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燕 梁建忠 鄧麗文 黃麗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由于其患病人數多,病死率高,社會經濟負擔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 位,居世界疾病經濟負擔第5位[1]。COPD患者隨疾病進展其肺功能持續下降,呼吸困難持續加重,活動耐力及生活質量因此而逐年下降。但由于疾病進展具有一定的隱匿性,所以常常被患者及家屬所忽視。本研究采用CAT問卷定期評估患者病情,并回顧性分析患者1年內的評分變化,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1年5-10月來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六人民醫院呼吸科門診就診的患者,按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篩選COPD患者入組。納入標準:(1)按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2007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患者年齡40-85 歲,神志清楚并愿意接受COPD社區管理及健康教育,同意配合醫務人員診療及防治工作。排除標準:(1)有智力障礙者;(2)合并其他部位感染者;(3)有免疫系統疾病或近期曾使用免疫抑制劑者;(4)有其他肺部疾患者;(5)有嚴重心、腦、腎、血管疾病、腫瘤及血液系統疾病者。符合COPD診斷標準的患者30 例,其中男23 例,女7 例;年齡40~85 歲,平均年齡(60.13±7.5)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經肺功能檢查明確診斷后由專業醫生根據病情予以相應治療,并由專業醫生及護士采用集中授課、電話回訪追蹤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1年后復查肺通氣功能。在入組前、半年及1年分別由患者本人填寫CAT問卷。首次填寫前由專人詳細解釋問卷內容,做到每一位患者均理解每一個條目的含義,能準確填寫問卷。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均數比較用配對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本次研究效果分析 在本次研究所觀察的30 例患者,全部順利完成3 次CAT評分,故總有效數仍為30 例,無效數為0例。
2.2 患者肺功能改變情況 通過1年前后患者肺通氣功能的對比,發現經干預處理后患者肺功能改變無明顯統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者肺功能變化
2.3 干預前后患者CAT評分分析 統計患者各次CAT評分,3 次CAT評分均值分別為(17.50±6.90)、(14.43±6.22)及(14.97±6.04)。各次評分分級情況如表2,經Kruskal Waillis檢驗表明,各次評分時各級別間病例數的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

表2 CAT評分分級
但是,我們通過分析該組患者1年間的3 次評分,利用配對t檢驗證實,干預前后患者的CAT評分改變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積矩相關系數r分別為0.899、0.936及0.885,P=0.000.由此可以推斷,患者在干預前后的CAT評分值有正相關關系。同時由此結果可以認為,經干預處理1年后患者的CAT評分均值較前明顯降低(干預前后差值的均數大于0),但干預半年及1年兩組間無明顯差異(P=0.329)。

表3 干預前后患者CAT評分分析
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與肺部對香煙煙霧等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COPD主要累及肺臟,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稱肺外)的不良效應[1]。這種全身不良反應包括全身炎癥和骨骼肌功能不良等方面。全身炎癥表現為全身氧化負荷異常增高、循環血液中細胞因子濃度異常增高以及炎癥細胞異常活化等;骨骼肌功能不良表現為骨骼肌重量逐漸減輕等。COPD的全身不良效應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它可加劇患者的活動能力受限,使生活質量下降,預后變差[1],因此評價COPD患者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是判斷患者全身狀況和衡量療效的重要方面。
現有的臨床檢測指標如肺功能等尚不能很好地反映COPD患者生活質量和評價COPD對其健康的全面影響,且受醫療條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2009年,SGRQ的創始人——瓊斯(Jones PW)教授研發完成的CAT問卷是目前比較簡便實用的測試問卷[2]。它是一種全新的、由患者本人完成的測試問卷,主要用于對COPD患者健康狀況進行簡便和可靠評價。研究顯示[2-5],CAT擁有與復雜的SGRQ問卷非常相似的評估能力,適用于所有確診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GOLD定義的COPD診治指南中病情嚴重程度的分級中采用了CAT評分[6]。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方積乾教授等[7]研究驗證了CAT在中國COPD患者中的信效度。他認為,CAT為中國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測量提供了有效、可靠、標準化的方法,其驗證結果與歐美患者相似。它給醫師和患者提供了進行討論的框架結構,使醫師可以就COPD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程度進行評級,并與患者達成共識。通過不同的分值范圍來幫助醫師了解COPD對患者健康及日常生活產生的最大影響,從而進一步指導患者采取相應的措施,以盡可能地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況[8]。因此,本研究采用CAT評分來評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
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CAT分值的改變比肺功能的改變更加敏感。該組患者1年后肺功能改變無顯著性差異,但是CAT分值的改變有明顯統計學意義。雖然,按照CAT分值對患者進行分級,統計顯示結果無明顯差異,可能與患者例數過少有關。基于干預前后患者肺功能與CAT分值的改變,可以認為CAT與FEV1%無明顯相關性,與廖春燕[9]等研究結果一致。這個結果也從另一個角度證實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肺功能改變并不一定平行,與賀連坤[10]的研究結果一致。因此,可以認為,CAT問卷在患者生活質量的評估方面有其獨特之處,是肺功能檢查的很好的補充,且方便簡單,適用于醫療條件相對較差的基層醫院及社區。
總之,通過將CAT問卷應用于COPD患者生活質量的評估,證實CAT用于評價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可靠有效的,同時具有方便快捷等特點,特別適合在醫療條件稍差的基層醫院及社區使用。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6.
[2]Jones PW,Harding G,Berry P,et al.Development and first validation of the COPD Assessment [J].Eur Respir J,2009,34(3):648-654.
[3]柳濤,蔡柏薔.一種新型的生活質量評估問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0,32(2):234-238.
[4]Jones P,Harding G,Wiklund I,et al.Improving the process and outcome of care in COPD: development of a standardised assessment tool[J].Prim Care Respir J,2009,18(3):208-215.
[5]O’Reilly J,Jones MM,Parnham J,et al.Management of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primary and seconary care: summary of updated NICE guidance[J].BMJ,2010,340:c 3134.
[6]柳濤,蔡柏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處理和預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訂版)介紹[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2,11(1):1-12.
[7]Wiklund I,Lu KX.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COPD assessment test (CAT) provides a valid and reliable measurement of COPD health status in Chinese COPDpatien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0,181:A 3575.
[8]冷秋平,楊曉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評估新方法[J].醫學綜述,2011,17(21):3286-3288.
[9]廖春燕,李風森,楊惠琴.69 例COPD患者CAT評分與MMRC評分相關性分析[J].新疆中醫藥,2011,29(2):7-8.
[10]賀連坤,郭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與深吸氣量相關性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11):1858-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