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晴
摘要:作為英國當代最負盛名的比較教育學者,埃德蒙·金的比較教育思想在世界比較教育界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背景研究理論極富個性,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石,存在動態性、主觀性和相對性等幾個鮮明的特點,對教育研究的意義是豐富的。并且基于其廣闊深厚的哲學思想積淀對比較教育的背景研究理論進行了獨具個性特色的闡發,對比較教育研究方法論的開拓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背景研究理論;哲學基礎;動態性;主觀性;相對性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221-02
埃德蒙·金(EdmundJ.King)是英國當代最富盛名的比較教育學者,其代表作《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于1958年出版刊行,對世界比較教育界產生了深遠影響。英國《比較教育》雜志1979年11月出版的此書第五版的書評上這樣稱:“它注定成為一部經典”[1]。
英國著名比較教育家薩德勒曾經指出:對外國教育制度進行探究時,我們不應忘記校外的事情比校內的事情更重要,而且能制約和闡明校內之事情[2]。換而言之,即比較教育研究人員在研究教育制度和實踐時是基于一定研究背景進行的。埃德蒙·金繼承了這一思想,并且基于其廣闊深厚的哲學思想積淀對比較教育的背景研究理論進行了獨具個性特色的闡發,對比較教育研究方法論的開拓具有重要價值。
一、“背景研究”理論的哲學基礎
(一)現象學與過程哲學
現象學模式往往被歐洲的相對主義者利用來研究問題[3]。這種模式也影響了埃德蒙·金的背景研究理論的思維。他在探究丹麥教育時指出:“應當根據地點、文化和時代的背景,以及面對必須做出選擇的人士從現象學角度所看到的‘決策危機來考察教育問題。”[4]108金在國家間比較研究時的思路與社會學由“實證主義”轉向“現象學”視角相一致。懷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的過程哲學主張,變化發展存在于一切事物,對變化的定義是著眼于“進化著的宇宙之歷險的描述”[5]。金受懷特海過程哲學影響,其對“教育背景”的考察是以動態變化的觀點來進行的。
(二)波普爾的情景邏輯思想
埃德蒙·金在思考比較教育研究時承襲了其老師波普爾(Karl·R·Popper)的“情景邏輯”觀點且發展出了“社會生態學脈絡論”,反對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直接套用自然科學研究的實驗控制等方法,主張對開展比較教育研究時,應深入探究社會生態學在不同情境下的動態發展,以真正了解當地之脈絡,發現不同國家各異的生態情境,最終達到問題的解決目的。埃德蒙·金認為:“要了解這個世界的新奇處,首先應聯系周圍環境的迅速變化來思考教育的新的‘生態,然后考慮這個世界內部適合學習的一些可供選擇的聯系……”[4]8
(三)文化相對主義哲學
文化相對主義哲學對金的背景研究理論產生了較大影響。他金認為:“對一種文化或一種分析方法訓練有素的人,對另一種文化或另一種分析方法可能是一個犯大錯的人。”[4]533因此,他關注教育的不確定性和個別情景的特殊性,認為必須在特定的背景范圍內進行有關教育的理論的闡述,研究者要深入其他國家文化其理解與接受該國的文化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由此方能真正揭示某個國家的教育影響和作用因素,以如實地闡釋該特定文化的建構方式及對教育的影響。
二、“背景研究”理論的主要特點
埃德蒙·金深厚的哲學積淀對其比較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的背景研究理論特點較為鮮明,極富個性,這主要體現在動態性、主觀性以及相對性等三個方面,這些方面都同他在進行比較教育研究時的哲學思考分不開的。
(一)動態性
受懷特海過程哲學強調變化發展的思想影響,埃德蒙·金背景研究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動態性。金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人文主義者研究問題的方法主要關注外界事物之影響,且常常采取靜態描述的方法論,較少采用動態變化與發展的視角。在埃德蒙·金認為,教育的不確定性往往源于教育觀念、社會因素、政治因素等的變化,因此一成不變或普適的教育規律或準則難以尋求;在進行教育預測時,也無套用類似與自然科學的程序與方法論體系,必須把對教育的討論擺在一個完全不同的背景上[4]8。這些以上均體現了他探究教育問題時是基于動態思維和發展角度的。
(二)主觀性
前已述及,埃德蒙·金的背景研究理論明顯帶有現象學取向。他提出要進行“內部觀察”,主張背景研究的主觀性。他認為,“從內部觀察在任何分析中都是極為重要的因素,以學者的態度追求科學的客觀性時必須具有同情心并善于合作……任何科學研究都帶有主觀的成分——特別是教育這種涉及個人的和文化密切關聯的東西。”[4]14-15這種主觀性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作為研究主體的主觀性;二是作為研究對象的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人)主觀性。金指出,今日社會科學之研究要強調客觀性與主觀性間建立伙伴關系[4]58,而非偏執一方。“盡管我們冷靜地改變著我們的意識和計劃,我們的微妙的偏愛和情感的依戀卻像一個隱蔽的勸說與我們形影不離。我們欣賞我們自己的語言和節奏[4]24。所以,在金看來,雖然教育實際上是一種“生動的交流”,而其在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問題上,顯然是主觀的。他主張,當我們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時,不僅要承認我們主觀的相對性,而且要承認一切“客觀”的學科與我們所觀察的任何東西存在有條件的關聯。所以金在強調背景研究主觀性的同時,并沒有將這種主觀性極端化。
