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利雅
摘 要:美國高校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巧妙地利用滲透德育的方式,整合道德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并通過道德教育實踐等方式強化其效果。吸收借鑒這些先進的經驗和方法,對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國高校德育工作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美國;高校德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236-02
一、美國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徑
美國高校為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不斷反思變革與創新,采取如課堂德育滲透、開拓課外德育實踐活動以及整合社會德育資源等多種方式,使得高校德育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1.開展實效性強的課堂德育,加強德育滲透
首先,美國高校開設通識教育課程進行道德教育。美國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各級各類學校都必須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目前,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大致分為四種類型:分布必修型;核心課程型;名著課程型;自由選修型,基本都涵蓋了美國高校自由教育傳統中道德教育的維度。通識教育課程在西方優秀人文傳統的基礎上以其系統的學科知識架構影響學生智力與審美能力的發展,同時也積極塑造學生們符合美國資產階級利益需要的價值觀和道德情感。其次,美國高校把道德教育滲透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美國教育界認為:“將道德教育有機地滲透于各科教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比直接灌輸收益更大。”[1]
2.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德育實踐活動,內化德育信念
將德育理論與道德實踐結合是美國高校德育的一大特色,其課外德育活動主要包括校園活動、社會服務與實踐。首先,美國高校以蓬勃發展的校園社團和文體活動為載體實施道德教育。其次,美國高校善于利用實踐性德育課程挖掘服務學習的潛在作用。美國學者通過研究服務學習發現,服務學習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大程度上的公民責任感和“我能讓世界變得不同”的情感,并增強希望成為社會積極貢獻者的愿望[2]。美國高等教育中的“校園條約”高校聯盟組織積極提倡服務教育,努力鍛造大學校園與社區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以將公民的、以社區為基礎的學習整合進課程為目標努力為教師提供資源和培訓,提倡學生、教師、職員和高等院校參與公共和社區服務、大學和社會之間的建設性合作。
3.塑造和諧校園氛圍,培養德育情感
美國高校校園文化和環境在德育中起了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美國高校重視環境建設,借助教室、校園建筑、文化景觀等方面不同程度滲透校園精神,通過校園環境建設給學生營造濃重的道德教育氛圍以處處陶冶時時教化學生,同時努力挖掘發揮校園空間環境這種無聲語言的隱蔽性和滲透性教育作用,使學生們獲得無形中的道德情感體驗。美國高校也極其重視校園歷史文化傳統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由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創造與傳承下來的歷史傳統與特定的辦學目標。
4.自我教育與心理咨詢相結合,培養健全人格
自我教育是美國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是建立涵蓋教育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及其他工作人員的立體式德育管理體系,強調發揮學生的自治、群體作用,促進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并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課堂以提問分析的形式提出當前社會面臨的倫理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辯論等參與方式做出各自的道德判斷并在教師的分析之下直觀了解不同判斷可能造成的不同后果,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目的凸顯為道德原則的內化,即學生主動將道德原則內化成個人的道德行為規范。作為美國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咨詢的德育效果十分顯著。美國多數高校普遍設有心理咨詢類部門,工作人員大多是受過專業熏陶的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以及行為科學領域的專家。與此同時各式各樣的團體心理訓練活動也層出不窮。
5.廣泛整合社會德育資源,鞏固高校德育成果
美國教育極為重視利用各有利因素對高校學生施加影響以建設一個極具美國精神的宏觀情景,使置身其間的人欣然接受美國的價值觀念。首先,以創造良好高校德育的社會環境為目的,美國通過強化家庭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等途徑增強高校德育效果,強調高校、家庭和社會德育資源的整合。為此,美國高校普遍“設立家長及教師聯合會,定期交流學生情況和共商德育大計”[3]。其次,美國通過電視、電影、網絡等工具宣傳資產階級價值觀,持續向大學生灌輸符合資產階級需要的宗教信條。再者,美國政府不惜斥巨資建設社會德育場所以弘揚美國精神、灌輸道德理念,鑄造民族優越感。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美國國會大廈、白宮、華盛頓紀念堂、林肯紀念堂等各種參觀點絕大部分免費向大學生開放,公共環境成為泛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我國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起步較晚,高校德育在觀念、目標、內容及過程等方面存在的不少問題直接削弱了高校德育效果。
