研究,也多集中在竹內好研究上,系統性和整體性不夠,而且理論性不強。在這種背景下,劉偉的《“日本視角”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一書的出版,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這是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地研究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專著,也是近年來研究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新探索。這部著作主要體現為如下幾方面特點:
首先,這部著作在國內外第一次提出了“日本視角”的概念,并將其納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范疇中,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日本,都尚屬開拓性工作。《“日本視角”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選題表現出寬廣宏闊的國際視野,具有顯著的創新意義。論文既有“日本視角”歷史脈絡的梳理,又有竹內好、伊藤虎丸、木山英雄三個代表性學者的典型剖析,這是有難度的選擇,三位日本人的精神高度至今為中國學人弗及。論文抓住了重點,又不放過細節,通過對竹內好、伊藤虎丸和木山英雄的個案分析,深刻揭示出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獨特視角成功經驗。
在世界范圍內,沒有哪個國家像日本如此關注中國現代文學。從最初的作家、作品的譯介和文學活動的報道,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文學研究會”成立所肇始的學術研究,再到一直延續到戰后以反省日本近代化為目的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活動的深入發展,經過一個世紀漫長的歷史考驗和學術積淀,日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至今已形成了悠久的學術傳統與宏大的研究規模。在這過程中,涌現出了大批成就卓著的學者,其中,竹內好、伊藤虎丸、木山英雄等學者是其中具有標識性的代表人物。
竹內好是日本魯迅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開創者,由他創建的“中國文學研究會”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他關于魯迅研究所闡發的思想和研究的方法論,被日本學術界習慣上稱之為“竹內魯迅”,但是,這一理論體系在后來者的繼承和被挑戰中,不斷得以突破和發展。伊藤虎丸就是在竹內好的影響下,走上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道路,并在繼承和超越竹內好的過程中建構了自己的研究體系,因而有“伊藤魯迅”之稱。相比之下,木山英雄表現出獨有的思想與行為,不僅突破了日本學界的“政治與文學”的慣性思維,而且找到了別于中國智慧的表達方式,在魯迅和周作人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雖然,以魯迅及中國現代文學為媒介對日本近代化進行深刻的反省與批判,構成了竹內好等這批戰時和戰后知識者基本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視角,但是,相異的思想資源、學術視野和研究方法,又使他們的研究視角各具不同特征。像竹內好關注魯迅矛盾而復雜的精神結構,從哲學視角加以“玄學”探究;伊藤虎丸則從思想史的視角追溯魯迅與明治末年日本文化背景的關系,探討魯迅的個性思想原點,并立足于大正日本同時代的視角,展開創造社的研究;木山英雄充滿哲思意味的《野草》研究和“相對化”視角的魯迅周作人并行研究,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個性與魅力。劉偉的《“日本視角”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通過置入于20世紀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流程中的竹內好、伊藤虎丸和木山英雄的個案分析,考察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過程,總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日本視角”的獨特個性與內在規律,并對兩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關系與影響進行一次歷史總結和深刻認識,為深化和促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動力和理論參照。
其次,這部著作對三個主要學者的基本情況的把握深切到位,顯示了良好的學術感覺與理論穿透力,可以說是相當準確把握了對象的實質——不僅揭示了各自之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獨立特質,而且深入挖掘了各自的思想淵源——包括與日本思想的內在聯系與中國學術的關系。本著作是對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進行全面整合和重新認識,融入了哲學、思想史理論和比較研究的方法,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和方法論的實踐意義。
這部著作指出了研究“日本視角”和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意義,解明了以竹內好、伊藤虎丸和木山英雄為中心進行個案分析的標識性和代表性,并對中國學界對上述三位日本學者研究的情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著作考察了日本戰前、戰中和戰后,以及近三十年來日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并在對日本魯迅研究歷史比較細致地梳理的基礎上,揭示竹內好魯迅研究的特點與意義,探討了“竹內魯迅”的內涵、《魯迅》中的“竹內視角”和“文學主義”,以及在學術基礎上與李長之的《魯迅批判》和西田幾多郎哲學的精神聯系。這部著作在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的比較研究語境中,凸顯伊藤虎丸對于魯迅和創造社與日本文學關系研究的特征與意義,重點討論了“伊藤魯迅”的形成、伊藤虎丸對于魯迅“原點”的思考和以“文化的觀點”對魯迅“個”的思想的揭示,以及與作為其“思想資源”的竹內好和丸山真男的關系。在梳理日本周作人研究的基礎上,這部著作考察了木山英雄的研究特點,重點突出木山英雄與眾不同的研究視角、學術立場和個性特色,以及思想文化背景里的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及其對竹內好“政治與文學”框架的突破。在此基礎上,著作還進一步總結了“日本視角”和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給予我們的啟示與借鑒,以及借助溝口雄三思想對其進行反思和批判。應當說,日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具有與中國的研究迥異的特性,為我們提供了別樣的思想資源和學術空間。劉偉的著作將這種這種源于中國文化、文學的深刻理解與認識,又源于對西方思想與理論的接受和影響的研究,從日本的視角進行重新解讀,并將其轉換成一種全新的認識,為我們重新而深入認識和理解日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想空間。
再次,這部著作的文獻功夫相當出色,作者搜集了大量材料,并且對這些材料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礎之上,比較從容地展開了自己的論述,結構嚴謹,邏輯清晰,表現出嚴謹的學風與良好的辨析能力,觀點富于說服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論文不是關于日本學術史的孤立總結,其中充滿了對中國現代文學學術發展的參照目的。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是在不斷與外來文化的對話和交流之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在這一過程中,海外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國現代文學則越來越成為多元視角下的研究對象。面對眾多的不同視角,對其進行反觀和思考,已經成為當今形勢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必然選擇和應有之義。從這一點出發,這部著作深入考察了“日本視角”與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探究在其視角和研究的背后所堅持的學術思想、理論背景,對其個性特點和研究規律進行歷史總結和理論闡發,試圖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坐標,這是一種充滿學術智慧和現實憂患的學術態度,值得肯定。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走過了近一個世紀艱難曲折的道路,其間雖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輝煌,但也遭遇了90年代以來的冷落。在21世紀的今天,正面臨著來自不同方面的種種挑戰,如何超越自我、如何創新、如何為這一學科的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而借鑒和吸取包括日本在內的國外研究成果,反觀我們自身,尋求新的突破,則是促進和推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途徑。對“日本視角”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進行歷史梳理和理論總結,實際上,就是從另一個視角,對中國現代文學進行重新認識。反觀他們的研究,不僅使我們獲得一種獨特的感受和深刻的啟示,而且可以發現“中國視角”或其他視角看不到的研究死角或盲點,有利于打破趨于格式化的思維定式和觀念模型,促發自我反觀和自我否定。歷史表明,正是通過對“日本視角”的吸收與借鑒,中國的現代文學研究實現了新時期以來的突破與創新。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學界注意到了日本學者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獨特個性和創新之處,一些學者借鑒其研究成果,或受其啟示加以發揮,在魯迅、周作人和創造社等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或較大的進展。作為重要的精神資源,促進和推動了中國的現代文學研究,它充分表明了中外文化開放與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今天,中國現代文學正在尋求新的生機與突破,吸收和借鑒包括“日本視角”在內的一切國外研究成果正是其自身的需要,也是推動中國的現代文學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劉偉的《“日本視角”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和深厚的理論思辨的的基礎上,通過獨特的研究視角和具體的個案分析,深刻揭示出“日本視角”的基本特征與內在規律,不僅對于中日現代文學研究之研究,而且對于推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拓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空間,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參照價值和方法論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偉.“日本視角”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