(三)相對性
埃德蒙·金主張不同國家之教育背景具有特異性。因此無法如實驗室試驗那樣對客觀事物進行“分割、操縱和預報”[4]22。他主張應該根據研究需要的不同來選擇理論和研究方法,所以,在背景研究中,他并沒有提出具體的方法或操作模式。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都有其形成的過程和與眾不同的特色。正因如此,他主張,比較教育者進行研究時,要把個人的主觀偏見予以摒棄,不斷深入所探究的問題情境并保持客觀性,對該背景把持忠實之態度,需有“真實的知識,忠于本國人所‘理解的制度,并對他們所看到的問題產生移情作用。這種知識沒有替代品。沒有這種知識就沒有真正的比較分析”[4]49。很明顯,埃德蒙·金較為重視情境的特殊性和教育的不確定性。由于背景獨特性的存在,比較研究者一旦進入不同文化,或者不同發展階段,就需從起點做起,最好是沉浸在那里的“生活語言”中。
三、“背景研究”理論的意義
埃德蒙·金對于背景研究甚為重視,認為它是比較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環節。他主張,如果能對比較研究的問題背景闡述清楚了,就可以明了不同文化比較分析的一些特征。背景研究理論是埃德蒙·金比較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出發點,在其構筑“比較教育分析框架”(由背景、概念、機構、操作、決策和執行等五部分組成)中,“背景”處于起點的地位。
(一)提供了一個“生態學”的視角
埃德蒙·金倡導的背景研究是一種生態學式的(ecological)。他指出,“生態”(ecology)一詞,絕不只是“文化”(culture)的同義詞。生態的重要性表現在從未來的個人幸福著眼,積極創造一種有教育作用的環境之中。它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他認為,要理解學校及其制度結構,進而了解制度框架內所進行的教學事件如果排除周圍背景或環境,就無法理解其真實意義,更無法去理解或闡述教育與周圍背景的“生態學”上的意義[4]29。他提醒比較教育研究者在進行研究過程中應注重使用生態動力學(ecologicaldynamics)進行考察[6]。這種生態性的觀點與背景研究的動態性觀點是相一致的。
(二)為比較教育研究提供了豐富啟示
背景研究的動態性特點提醒我們在進行比較教育研究時候避免僵化靜止的思維方式。主觀性特點提醒比較教育研究者不要落入個人狹隘的主觀性,必須深入到所研究對象的真實“情景”中去,深入到對方的“生活語言”中去,以同情的心理去理解對方教育制度和教育決策所產生的背景因素,如此方能避免“誤讀”和做出無根據的引申。相對性特點主張異質文化之間的多元差異性,因而“中心”和“邊緣”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和荒謬的。
(三)提供了一個質的研究范例
教育研究大體而言可以分為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等兩大類。比較教育學者進行不同國家的比較時往往會忽視研究對象的真實性,忽視本體文化的價值及其對當地人的教育意義等。以現象學為起點的方法論,采取微觀深入描述的質的研究方法就可以避免對當地文化和教育無依據之“誤讀”,因為研究者在進行質的研究時是基于“同情”的視角的,正因如此,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理解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C·H·Dobinson. Book reviews: Other schools and ours[J]. Comparative Education,1979,15(3):345.
[2]薩德勒.我們從對外國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學到多少有實際價值的東西[C]//.趙中建,顧建民選編.比較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國外比較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5.
[3]羅婉明.比較教育的兩大主流模式[J].比較教育研究,1997,(4):23.
[4] [英]埃德蒙·金.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M].王承緒,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懷特海.過程與實在[M].倫敦:麥克米蘭出版公司自由出版社,1929:92.
[6]Admund King.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education reform[C]//
Keith Watson and Raymond Wilso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A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Professor Emeritus Vernon Mallinson. London:Croom Helm, 1985: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