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超 劉圣
股骨頭壞死在臨床上是常見病之一,目前發病機制還不十分明確,早期診斷與治療對防止股骨頭塌陷有很重要的意義[1]。股骨頭壞死的發病原因大多與長時間大劑量使用激素類藥物、酗酒、外傷有關[2]。在臨床上診斷股骨頭壞死的方法有:X線、CT、MRI等。其中X線與CT對早期的股骨頭壞死征象檢測結果并不很理想,往往會使患者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機會[3]。本文選取患者34 例55 個髖關節的MRI與CT的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8月門診及住院患者34例55 個髖關節病變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19例,女性15 例;年齡28~67 歲,平均(42.5±3.68)歲;病變部位:單側13 例,雙側21 例;臨床表現:下肢活動障礙,髖關節部位有疼痛感或者不適感,夜間疼痛癥狀與白天相比表現得更加明顯,其中的一部分患者有加重的表現。
1.2 方法 34 例患者均行MRI、CT檢測,兩種檢測間隔不超過24 h。
CT檢查的方法:患者采用仰臥位的姿式,掃描的層厚為5mm;層距為5mm,由髖臼的頂部開始掃描到股骨小轉子水平止。
MRI檢查的方法:患者采用仰臥位的姿式,雙髂前上棘放置在同一水平位,層厚4mm;層距1mm,對患者雙髖關節部位的冠狀位與橫斷面進行掃描,選用快速自旋回波的序列(T2W1)、自旋回波的序列(T1W1)及短T1反轉恢復壓脂的序列。
1.3 評價指標[4]股骨頭壞死在臨床上常分為5 個時期。0期:檢測指標顯示沒有異常征象;Ⅰ期:MRI檢測指標顯示異常征象,而X線與CT檢測指標沒有異常征象;Ⅱ期:MRI與CT檢測指標均有局部囊變、硬化、骨小梁缺陷異常征象,而X線檢測指標無異常征象;Ⅲ期:MRI與CT檢測指標均有明顯的異常征象,X線檢測指標有半月征象;Ⅳ期:患者有骨頭塌陷、髖臼改變、關節破壞、骨關節炎癥、關節的間隙狹小等癥狀明顯的表現。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于Ⅰ~Ⅱ分期患者而言,MRI檢測準確率為100%,CT檢測準確率為75.8%,MRI檢測準確率明顯高于CT;對于Ⅲ期患者而言,MRI檢測準確率為100%,CT檢測準確率為85.7%,MRI檢測準確率明顯高于CT;對于Ⅳ期患者而言,MRI檢測準確率為100%,CT檢測準確率為87.5%,MRI檢測準確率明顯高于CT;上述數據期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種儀器檢測的準確率對比表
股骨頭壞死根據其疾病形成的原因可以分非創傷性與創傷性兩種,創傷性大多數是因為骨折后引起的髖部關節供血不足導致股骨頭壞死,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的發病機制還不很清楚,不過臨床上認為與患者長時間大劑量使用激素類藥物及酗酒等有關。本研究結果表明,在股骨頭壞死癥狀的早期(Ⅰ~Ⅱ)期,CT檢測33 例病變部位,檢測25 例有斑片狀或者是條帶狀的硬化及局部囊變的異常征象,準確率為75.8%,與MRI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Ⅲ期、Ⅳ期檢測指標的準確率與MRI無明顯的差異。通過本文臨床研究的方式證實:在有關股骨頭壞死的臨床診斷過程當中,MRI以及CT檢測方式均有著各自的優點。首先,對于CT檢測方式而言,其主要的優勢為:可對患者的股骨頭前端情況進行觀察,觀察視野更加充分;能夠及時發現股骨頭壞死中央區段的早期硬化情況,同時可實現對正常組織與壞死組織的對比;可對囊性吸收情況加以綜合的觀察;對于長期性酗酒,或者是有服用激素藥物史的患者而言,MRI檢測方式有著良好的適應性特征;其次,對于MRI檢測方式而言,其主要的優勢為:在無X射線輻射狀態下對患者進行檢測,防止出現二次性損傷的問題;能夠就股骨頭壞死部位的水分差與脂肪成分差進行綜合對比與反應;能夠針對存在塌陷可能性的股骨頭部位進行預測;在特異性方面有著突出的優勢。進一步來說,導致CT檢測方式下檢出準確度低于MRI的主要原因在于:MRI的成像組織參數多于CT成像參數。
這一結果說明CT在股骨頭壞死早期的診斷的準確率較低,在股骨頭壞死晚期的診斷準確率與MRI都較高。因此對股骨頭壞死進行診斷,臨床上應用MRI進行檢測其準確率明顯優于CT,提高了臨床診斷率,可以為醫生提供出不同時期的較可靠的影像學資料,MRI是臨床對股骨頭壞死診斷的準確率較高,應該在臨床應用與推廣。
[1]魯廣華,李俊峰,趙大聰.股骨頭壞死CT與MRI診斷的臨床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11):2107-2108.
[2]稅永平.股骨頭壞死CT與MRI診斷的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7):536.
[3]馬堅,艾陽平.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影像學檢查[J].當代醫學, 2011,17(6):915-916.
[4]溫建逸.成人股骨頭缺血壞死的CR、螺旋CT診斷價值[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13(1):1413-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