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芳滇 王一皙
膝骨關節炎原稱骨關節炎,因為膝關節為好發部位,故得名。膝關節的炎癥、局部損傷導致關節軟骨面變性、軟骨下骨板增生而使關節出現炎性體征,這就是膝骨關節炎。膝骨關節炎臨床最主要的表現是關節疼痛,伴有關節變形和韌性下降,以及不同程度的下肢功能障礙[1-2]。一般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目的是減輕患者疼痛和消除炎癥所致局部關節腫脹。我們采用包括按摩、點穴、運動在內的自主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 80 例,療效顯著,本文就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0年8月-2011年8月就診的膝骨關節炎患者 80 例作為研究對象。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臨床:(1)前個月大多日子有膝痛;(2)關節活動時有骨響聲;(3)晨僵<30 min;(4)年齡≥38 歲;(5)膝檢查示骨性肥大;骨性關節炎存在如(1)、(2)、(3)、(4)或(1)、(2)、(3)或(1)、(4)、(5)存在。臨床及放射學:(1)前個月大多數日子有膝痛;(2)X線示關節邊緣骨贅;(3)關節炎實驗檢查符合骨性關節炎;(4)年齡≥40 歲;(5)晨僵<30 min;(6)關節活動時有骨響聲;骨性關節炎存在如(1)、(2)或(1)、(3)、(5)、(6)或(1)、(4)、(5)、(6)存在。所有 80 例患者均診斷患有骨性關節并且無其他嚴重疾病,其中男 30 例,女 50 例。年齡 50~71 歲,平均年齡(62.5±3.6)歲,病程 2~6年。單膝發病 74 例,雙膝發病 6 例。對膝骨關節炎患者 80 例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 40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操作方法
(1)點穴法 依次點按內、外膝眼、承山、陰陵泉、陽陵泉、血海、足三里、委中、太溪及患膝髕周部位,每個穴位點按 1 min左右。
(2) 推拿法 患者呈仰臥位,醫者立于患膝外側,用雙手的拇指向內推擠髕骨,同時點按邊緣的壓痛點,力量由輕加重,后用單手掌根部按揉髕骨下緣,再行滾法于大腿后側,腘窩及小腿一側 10 min,重點在委中穴,然后對大腿股四頭肌及膝髕周圍進行拿捏和按揉至局部輕微發熱。反復多次。
1.2.2 治療組操作方法
(1)點穴法 患者俯臥,醫者點按以下穴位:環跳、承筋、承山、殷門、委中、阿是穴。患者仰臥,醫者分別按揉以下的穴位:內、外膝眼、陰陵泉、陽陵泉、血海、委中、足三里。所點穴位均以感覺酸脹為度,點按每個穴位約 1 min。
(2)推拿髕骨法 患者呈仰臥位,醫者坐于患肢外側推擠患者髕骨,用一只手大魚際作用于髕骨上緣或下緣,按揉節奏不緩不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大概持續 3 min。再提拿髕骨的兩側緣,從上到下拿揉,150 次/min,一般做 2 min。最后以一只手固定髕骨上緣的韌帶和肌腱,另一支手手掌根部向對側推按髕骨,其余 4 指借此向髕骨與股骨和脛骨之間縫隙摳按,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反復 6 次。
(3)提拉法 患者呈仰臥位,屈膝屈髖,醫者用雙手握住小腿,雙手拇指按在脛骨粗隆上,其余 4 指自由交叉按在!窩處,使患者放松,進行前后提拉,每次提拉 4 下,此操作重復 4 次。
(4)被動屈膝法 患者俯臥,醫者用左手握住患肢小腿遠端,另一手握拳平放于腘窩處,輔助患者做膝關節被動屈膝運動,力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反復 6 次。
(5)伸膝關節訓練 股四頭肌等張訓練:患者呈坐位,將沙袋綁在踝部,沙袋重量以患者能完成全范圍關節活動的最大阻力為準,處在膝伸直位維持 10 s左右,一共 25 次。踢球訓練:將足球裝入球袋中,懸掛于離地 5~10 cm的高度,患者于球袋一側 40 cm處踢球,共 20 組,每組 5 次。
(6)屈膝關節訓練 患者呈俯臥位,踝關節縛沙袋,屈曲膝關節 0~130°,大腿后群肌肉做緩慢等張離心收縮。
分別對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各采用本組相應操作方法治療,每周治療 3 次,9 次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標準 對患者臨床膝關節功能評分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量表(LKSS),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治療前和治療后(三個療程后即 9 周后)各進行評定一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膝關節LKSS評分結果 兩組治療前的LKSS評分差別不明顯(P>0.05),治療后以研究組的分值較高(P<0.05),見表1。
2.2 疼痛程度VAS評分 兩組治療前的VAS評分差別不明顯,治療后以研究組的分值較低,見表2。
國內治療膝骨關節炎多采用藥物來減輕疼痛,減輕炎癥反應,輔助以針刺療法、物理療法、針灸療法、中藥熱敷、點穴推拿及運動療法等手段來緩解癥狀[3]。所用大多是西藥內服治療,也有學者在研究中藥方劑對膝骨關節炎的療效[4]。而非甾體類抗炎藥的不良反應較多,包括急性胃黏膜病變等[5]。所以臨床更看重運動療法,通過肌力訓練、關節活動范圍療法、本體感受訓練、神經生理治療方法、有氧運動改善患者運動障礙,緩解疼痛。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LKSS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VAS評分比較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方法均可以對患者的膝骨關節炎有明顯改善,但治療組相比對照組對患者的膝骨關節炎有更好的療效。對照組主要通過點穴和推拿的治療方法,可以活血脈散淤血。中醫認為關節炎屬痹證,不通則痛,所以按摩和點穴可以使氣血經脈暢通,緩解肌肉疲勞,通則不痛。治療組的治療方法與對照組比較,相同之處是點穴和推拿的療法,不同之處有三點。其一,治療組在點穴是多點一個阿是穴,阿是穴處在腘窩肌肉痙攣、增生、軟組織緊張的位置上,點按阿是穴有助于活血化瘀,溫通經絡而減輕疼痛。其二,治療組通過提拉法、被動屈膝法可以松解關節黏連以及擴大狹窄的關節腔隙,減少膝關節內的刺激,進一步緩解疼痛。其三,治療組增加了關節的屈伸訓練,通過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強化訓練,增強了膝關節周圍肌肉的保護能力,而且能夠刺激關節產生關節液,降低膝骨關節炎帶來的退行性程度,并且運動能夠增強關節軟骨的代謝,增加軟骨營養,維持軟骨強度。
使用點穴、推拿、運動相結合的自主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患者三個療程,患者癥狀有明顯好轉,膝骨關節功能得到增強,患者疼痛程度得到大部分減輕。因此,自主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有較好的療效。
[1]黃偉東,吳華貴,林春豪.雙氯芬酸結合鹽酸氨基葡萄糖對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9):13-14.
[2]張可成,李亞先,謝長新,等.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晚期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9):251-252.
[3]陳煜民.針刺加溫針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 56 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0,(9):668.
[4]萬小冠,王衍全.中藥內服配合針刺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 46 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7):58-59.
[5]曹麗.非甾體抗炎藥致急性胃粘膜病變 68 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4):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