1.高校德育課程具有強制性且實效性不強
中國從小學教育到大學教育都很重視開設思想品德課,高校德育普遍通過“兩課”來進行。枯燥、空洞的理論“灌輸”導致許多大學生在道德規范、價值觀念上存在知識信仰行為背離的傾向。與美國全面主義德育模式相比,現行我國高校德育依舊太過重視教條式的道德觀念,大學生只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制式化的德育。各大學專業課教學更側重于深入系統教授專業知識給學生,鮮有涉及該有的德育內容。在此種道德灌輸模式下的高校德育內容體系相對比較完整,大學生能全面直接地接受黨和國家的道德要求,但其缺點就是教學方法單一、德育過程明顯缺乏師生情感互動、德育課堂枯燥乏味、大學生的道德情感陶冶不足、道德意志的培養不到位,道德行為缺乏有效鍛煉。
2.高校德育實踐教學環節相對比較薄弱
我國高校側重利用課堂教學進行理論灌輸,對德育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缺乏足夠重視。實踐性的缺乏導致了德育形式單一、目標泛化、管理體制日益僵化等現象。近年來,我國部分高校逐漸開始德育實踐教學,開展了一系列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盡管“三下鄉”之類的社會活動定期開展,但此類非機制化、小范圍的短暫行為形成的德育影響十分有限。我國高校的組織主體更多的是校方和政府,高校組織的活動看似很豐富但缺乏必要的德育滲透,且學生并沒有經歷完整的知情意行的德育過程,導致德育資源浪費的同時也影響德育效果的發揮。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缺乏成熟和成型的機制,難以有效激活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3.高校德育不夠重視社會德育資源的整合
我國高校雖然也強調教育、管理、服務育人,強調全程、全員、全面育人,但實際上許多高校德育工作隊伍仍舊孤軍奮戰,還未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全體教師、管理人員、教育環節、課程都擔負著育人重任的責任意識。我國高校雖也強調社會和家庭在學生德育方面承擔的責任,但受我國現行教育體制的制約,社會和家庭教育在多方面直接抵消了高校中實效本就不太高的德育,與學校道德教育的合力難以形成。受就業率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普遍重智輕德,教師與家長就大學生德育領域的溝通基本沒有。盡管許多教育專家指出要重視校園倫理智慧建設,實際我們相對更投入建設硬環境,軟環境建設投入流于形式,校園環境缺乏相應的文化和倫理熏陶。
三、美國高校德育對我國的啟示
在長期的德育教育實踐中美國高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挖掘出了一些符合現代教育發展規律的有效做法。
1.大力推動德育與專業課教學和學習相聯系
主體意識較強的高校學生們對刻意并且呆板的德育內容與形式愈加排斥,美國通過實踐證明,針對大學生采取滲透方式進行道德教育更有助于實現德育目標。我國應當充分借鑒美國通過滲透德育的做法,有效整合德育與專業教育,透過專業課教學實現道德教育。專業課教學中滲透德育能使大學生自覺無意識地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受到德育熏陶,重新理解和把握道德問題,鞏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為此樹立教書育人的理念,拓展專業德育空間在專業課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就變得十分必要。專業課教師應實現從“教書”到“教書育人”的轉變,授業并傳道,改革純粹灌輸專業知識的教學模式,適當穿插一些與學科相關且緊密聯系社會問題的道德知識。
2.充分運用隱蔽性教育,實行“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美國高校借鑒認知發展理論的德育原則,注重灌輸與啟發的有機結合,從大學生自身心理發展的特點出發,不斷革新德育課堂的教學方法。美國高校的通識教育抑或專業教育極少向大學生灌輸抽象的道德理論體系,更多的是采用討論、思辨、閱讀、表演等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以達到自我德育之目的。我國高校應借鑒美國品格教育的做法,充分挖掘各類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發揮公共課與專業課的“載道作用”和“滲透作用”,盡量減少學生對德育的抵觸,把德育無形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3.充分整合利用多種德育教育資源全社會形成德育合力
美國高校德育沒有制定千篇一律的目標和計劃,各高校根據自身特點和需要綜合利用豐富的德育資源。實踐證明,這一道德教育模式在維護政治制度、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及培養合格公民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我國高校德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仍是社會德育資源的挖掘。第一,發揮大眾傳媒的德育功能。高校不僅要重視通過報紙、雜志、廣播等傳播政治觀點和道德觀念,也應積極借助電視、網絡等宣傳媒體和輿論工具,大力弘揚社會正氣構筑健康的社會輿論氛圍。第二,發揮家庭和社會團體的積極作用。學校與學生家長應建立密切聯系機制,同時學生家長也應積極配合學校加強子女的德育工作。建立社區德育基地,定期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社區服務活動,推動高校德育實踐教學環節和社會德育平臺的有效銜接。第三,加強網絡資源對德育的促進作用。利用網絡資源,組織相關校園活動對大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加強網絡道德建設,掀起學生對道德原則和道德責任大討論以深化對傳統道德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朱永康.中外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24.
[2]張華.論“服務學習”[J].教育發展研究,2007,(5).
[3]梁建鋒.美國教育[M].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