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泮菲 湯志強
【摘要】資本的聚集以及勞動力低成本優勢這兩個驅動力促進了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制造業的蓬勃發展。中國制造一路走來,從改革初期的名不見經傳,到如今的世界工廠,成就為世界各國所矚目。但輝煌的外衣下,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中國制造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本文通過對中國制造劣勢的分析,導出使中國制造走出困境的方法。
【關鍵詞】中國制造;困境;出路
引言
中國制造業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經濟空前發展的主要貢獻者,沒有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就沒有今天中國人民的現代物質文明。近年來,隨著原材料、人力及融資成本的快速增長,內部人才培養機制的欠缺,早已讓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優勢不復存在。2012年5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4%,比上月回落2.9個百分點,這份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再次證實了一個嚴峻的客觀事實——中國的制造業企業生產增速明顯減緩,中國制造業危機重重。
一、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困境
(一)中國制造所面臨的人力資源困境
中國之所以被認為是“世界工廠”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自身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近些年來,隨著國民的整體收入水平逐漸提高,各地也相繼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再加上中西部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成本提高,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也逐漸弱化。目前,除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之外,與其他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的平均用工成本也僅次于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少數國家,而比柬埔寨高224.8%,比孟加拉國高182%,比越南高195.3%,比印度高138.6%,比印度尼西亞高206.6%。
另外由于國家一些新的政策的出臺,對農業以及其他產業的扶持,使得本來寄希望于制造業的民工大量外流,嚴重影響了制造業的發展。加之80,90后的民工對于自身的生活品質有更高的要求,他們不滿足于只求溫飽,不滿足于有點枯燥的工人生活,經常跳槽,因此也更加的難于管理。高流動率也給工廠增加了人工成本。
(二)中國制造所面臨的技術困境
在中國競爭最激烈的家電行業,核心的技術卻在美國和日韓,甚至在LED領域,中國企業更是全面受制于日韓,在汽車領域,核心技術控制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手中,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但是,市場上的高檔汽車,如寶馬、奧迪等,卻幾乎都是德國貨。事實上,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所處的位置而言,中國仍然位于全球產業鏈的下端。
(三)中國制造所面臨的國際困境
美國產業資本回流正在拉開大幕,據一次調查,有近40%的美國企業準備把工廠從中國遷回美國,這一趨勢對中國制造而言,都將構成挑戰。美國資本和技術流出將逐漸逆轉,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資凈輸出國轉變為凈輸入國,這不僅會導致美國資本回流,而且其種種優勢和巨大的市場還會吸引全球資本,使中國的吸引力下降。
美國產業資本回流已經成為大趨勢,對于中國制造而言,必須把重振中國制造當作中國經濟長期戰略的核心,絕對不能在逐步失去成本優勢的同時,又由于創新滯后,而導致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優勢的雙重流失。
另外印度、越南等一些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擁有更為廉價的勞動力以及自然資源,吸引了發達國家的投資目光對中國制造形成不小的威脅。
二、中國制造路在何方
(一)努力保持低成本制造優勢
在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下人力成本、原材料價格等回落是不太現實的制造業企業只能通過其他的途徑來降低這部分成本。保持低成本制造優勢,首先要促進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能夠彌補工資的上漲,從而將制造業的綜合成本維持在較低水平;第二,要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的軟、硬環境,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延緩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國外大規模轉移的進程;第三,堅決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住房是基本的生活資料,是勞動力生產與再生產的基礎。房價的快速上漲不但推高工資水平、土地價格和商務成本,而且會使制造業的資本轉向房地產等領域,任其發展將會導致與中國發展階段不相適應的“去制造業”現象。
(二)重塑新的競爭優勢
要素成本的上漲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應對制造業外流根本上還是要依靠重塑新的競爭優勢,使“中國制造”擺脫對低成本、低價格的依賴。一方面,要提高傳統產業、成熟產業的競爭力。即使在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領域,中國也主要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核心零部件與關鍵裝備對發達國家高度依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要提高精致生產的水平,通過實施“對標”戰略,將傳統產業做強做精,提升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價值,培育一大批能夠占據產業高地的隱形冠軍,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應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孕育發展的契機,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為此,產業政策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建立以企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體系;二是增加對教育和培訓的公共投入,完善在職教育和培訓體系,提高制造業產業工人的素質;三是以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為契機,鼓勵企業開展以技術尋求為目的的逆向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境并購,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高我國的產業技術水平。
(三)提升產業鏈競爭能力
產業鏈競爭是“6+1”的環節,“6”是6大軟性環節:產品設計,二原料采購,三長途運輸,四訂單處理,五批發經營,六零售;“1”是硬性環節:制造環節。這6大環節創造出了9美元的價值,這6大環節就是整條產業鏈里面最有價值、能夠創造出最多盈余的環節,但都不是我們中國企業所控制的,最有價值的6大環節基本上都掌控在歐美國家手中。我們中國企業在國際分工時被分派到價值最低、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和剝削勞動環節——制造環節。要實現中國制造的真正強大,要使中國制造真正的走向世界,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就要努力提高自己在產業鏈競爭中的實力,努力向上,而不是一直在最底層苦苦掙扎。
振興內需,目前制造業破局最大的希望在于內需的振興,政府應當繼續致力于擴大中間階層比例,提高國民收入水平,積極引導大眾消費,并對制造業予以適當財政補貼,政策扶持,促使中國走上強盛久遠之道。
總結: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除較好的中央企業外,中國制造業普遍的現狀是大而不強,還是以生產原材料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品為主,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這與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尚有很大距離,需要中國制造業界的共同努力。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創新和生產高科技產品,創造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爭取在國內外市場迅速占領市場份額,從而使中國的制造業具有競爭優勢,跨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