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皮膚濕疹樣病變是常見的疾病,發病機制不明確,西醫認為與機體變態性反應有關,中醫主要從內因外因兩方面分析,內因主要是心火和脾濕有關,外因主要指風、熱、濕邪,藥物治療的原則主要是健脾除濕、涼血祛風、養血祛風潤燥等[1],筆者用三黃洗劑做基礎方,根據不同的證型加減應用,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2年8月間,皮膚濕疹樣病變患者133 例,排除對實驗用藥過敏者,排除有嚴重原發或繼發重要臟器疾病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88 例,男49 例,女39 例,年齡15~49 歲,平均(27.6±1.4)歲;病程2 個月~21年,平均病程(2.3±0.4)年;病變部位在頭面部36 例,在肛周部位14 例,在陰囊部位5 例,在肘膝等關節部位7 例,在背部14 例,在腹部、臍周3 例,在乳房9 例,在兩或三個部位以上者26 例;對照組45 例,男25 例,女20 例,年齡14~50 歲,平均(28.1±2.3)歲;病程3 個月~20年,平均病程(1.9±0.8)年;病變部位在頭面部13 例,在肛周部位7 例,在陰囊部位3 例,在肘膝等關節部位6 例,在背部8 例,在腹部、臍周2 例,在乳房6 例,在兩或三個部位以上者11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病變部位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45 例應用適量派瑞松霜劑(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號為國準H 20090454)治療,每天2~3 次涂于患處,輕揉至吸收。觀察組88 例用三黃洗劑做基礎方,隨癥加減,藥方主要成分為(g):大黃15、黃連15、黃芩15、黃精15、蛇床子12、地膚子12、白鮮皮12、馬齒莧12、苦參12、石決明10、野菊花10、金銀花10、千里光10,風熱型加凌霄花、牛蒡子,濕熱型加丹皮、赤芍、蟬蛻,脾濕型加茯苓、澤瀉,陰虛夾濕型加厚樸、菖蒲,血虛風燥型加當歸、熟地,上藥浸泡煎制,兩次共取藥汁1500 mL,高溫滅菌后分裝備用。每日2~3 次涂抹于患處,藥液風干后再續涂抹,每次20 min。嬰幼兒將原藥液稀釋5~10 倍應用,如有嚴重皮膚破損暫停應用[2]。兩組均以10 d為1 療程,共同治療3 療程后比較療效并隨訪6 個月。
1.3 觀察要點 主要觀察患者皮損部位面積的變化,瘙癢程度和皮疹性質的改變。
1.4 療效標準 痊愈:患者皮損消失,無瘙癢,6 個月內無復發;顯效:患者皮損面積減小或結痂1/2 以上,瘙癢程度減輕,3 個月內無復發;無效:患者皮損和瘙癢均無明顯變化,1 個月內有復發[3]。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輸入專業統計學軟件SPSS 11.3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兩組皮膚濕疹樣病變的患者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92.05%,對照組總有效率73.33%,兩組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2.2 不良反應和復發情況比較 兩組均無嚴重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發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6 個月內,觀察組有3 例(3.41%)復發,對照組有7 例復發(15.56%),兩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濕疹樣病變是指皮膚發生丘皰疹或苔蘚樣病變的一類疾病,西醫認為與微生物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無論急性期還是慢性期,止癢和抗炎是治療濕疹的重要原則,西醫臨床上一般采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藥物[4]。本研究的對照組應用派瑞松霜劑治療,治療總有效率僅達到73.33%,而復發率達到15.56%,說明抗組胺類、激素類或免疫抑制劑類藥物治療療效差易復發,只能暫時緩解癥狀,不能扼制病情發展。
因本病病位表淺,病灶可直接在目視之下,中醫治療可通過藥物外擦治療,藥物能直達病灶,不受消化道內的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影響,不受體內環境的酸堿度控制,作用更直接,是一種獨立的用藥體系。
筆者選擇的三黃洗劑是根據傳統醫藥的“三黃止癢方”變化而來,包括黃連、黃芩、大黃,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三味都是解毒妙藥,其止癢、消炎效果良好。方中黃連是毛茛科植物,具有超強的抗菌、解熱功效,提取物中含大量黃連堿和純小檗堿,內用可恢復胃腸道菌群,改善菌群失調,外用發揮消炎抗菌作用,據最新藥理學研究,其抗菌的功效優于鏈霉素或氯霉素類,對原蟲、微生物等有抑制作用,能保護皮膚或組織的黏膜,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還能清除自由基,對紫外線、輻射和化學反應引起的病理損害有雙重保護作用[5]。黃芩是唇形科植物,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真菌都有強烈的抑制作用,臨床幾乎沒有毒副作用和抗藥性報道,其提取液中主要作用成分是黃酮類化合物,包括黃芩素、黃芩甙等,是現代藥理中開發和應用較多的原料,能抑制炎性物質在體內的產生和釋放,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和白細胞三烯的生成,有消滅炎性反應,擴張血管,加強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對過敏反應更有顯著作用,能抑制免疫反應發生,提高巨噬細胞的功能,也有抑制自由基作用。大黃為蓼科植物,是解熱鎮痛、抗炎的良藥,含有大量的大黃酸和大黃素,對革蘭氏菌有抑制作用,最明顯的是對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的抑制,有較強的增強免疫力作用,并能清除體內機制的毒素,排出有害物質,其主要成分是蒽醌衍生物[6],能加強氮代謝,調整血清中的8 種必需氨基酸,緩解高代謝對身體的影響,其提取物龍膽大磺酸是消炎鎮痛的主要成分。其它配藥如黃精、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馬齒莧、苦參、石決明、野菊花、金銀花、千里光等,具有祛風燥濕殺蟲、抗炎殺菌消毒、增強免疫力作用,是皮膚科治療痤瘡腫毒等的常用藥,各藥聯合應用,共奏抑菌、消炎、殺蟲之功。本次研究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2.05%,無毒副反應,復發率3.41%,復發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按醫囑堅持用藥。
所以,對皮膚濕疹樣病變的患者,應用中藥三黃洗劑外擦治療,比用西藥藥膏效果更好,是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案。
[1]周欣甫,王根林.三黃洗劑治療皮膚病5 則[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12(2):42-43.
[2]張珍鈿.三黃洗劑治療皮膚濕疹樣變100 例臨床分析[J].時珍國藥研究,2008,9(1):21.
[3]何瑾亮.慢性濕疹39 例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11):117-118.
[4]張紅,李浪,趙雙奇,等.綜合治療慢性皮膚潰瘍并特殊型濕疹的臨床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8,5(27):827-828.
[5]覃吉高.以濕疹樣皮炎表現的疥瘡56 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文摘,2011,28(6):337-338.
[6]劉瓦利.濕疹的診斷及鑒別診斷[J].中國臨床醫生,2011,39(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