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梅
急性盆腔炎是常見的婦科盆腔疾病,嚴重者可導致患者死亡[1]。盡早治療急性盆腔炎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率。我站2010年4月-2011年3月收治了82 例盆腔炎患者,并進行積極的抗菌治療,本文對臨床療效及治療體會進行對比分析如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0年4月-2011年3月期間收治的82 例急性盆腔炎已婚婦女作為本研究之對象,年齡20~35 歲,平均(27.6±5.6)歲,產次1~2 次,孕次1~3 次。發病誘因: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12 例,經期同房19 例,宮外孕手術5 例,其它婦科手術15 例,人工流產25 例,其它原因6 例。主要臨床表現:發熱寒戰、腹部壓痛或反跳痛、腹瀉、心率加快、陰道膿性分泌物、月經量增加、經期延長、尿頻尿痛等。實驗室檢查顯示,有61 例患者的尿常規檢查結果出現異常,表現為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升高。B超檢查顯示52 例患者有盆腔包塊。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0 例,對照組42 例。兩組婦女在年齡、產次、孕次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抗生素聯合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青霉素320~960 萬U靜滴,慶大霉素1.5 mg/kg保留灌腸,2 次/d。對照組采用左氧氟沙星500 mg,1 次/d,以及甲硝唑400 mg,2 次/d,口服治療,治療兩周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方法[1]在治療后觀察患者的腹痛、發熱等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具體的療效評價標準為,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陰道分泌物正常,B超檢查顯示無盆腔包塊、無盆腔積液。有效:大部分臨床癥狀及體征緩解。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為(痊愈+有效)/組別人數×10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治療效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0%,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盆腔炎患者的療效
2.2 隨訪觀察結果 兩組患者在治療后隨訪8~16月,平均隨訪時間為(10.9±2.8)個月,均無復發。
3.1 盆腔炎及其發病原因 盆腔炎(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癥,主要包括子宮內膜(endometritis)、輸卵管炎(salpingitis)、輸卵管卵巢膿腫(tubo-ovarian abscess,TOA)、盆腔腹膜炎(peritonitis)。盆腔炎可以發生在上述一個或者幾個部位,臨床上最常見的是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炎[2]。急性盆腔炎的病原體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患者也可出現多種病原體同時感染。在感染后病原體由生殖道向上經淋巴系統或者血液循環傳播,造成附近器官也發生感染,導致盆腔炎當患者體質較弱,而病毒毒性較強時,可出現敗血癥、感染性休克,甚至導致患者死亡[3]。
3.2 盆腔炎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是治療盆腔炎的主要方法,主要以抗菌藥物治療為主。但目前抗菌藥物的濫用及誤用情況非常多見,導致耐藥病菌廣泛存在,對急性盆腔炎的治療效果帶來了影響。鑒于急性盆腔炎的病原體是既包含需氧菌,又包括厭氧菌,因此在抗菌藥物的選擇上需要仔細考究,原則上應根據病原菌的藥敏試驗確定使用的抗生素種類。本研究對照組采用左氧氟沙星加硝基咪唑類藥物治療,期望能夠在廣譜抗菌治療清除病原體的前提下,能夠加強對厭氧菌的殺菌作用。然而我們知道,女性盆腔靜脈叢密集,血運豐富,直腸黏膜與盆腔器官相鄰且管壁薄,使藥物吸收快,藥物灌腸可使盆腔局部組織濕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流加速,增加盆腔局部的血液濃度,促進局部炎癥分泌物的吸收及粘連組織的松解,使抗菌藥物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直腸給藥可極大地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種全身與局部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筆者認為,這也是觀察組患者取得較對照組更優療效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采用青霉素靜脈滴注聯合慶大霉素保留灌腸治療急性盆腔炎,其臨床療效滿意,該方法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99.
[2]楊海燕.中藥結合抗生素聯合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15):153-154.
[3]蔡莉花.盆腔炎性急性發作治療方案研究[J].吉林醫學,2011, 32(5):2971-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