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靜 張連勛



摘要:簡要介紹了國家共建共享體系的建設發展狀況,從建設宗旨、服務方式、服務部門、學科范圍及資源特色等方面詳細闡述了我國“3C+2N”的國家級文獻保障體系的建設情況,總結了他們在目標任務和資源構成上的不同與側重互補的情況,并以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為例,講述了其參與建設并宣傳使用這些服務的情況,對我們今后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方面的工作發展方向做了初步展望。
關鍵詞:共建共享;文獻保障;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205-04
圖書館是高校文獻信息中心,立足于為全校教學科研服務,有義務、有責任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建立完備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解決“有限的館藏與無限的讀者需求”的矛盾。目前,我館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形成了“學科館員+紙質與數字館藏資源+網絡資源導航+全國文獻資源共享平臺”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同時,開放互動的服務平臺也正在建設之中。本文就文獻資源共享對文獻保障的作用、現今的發展狀況和今后的發展趨勢做簡要的闡述。
一、文獻資源共享對文獻保障的作用
在文獻資源迅猛增長的時代,任何單個圖書館都不可能收藏所有文獻資源,再加上高校圖書館經費有限,又要保障重點學科的文獻資源建設和特色資源的建設,面面俱到是很難做到的。這些現實的問題,使得共建共享成為資源建設和學科服務的必然選擇,就單個綜合性的大學圖書館而言,積極參與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體系的建設可以對圖書館的多項工作都有所促進:
首先,可以了解兄弟院校的館藏資源和數字資源建設的情況,借鑒先進的資源建設理念、工作方法和系統平臺,開拓視野,豐富經驗。
其次,積極參與到共建共享體系中能夠大幅度提高資源需求的滿足率,保障弱勢學科的科研發展需要,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
再次,共建共享體系是基于深度揭示和關聯的知識組織體系,通過積極的參與合作,可以增強我們對現有資源的挖掘能力。只有充分挖掘文獻的價值,做好文獻的深層次揭示工作,才能取得專業人員的信任,推動學科服務的發展。
最后,一般的共建共享體系的建設都有相關的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在建設的過程中都會有相應的補貼和優惠政策來調動各成員館的積極參與。在其不斷推廣宣傳和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離不開各個圖書館的支持和參與。所以這是一個互惠互利,互相促進的發展過程。
二、我國目前文獻共享平臺的建設現狀
(一)國家級文獻共享平臺的建設現狀
(3C+2N,CALIS+CASHL+CADA
L+NSTL+NLC)
(二)共享平臺間的整合發展情況
1.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整合
“E讀”是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整合的一個產物,是CALIS在2011年推出的一個融合全國所有高校圖書館館藏信息資源的整合平臺。它要求成員館提交統一格式的館藏數據,包括館藏紙質資源的書目數據和電子資源的數據,經過整合后形成全國統一的資源平臺,最終將整合后的資源為所有成員館共享。同時,推出的E讀檢索平臺,各成員館可以申請在本館網站嵌入E讀或者采用鏈接方式連接E讀網站,共享E讀建設成果。其多層次檢索功能,為文獻傳遞和館際互借業務的開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高校圖書館與其他圖書館資源的整合
“E得”是繼“E讀”之后,高校圖書館與其他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等)整合的產物,它們與“E問”一起構成了CALIS的“E系列”產品,同時也將E讀的學術搜索整合在了一起,將CALIS建設的資源,無論是元數據整合的產品還是簽約接口式的產品在其門戶網站上都有所揭示。比如: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與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2013年3月29日進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并簽署了NSTL與CALIS服務合作協議,并點擊開通“NSTL文獻傳遞服務(高校版)”服務系統,使得更多的用戶可以享受到CALIS的補貼政策。
3.高校圖書館系統外的其他整合情況
(1)科技圖書文獻保障系統項目
科技圖書文獻保障系統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了資源建設和服務體系建設。資源建設是指在繼續充實完善紙本資源保障的基礎上,大力構建數字資源的國家保障體系;服務體系建設是建立更加開放的文獻服務技術系統和運行機制,建立高效的服務推廣和服務共享機制,進一步加強面向技術創新主體的信息服務,支持拓展第三方文獻信息服務,整合集成其他方面的文獻信息資源,提高中心的集成服務能力。其中的子項目集成揭示平臺對我們資源共享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國家科技文獻中心2005年開始,與國家圖書館、CALIS、上圖開展聯合目錄建設和資源建設協作共享,推動跨系統資源建設方向的協作分工。組織成員單位與國家圖書館、CALIS合作開發了國內第一個基于Web Services協議的信息資源與服務集成揭示試驗平臺,促進跨系統資源的集成揭示。推進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建設和推廣應用,促進資源和服務共享基礎建設。目前,集成揭示系統已集成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相關資源與服務。
(2)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
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從分散到集中的整合資源共享資源的方式不同的是,國家圖書館依托了國圖豐富全面的館藏資源,以推廣的形式來促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國家圖書館于2004年5月初組建了數字圖書館管理處,中國政府公開信息整合服務平臺是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第一批向全國推廣復用的軟件平臺之一。通過資源共建、服務共享實現公共圖書館在政府信息整合服務方面的統籌協調發展,以實現對各級政府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保存、開發、利用并服務于公眾。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共同推出“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規劃和建設省級數字圖書館。一個內容豐富、技術先進、覆蓋面廣、傳播快捷的國家數字圖書館服務網絡已經初步建成。
三、我館參與共建共享體系的現狀
(一)參加共建共享體系組織的集團采購
