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中國人很有錢”—奧巴馬、奧朗德的小伙伴們已經不驚呆了。
有新的數據。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機構財富品質研究院近日發布《中國奢侈品報告》,說2013年中國人年奢侈品消費總額將達1020億美元,買走全球47%的奢侈品。
嘖嘖,好像是真的富了,消費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啊。但要澄清一下,這個“中國人”,只是少數大大小小的土豪、權貴及其家屬(包括子女、情婦),也就是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所鄙視的那種粗鄙的有閑階層,不是苦逼的小白領,不是城市貧民,更不是農民工—絕對數量大得多的人們連病都看不起,房都買不起,哪可能跑到國外一擲萬金。
實際上有兩種中國人:一種窮奢極欲,另一種則掙扎求生。
給定一個比較有刺激性的事實,我們扛一個大腦和心理出現在它面前,肯定會作出反應—評價,甚至想去改變它。
一群人瘋狂地消費奢侈品,通過區別于普通大眾,來獲得“自我認同”,而另一群被鄙視的人則連基本的生存保障都艱難,有問題嗎?好像是有的。它不符合我們的一種直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一個社會中是不太正常的—這不公平。
但這一直覺會遭到另一個觀點的反駁:這只是一個事實而已,沒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畢竟,它也吻合我們這樣的直覺:一個人有錢,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這是他的自由,怎么就不正常或欠誰了?
反駁表面上是有力的。但如果我們問:那些挨餓的人,是不是只能怪自己沒本事?這個觀點的回答只可能是:是的。而這樣一來,它的漏洞就露出來了。
第一,這樣的回答顯得很沒人味,漠視他人苦難,在道德上總是錯的;第二,你拿奢侈品炫耀,的確會刺激到窮人,這遠非“自由”一詞就可以辯護;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挨餓只能怪自己沒本事嗎,大概不是吧?非常可能的是,沒本事(不具備有本事的素質)是一方面,機會被剝奪,又是另一個方面。因此不能說這是正常的,和公平無關。
這里引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社會中有權有錢的有閑階層,對于掙扎求生的公民同胞有哪些道德責任?
常見的說法是慈善。這當然值得贊賞,但也有很多問題。其一,這是美德,不是道德責任,干了要表揚,不干了他也是免于指責的,你不能說他;其二,慈善可能會掩蓋某種真相,即有權有錢的有閑階層們確實剝奪了窮人,他們負有補償的義務,但這被假裝看不見了;其三,慈善可能被視為是對窮人不“仇富”的一種贖買,但問題是,這只是功能上如此,邏輯上并不這樣,和“高薪養廉”多給你點求你不貪不是一回事。總體來說,慈善對于改變現狀所起的作用是不大的,它實際上具有維護不平等的資源分配格局的功能。
可以明確的第一個道德責任是清楚的:作為人,你不要在精神上、心理上刺激、冒犯別人,這很沒教養。對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費,無非是在心理上確立、維護有閑階層和窮人在社會地位上的等級結構,使前者可以在心理上吞食后者。在法律上這沒有問題,但在道德上卻遠非那么正當,因此有閑階層有必要懂得自我約束。
第二個道德責任,屬于“社會團結”范疇。大家共處于一個社會中,具有一種公民與公民的特殊關系,其中蘊含著如果你很有錢,不能只顧自己奢侈而不去管別人死活的道德契約。如果不干,基本上就是一種耍賴了。
第三個道德責任,就是補償。它已經不是有閑階層們“主動”去干的事了,而是通過國家,通過制度來干。他們需要明白的只是:既然是道德責任,那么,“劫富濟貧”的泛泛說法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