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雄 莊秋芳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均壽命的延長,尤其是現代農村留守老人的增多,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1]。人工半髖置換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老年患者臟器功能衰退、骨折部位血供較差及心理因素的影響,常發生術后股骨頸骨不連、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等不良現象[2]。因此,系統的康復訓練直接影響患者術后的恢復狀況。
1.1 一般資料 選擇病例 90 例,男性 49 例,女性 41 例,年齡 61~86 歲,平均(71±5.9)歲。其中頭下型骨折 38 例,經頸型骨折 41 例,基底型骨折 11 例。根據患者的意愿及經濟條件分為康復護理組和對照組各 45 例。兩組均給予正常的骨科手術治療,術后康復護理組給予系統的康復訓練,對照組選擇自然恢復。
1.2 方法
1.2.1 發癥的預防 根據老年人免疫力低、基礎疾病多、易感染的特點,術后使用抗生素須足量有效,并使用時間至體溫恢復正常后 2 d。患肢穿矯正鞋保持 15°外展和中立位,并且于術后 3 周內絕對避免患髓進行屈曲、內收和內旋的復合動作,以防止術后關節的脫位。保證患者傷口充分引流:置負壓引流管 24~72 h,引流量少于 50 mL時拔除引流管。術后患肢穿上彈力襪,麻醉消失后即可開始踝關節的主動背伸和拓屈活動,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和靜脈炎的發生。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預防深靜脈血栓,促進血腫的吸收,減少異位骨化。
1.2.2 康復治療
1.2.2.1 術后 1、2 d,首先通過主動和被動的呼吸練習來預防心肺系統的并發癥。其次在有效鎮痛的前提下,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腓腸肌、股四頭肌及股二頭肌的等長或等張收縮練習,手術當日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指導患者主動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遠端關節運動,如:踝關節的背伸、跖屈等鍛煉。術后第 1 天,進行雙上肢屈伸運動及深呼吸運動,以鍛煉上肢肌力,保持正常的呼吸功能(見圖 1)。按摩髕骨周圍,膝關節后側,小腿后側。鼓勵患者主動鍛煉,并逐漸加強關節活動度和股四頭肌力訓練(見圖 2)。

圖1 患者上肢功能鍛煉方式

圖2 護士幫助患者進行下肢按摩
1.2.2.2 術后第 2 天,拔除負壓引流管,可行膝關節屈伸練習,髖關節伸直和旋轉練習。如使用骨水泥型,術后 3 天可在醫護人員和家屬的陪同下使用助行器下床練習行走,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側床邊,健肢先離開床,并使足部著地,患肢外展屈髖< 45°,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患肢離床并使足部著地,逐漸用拐杖代替助行器。生物型和內固定下床時間要晚些,早期功能鍛煉方法與關節置換一致,以肌肉舒縮及遠端關節活動為主,1~2 周后才開始作屈膝屈髖的鍛煉,逐漸至下床站立、負重行走。
術后第 4 天,患者在協助下第 1 次在床邊坐起。避免髖關節屈曲超過 90°,減少髖關節脫位的危險性。
1.2.2.3 術后第 5 天,如患者坐起時無頭暈、心慌等,允許患者站立和行走。開始時可在助行器下進行原地踏步練習,然后在病房內練習行走。
1.2.2.4 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后要堅持康復鍛煉,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睡覺時盡量平臥,如需翻身,盡量選擇健側臥位,兩腿之間墊一軟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見圖 3)。日常生活中,不翹二郎腿,不盤腿,不彎腰拾物,不臥于患側,不坐矮凳或沙發。上樓時先邁健側,下樓時先邁患側。嚴格禁止跑步,跳躍和舉重物。注意保持心情愉快,加強營養,促進康復。囑術后 2、4、6 個月分別來院復查,如無特殊不適可在 1年后再次來院復查。
1.3 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處理,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圖3 患者休息時平臥方式
2.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卓大宏主編《中國康復醫學》第 2 版髖關節功能評定標準[3]。對康復護理組和對照組病人術后立即進行髖關節功能評定。評分分為疼痛、關節活動度、行走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項,評定標準以 100 分為滿分,分數越高,功能越滿意,結果見表1。

表1 療效評定標準
2.2 兩組患者恢復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優良例數總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康復護理組患者優良例數總和明顯多與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治療護理后兩組患者功能評定比較
臨床股骨頸骨折多見于老年患者,其主要原因是該人群骨質疏松,骨小梁極為脆弱;自御能力較差,反應遲緩,因而當遭受輕微外力時即可發生骨折。大多為生活性損傷,如平地滑到或絆倒,由床上或座椅上跌下致傷等。骨折的類型與治療方法的選擇和預后的判斷有較密切的關系[4-7]。
術后對老年患者康復護理顯得尤為重要。高齡老人大多并存多種疾病,身體活動能力降低,四肢協調功能減弱,對治療依從性差。并且內固定術后健康鍛煉需要良好的照顧,否則容易出現過早負重,或長期臥床不活動,骨質疏松加重,內固定易于失效。根據相關文獻報道,75 歲以上高齡老年人骨折部愈合率顯著增高,同時伴有一定的病死率。Trombetti[8]報道已有骨質疏松的老年人在股骨頸骨折治療期間男性病死率為 15%、女性為 8%。對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應以重建髖關節功能,恢復傷前活動能力,并且減少各種手術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為原則。
綜上所述,術后康復護理是患者恢復的關鍵措施,在臨床護理中正確指導患者術后有效的鍛煉,能有效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對各類并發癥起到預防作用,可以使患者盡早恢復肢體和全身機能,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鄭秋堅,周可光,陳之白,等.80 歲以上超高齡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治療[J].廣東醫學,1998,19(8):600-601.
[2]張治國,牛東生.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關節周圍的異位骨化[J].寧夏醫學雜志,2007,29(2):186.
[3]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M].2 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53-154.
[4]金紫云.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與髖關節脫位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4):371.
[5]印秋蘭,吳琦.早期康復訓練對骸骨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1,6(12):1825.
[6]Ammann P.Rehabilit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after fracture[J].Rev Med Suisse,2007,13(115):1512-1514.
[7]魏娜.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護理和康復指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16):2307-2308.
[8]Trombetti A,Herrmann F,Hoffmeyer P,et al.Survival an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after hip fracture in men and agematched women[J].OSteoporos Int,2002,13(9):73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