2002年開始參加JALIS的集團采購陸續采購的數據庫有:清華同方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超星數字圖書館、EBSCO系列數據庫、Springer-Link數據庫、Lexis Nexis(律商聯訊)、Academic學術大全、CSSCI、CCC、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數據庫、北大法意、新東方多媒體數據庫、國研網、讀秀知識庫等。2005年開始參加CALIS的集團采購,陸續采購了Pro Quest ABI、ARL系列庫、Elsevier電子期刊庫、Lexis.com法律專業數據庫、EBOnline(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網絡版)、Emerald管理學全集數據庫等。參加共建共享體系的集團采購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當下主流的專業學術平臺,還可以以優惠的團購價格享受到這些專業學術平臺的資源和服務,使得我們的資源保障建設和服務拓展更為高效。
(二)參與JALIS特色資源庫的建設
2009—2011我館參與了江南大學圖書館主持,江南大學圖書館、徐州工程學院圖書館和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共同參與的JALIS三期數字圖書館項目《食品教學特色資源庫》的建設,其包括了3個子庫,食品教學庫、食品科技庫和食品知識庫。我館主要參與了第三個子庫當中的專家學者庫、高校名錄庫建設。
(三)利用聯合目錄和文獻傳遞服務做好文獻保障工作
2004年我館開始使用與CALIS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系統無縫集成的CCC(西文期刊目次庫),相當于擁有全國的CALIS整合的圖書館的館藏,其可以滿足國內所有有西文期刊文獻需求的圖書館訴求。
2007年開通了CASHL文獻傳遞請求服務,到目前為止有53名用戶,其中高級職稱的7人,博士13人,有二十多個活躍用戶。通過以下的統計圖表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每年的用戶請求的滿足率都是逐年上升的,這說明文獻共建共享的成效越來越顯著,但是我們也看到,我們作為參與的個體,請求量還不是很穩定,同時請求量和我們圖書館的宣傳力度有著一定的相關性。
四、今后的發展趨勢和我們努力的方向
目前,國家和地區的共建共享工程的很多項目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不但有資源的整合,還包括服務的整合;不僅有系統內的整合,還包括跨系統的整合。整合后的平臺為讀者、館員和圖書館都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信息資源獲取環境和文獻資源保障建設溝通互助的高效平臺。而作為一個綜合性大學的圖書館只有不斷融入各種資源保障體系的建設中,才能與時俱進,充分享受共建共享體系的建設成果,與之共同進步。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第一,在配套政策到位的前提下加大宣傳力度,讓讀者更多地參與使用文獻共享體系的成果,例如CALIS的“E系列”(E讀、E得和E問)產品,面向讀者,操作簡單,功能強大。
第二,更積極地參與到共建共享體系的建設中,參與完成力所能及的子項目建設。順應大數據時代,圖情一體化的需求,拓展服務渠道,加強與其他圖書館的溝通協作。
第三,加強自身特色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共建共享是要在各個圖書館自身特色建設的基礎上完成的,只有不斷挖掘和完善我們的特色資源建設,找準定位,持續不斷地努力才能增強我們自身的價值,為深入參與共建共享奠定基礎。
第四,整合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加快從傳統文獻服務向知識服務為主的轉型。資源建設的重點由擁有館藏向不斷打通各類資源的獲取渠道、整合相關資源的方向轉化。
參考文獻:
[1]朱月華.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J].蘭臺世界,2012,(3).
[2]陳蓉蓉,唐惠燕,胡以濤.用戶館文獻傳遞一站式服務平臺的研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3).
[3]肖希明,張新鶴.構建國家級人文社科文獻資源保障與服務體系——《北京宣言》的理念與CASHL的實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1).
[4]龍麗.我國信息資源共享系統效率調查與分析——以CALIS、CASHL、NSTL三大系統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1,(4).
[5]周劍.弱勢學科文獻資源保障的模式選擇——案例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0,(10).
[6]黃如花,熊惠霖.對NSTL未來發展規劃的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11,(2).
[7]胡翠紅.基于Web3.0的數字資源整合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6).
[8]王慶娟.基于OPAC系統檢索功能的圖書館資源整合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7).
[9]于丹輝.圖書館數字資源共享的保障機制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4).
[10]曾建勛,鄧勝利.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資源建設與服務發展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3).
[11]李卓卓.國外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績效評估研究評析及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10,(1).
[12]楊經銘.關于建設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思考——以廣東省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統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3).
[13]扈志民.從e讀推廣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新方向[J].圖書館學研究,2011,(11).
[14]張軍玲.云計算環境下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整合機制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0,(7).
[15]龐蓓.CASHL面向開放模式的服務體系的構建[J].圖書館學研究,2012,(4).
[16]于曦.CALIS館際互借系統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圖書館學研究,2011,(12).
[17]堅紅.CALISCASHLNSTL系統文獻傳遞服務比較[J].情報科學,2009,(1).
[18]畢玉霞,惰金波,于占洋.CADAL數字圖書館評介[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