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宇超 張嵐 劉靖童
根據近年來對脈壓與心血管疾病關系的調查研究可以發現,脈壓對心血管疾病有著預測和指示作用。同時,也有研究證明,與收縮壓、舒張壓比較,脈壓更能預測心血管危險的發生,因而24 h平均脈壓的測定意義尤為重大[1-2]。本研究將收治的230 例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分析中老年人24 h平均脈壓與心血管損害之間的聯系。
1.1 一般資料 選擇河南省鄭州市中心醫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30 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共有139 例男性患者,91 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跨度為56~86歲,平均年齡為69.2 歲。所有患者均無甲亢、肺心病、心肌病、心瓣膜疾病、高血壓疾病等。對所有患者進行體格檢查、心電圖檢查、胸透檢查。對上述患者進行24 h平均脈壓的監測。
1.2 研究方法 根據患者的24 h平均脈壓,將平均脈壓不大于60 mmHg的患者設定為甲組,將平均脈壓大于60 mmHg的患者設定為乙組。甲組共有58 例患者,其中有男性31 例,女性27 例。乙組共有172 例患者,其中有男性104 例,女性68 例。
1.3 測量方法 采取動態的血壓監測系統,對所有患者的血壓進行持續、動態的測定。每隔半個小時就對患者的血壓進行檢測并記錄,測定患者24 h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然后計算得出24 小時平均收縮壓和平均舒張壓。在進行血壓測定時,患者必須保持安靜的狀態,其余時間可以自由活動。24 h平均脈壓的計算則是將24 h平均收縮壓于2 倍24 h平均舒張壓之和除以3,即得出24 h平均脈壓。
此外,還要對患者的年齡、性別、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情況進行記錄。同時,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采取狹窄程度大于50%的統一標準,造影后所有患者的冠狀動脈硬化程度均達到此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出現高血脂、高血壓的概率比較 乙組患者出現高血脂、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明顯高于甲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現高血脂、高血壓的概率比較
2.2 兩組患者的ASBP、ADBP、AMBP比較 隨著脈壓的升高,患者的ASBP、ADBP、AMBP都顯著增加,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SBP、ADBP、AMBP比較
2.3 兩組患者的二、三支、左干支病變情況 乙組患者出現二三支病變和左主干病變的幾率明顯高于甲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二、三支、左干支病變情況(例)
根據本次研究可以發現,乙組患者出現高血脂、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明顯高于甲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隨著脈壓的升高,患者的ASBP、ADBP、AMBP都顯著增加,P<0.01。乙組患者出現二三支病變和左主干病變的幾率明顯高于甲組,P<0.01。因此,24 h平均脈壓與心血管的損害情況成正比,能夠很好地預測心血管損害,在指示心血管疾病上意義重大,能夠準確地解釋中老年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
脈壓差的增大時動脈僵硬程度的表現,因此動脈血壓的異常會導致動脈結構發生改變,并且形成惡性循環[3]。因此,無論是動脈結構改變還是動脈血壓升高導致的動脈壁張力增加,都會造成收縮壓峰值升高,舒張壓降低,因而24 h平均脈壓就會顯著增大。因此,在中老年冠心病治療的過程中,應當嚴格控制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進而預防心血管損害。
[1]唐陽峰,蘇偉青,顏棟利.24 小時平均脈壓與心血管損害的關系[J].當代醫學,2011,17(32):87-88.
[2]彭永權,羅興林.脈壓、脈壓變異性與心血管損害相關性的研究現狀[J].瀘州醫學院學報,2005,28(3):264-266.
[3]曾力群.原發性高血壓患者24 h平均脈壓與心臟損害的關系[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5,21(5):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