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愫祺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為椎動脈受壓迫或刺激而引起供血不足所產生的一系列癥狀[1]。目前對該病的治療有手術治療和中醫治療等多種方法,但手術治療術后癥狀不能獲得完全緩解者屢見不鮮,尤其是病史較長,對脊髓壓迫刺激過久,導致脊髓變性的患者,其手術效果不盡人意。筆者采用針灸加頸椎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2月-2011年1月湛江市第一中醫院收治的94 例(男45 例,女49 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8~72 歲,平均(45.4±15.2)歲,病程5d~8年,平均(8.1±3.6)個月。94 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 例,分別采用針灸加頸椎牽引治療和單一頸椎牽引治療。兩組患者性別構成、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 患者的臨床癥狀千奇百怪,頭、面部癥狀較多見,其中又以偏頭痛最多見,其次是耳部癥狀,表現為耳鳴、聽力減退及耳性眩暈等,再次是視力障礙,還有部分患者有猝倒、延髓麻痹及其他腦神經癥狀,如語言不清、吞咽障礙、咽反射消失、喝水返嗆、軟腭麻痹、聲音嘶啞、伸舌障礙、眼面肌抽動及面神經麻痹等;感覺障礙可有面部、口周、舌體、四肢或半身麻木,有的伴有針刺感、蟻行感,有的可有深感覺障礙。椎動脈受累引起的癥狀一般在旋頸后發生;另外,患者大多同時伴有頸椎病的一般癥狀,包括頸部疼痛、活動范圍受限等。
1.3 診斷依據 診斷依據包括頸部有慢性勞損或有外傷史;中年以上的患者,可出現小腦及大腦枕葉損害的癥狀(腦性輕癱、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等復雜的中樞神經損害癥狀);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性摔倒;頸椎正側斜位X線片結果,其它檢查,如腦血流圖、肌電圖、心電圖、血脂、眼底、尿等檢查,必要時作椎動脈造影。
1.4 治療方法 觀察組的治療方法為針灸加頸椎牽引治療,頸椎牽引治療方法為:采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患者采取坐位或臥位,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傾10°~30°,避免過伸。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為自身體重的1/10~1/5,以患者忍受為宜,牽引1~2 次/d,10 d為一療程。如坐位牽引療效不顯著,或患者癥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采用仰臥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 kg。持續牽引2h后休息15 min,然后再作牽引。針灸治療方法為:根據患者臨床檢查結果提示的病變部位及癥狀,選用相應的夾脊穴、風池、完骨。穴位常規消毒,進針后施以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30~40 min,1 次/d,10 次為1 個療程。對照組的治療方法為單一頸椎牽引治療,其操作步驟和療程與上述觀察組的頸椎牽引治療方法一致。
1.5 療效標準 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情況、旋轉試驗結果和6 個月內的復發情況將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4 個等級,其分別代表臨床癥狀消失,旋轉試驗結果陰性,6 個月內無復發;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旋轉試驗結果為陰性,6 個月內偶有復發;臨床癥狀好轉,旋轉時誘發;臨床癥狀無任何減輕[2]。痊愈、顯效和有效數合計為總有效數。
1.6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4.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計算其頻數及頻率,兩兩之間差異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兩之間差異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97.9%,對照組總有效率81.2%,χ2檢驗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致使椎動脈遭受刺激或壓迫,以致血管狹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為主要癥狀的癥候群[3]。其發病機制有:(1)動力性因素:主要由于椎節失穩后鉤椎關節松動及變位而波及側方上下橫突孔;(2)血管因素:此種因素不僅較為復雜,且易變性大,主要表現為血管動力學異常,動脈硬化性改變,椎間隙間距改變對椎動脈的影響和血管變異[4]。針灸是以針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5]。針灸針法是用金屬制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運用手法,以調整營衛氣血;灸法是用艾絨搓成艾條或艾炷,點燃以溫灼穴位的皮膚表面,達到溫通經脈、調和氣血的目的。針灸的治療作用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和扶正祛邪。頸椎牽引是治療頸椎病的主要緩解癥狀手段,因為有效的牽引能解除神經、血管、脊髓的壓迫,并快速緩解頸椎病癥狀。具體來講,頸椎牽引主要是解除頸部肌肉痙攣,緩解疼痛癥狀,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有利于已外突的髓核及纖維環組織復位,緩解和解除神經根受壓與刺激,促進神經根水腫吸收,解除對椎動脈的壓迫,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局部瘀血腫脹及增生消退,松懈粘連的關節囊,改善和恢復鉤椎關節,調整小關節錯位和椎體滑脫,調整和恢復已被破壞的頸椎內外平衡,恢復頸椎的正常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針灸加頸椎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比單純采用頸椎牽引治療具有更好的療效,其治療總有效率更高。關于針灸加頸椎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國內已有一些報道。王友軍等將針灸加頸椎牽引治療與單純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進行過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針灸加頸椎牽引的治療方案明顯優于單純針灸的治療方案[6]。張朝霞將針灸配合牽引治療與單純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針灸配合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總有效率為98.6%,單純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總有效率為88.6%,針灸配合牽引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牽引治療[7]。目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形勢越來越嚴峻,其發病的比例占頸椎病的20%~25%,是僅次于神經根型的第二頸椎病,其發病群體主要為中老年人,但現在發病年齡低齡化的趨勢和發病率上升的趨勢也日益明顯,給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尤其是人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廣泛使用電腦[8]。
綜上所述,針灸加頸椎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具有較好的療效,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同時,現代人應養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習慣,積極預防椎動脈型頸椎病。
[1]王立新,王敏,李秀彬,等.推拿配合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0 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2,47(1):42-43.
[2]黃宗菊,黃明江,陳宗華.針灸結合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0 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6):501.
[3]鄭堅信.電針配合頸椎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6 例[J].中國針灸,2009,29(S 1):16-17.
[4]蔡斐.近年來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概況[J].光明中醫,2012,27(4):751-753.
[5]熊震坤,薛明新.針灸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進展[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23(4):91-94.
[6]王友軍,趙明東.針灸加頸椎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和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09,15(21):150-151.
[7]張朝霞.針灸配合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2010,26(3):35-36.
[8]陳靜,鄭肖.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45 例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10,25(12):2275-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