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
我們大都聽說過一句話,“知識就是力量”。英國哲學家培根的這一論斷是我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被灌輸過的格言警句之一,大體是用來激勵對學習的興趣的。
此名言知之者眾,卻少有人探究此語的含義到底是什么意思。“知識就是力量”的英文表述是Knowledge is power,值得思考的問題是,這里將power翻譯為“力量”是否準確?
毫無疑問,對知識的占有導致人的能力和影響力的提升,在這一層意思上,說“知識就是力量”是沒錯的。但是,人的能力與影響力不是孤立體現的,它只在與外界發生關聯的時候才有意義,即知識與人和人之間的支配關系緊密相連,是權力關系的重要組成因素。這一層含義就是“知識就是力量”這一表述無法體現的了。
故而,Knowledge is power的更確切的譯文應為:知識就是權力。這個表述不但更能準確地表達這句西諺的本意,也可以提示一個重要的觀察知識、權力以及二者關系的視角。
何謂權力?權力即是支配關系,當A可以要求B做某事,而B無論是否愿意都必須執行的時候,A相對于B來說就是擁有權力的。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人生活在各類的組織之中,也就是一組又一組的權力關系中,往往同時兼有支配與被支配的社會角色。
權力的終極憑借是暴力。但現實中運行的權力關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靠暴力直接維持的,而是靠人們對某一特定的秩序的認同,比如,警察在執法中需要使用暴力的情況是個別的,一般而言人們會主動認同警察的執法權威而主動配合。可以說,強制是權力運行的低級狀態,權力的高級狀態是對人的頭腦的控制,即塑造人對秩序的認同感,使主動服從變成一種無意識。
認同感的塑造即合法性的生產。韋伯區分了三種政治合法性的類型:傳統型、個人魅力型、法理型。如今,前兩種類型已經趨于滅絕,法理型政治統治成為絕對的主流。與前兩種類型不同,這種政治合法性就是建立在一種特定的知識構建基礎上的,學者韓毓海曾這樣概括道:“現代政治區別于傳統政治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文化形態。換句話說,一切‘現代政治都不能不是‘文化政治,一切‘現代統治都不能不是文化統治……因此,現代政治斗爭的關鍵方式就是爭奪‘文化領導權。”
在法理型政治統治中,統治階級通過控制教育體系,向全社會灌輸符合統治秩序需要的知識。人之所以為人,乃是由知識和經驗決定的,也就是說,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教育意味著一種巨大的權力。與其通過暴力鎮壓“亂民”,不如通過教育生產“順民”——這種權力是維護現代政治統治的最主要方式。
福柯嘗言:“知識與權力相互滲透。沒有任何一種權力關系是可以脫離某一相關聯的知識領域的構建而獨立存在的,也沒有任何知識不同時預設和構建權力關系。”可以說,權力未必是知識,但知識必定意味著權力。
以上的簡單分析至少可以說明,將各類知識視為中性的、與政治無關的觀點是錯誤的,這種觀點要么是出于認識的偏頗,要么出于對真相的刻意掩蓋。對知識本質的認識將直接導致對知識的階級屬性以及對知識分子的立場的拷問:知識為誰所用?知識分子為誰服務?
這是一個宏大的議題,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指向的是一種新的政治和社會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