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A)主要發病人群集中為老年患者,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僵硬以及活動受到限制,目前該病的發病原因和機制尚不明確。在治療上主要采用手術和保守治療兩種方法[1]。保守治療主要運用鎮痛劑、職業調整以及物理治療等方式來進行治療。而通過保守治療仍然未得到緩解時,則需考慮手術治療。本研究對2009年1月-2012年1月采用手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方法及效果進行回顧分析,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云南省大理州人民醫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中選擇99 例作為本組資料研究對象,其中女性57 例,男性42 例;患者年齡為55~75 歲,平均年齡為68.5 歲;病程時間為2~20年,平均病程6.7年;單純右膝66 例,左膝33 例,雙膝13 例。其中85 個伴有關節活動受限,66 個關節伴有關節積液,25 個關節伴有關節嵌頓癥狀。通過X線可將關節分為:16 個晚期關節,73 個中期關節,20個初期關節。將99 例患者隨機分為3 組,每組各33 例,其中1 組作為觀察組,另2 組均為對照組。3 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特征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對患者的膝關節進行消除處理,在對其進行手術治療。對照組1:運用阻滯液阻滯內外膝眼、髕骨上下極、內外側副韌帶及髁間隆起等處(阻滯液配方為:10 mL 2%利多卡因,20.5 mg維生素B1,100 mg維生素B,30 mL 0.9%氯化鈉溶液和30 mg曲安奈德)。對照組2:將2mL的玻璃酸鈉注入到患者的關節腔內,再進行加壓包扎處理[2]。觀察組:在完成常規準備工作和麻醉處理后,使患者保持仰臥位,并將患肢下垂于床尾或床旁,主要采用ZIMME關節鏡系統,首先用關節灌洗液應用生理鹽水加壓泵入。大部分患者選用AL、AM入路,必要情況下可采用PL、PM及SL、SM入路。首先通過AL入路后,將4mm關節鏡置入到關節腔內,對腔內進行自髕上囊——內側溝——內側間隙——髁間窩——髕股關節——外側溝一外側間隙的檢查,隨后再通過AM入路,再置入探針協助檢查或者置入器械進行手術。在關節鏡下根據不同的病變,完成軟骨刨削成形、不穩定骨刺切除、增生滑膜切除、增生滑膜皺襞切除、游離體取出、半月板囊腫切除、半月板切除或部分切除、韌帶修補術等,在完成手術后,運用鹽水對關節腔進行沖洗,并將各種病理組織徹底清除。手術完成后,需將患者的患肢抬起,用彈力繃帶包扎后,再進行局部冰敷,手術完成當天,麻醉消失后可以引導患者進行膝關節屈伸,術后第1天可以進行適當的長收縮功能鍛煉(股四頭肌等);術后第2天可以運用器械對CPM功能進行鍛煉;第3 天則可進行屈伸鍛煉,病情較輕者可以引導其進行床下活動,但是必須適量。后期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為患者注入4mL透明質酸鈉;并配合超短波和中頻電療等治療。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統計資料對比,觀察組治愈18 例,顯效7 例,好轉5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為90.9%。對照組1 治愈9 例,顯效9 例,好轉5 例,無效10 例,總有效率為69.7%。對照組2 治愈7 例,顯效10 例,好轉3 例,無效13 例,總有效率為60.6%。由此可知,手術治療的效果更加,更加利于患者的恢復。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病癥,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彈響、關節疼痛、活動僵硬,最終患者會逐漸喪失運動功能。它的病因至今仍不明確,但是根據臨床患者的表現來看,引起該病的主要原因為關節軟骨發生退變所致[3]。諸多因素均會導致關節軟骨出現退變,而中性蛋白酶和膠原酶的活性和含量是給軟骨造成損傷的主要因素。此外,患者自身的免疫改變也會導致軟骨受損,同時與年齡、代謝以及慢性損傷等均可能有直接關系。骨性關節炎的病變主要是由于關節軟骨出現損壞、脫落、半月板撕裂和磨損,并隨著病變的不斷發展導致患者的關節間隙越變越窄或者活動受到限制的情況,情況嚴重者甚至還可能出現膝內翻和膝外翻畸形[4]。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方法非常多,但主要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保守治療。單一的手術并不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通過在對照組1 和對照組2 的基礎上開展手術治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5]。由于阻滯劑有極好的消腫、抗炎功效,同時玻璃酸鈉作為軟骨基質和關節滑液的主要成分,有極好的潤滑作用,能夠有效控制組織相互摩擦,此外,玻璃酸鈉對提高關節液潤滑和黏性功能也有非常好的效果,能夠較好地保護好關節軟骨,使治療效果更佳。再結合手術及時清理關節腔內的脫落組織,促使炎癥能夠及時吸收,極好地緩解了關節運動受限的情況。在本組資料中,觀察組治愈18 例,顯效7 例,好轉5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為90.9%。對照組1 治愈9 例,顯效9 例,好轉5 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69.7%。對照組2 治愈7 例,顯效10 例,好轉3例,無效13 例,總有效率為60.6%。由此可知,多種手術聯合治療法的治療效果更佳。
[1]王積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手術治療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2,52(6):74.
[2]李偉,付高勇.手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50 例[J].中國醫藥指南,2010,27(21):51-52.
[3]李沛.關節鏡術聯合透明質酸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2):156.
[4]李軍,馬廣文,周盛智,等.關節鏡診治膝關節骨關節炎臨床探討[J].安徽醫學,2010,55(8):112-113.
[5]王嶺,矯德欣,馬先平.關節鏡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9,41(1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