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業者來說,借資注冊的日子要過去了。
3月1日,深圳和珠海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正式啟動。以后,在深圳和珠海注冊成立一家企業,不再需要向審批部門提交注冊資金驗資報告,新版營業執照不再記載經營范圍、注冊資本、實收資本,也無需應付繁瑣的年檢程序。
3月2日,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周伯華在北京表示,新商事登記制度將在“兩會”后全面推進,待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后,具體時間表便可確定。
在過去,由于要提交注冊資金驗資報告,許多創業者的通常做法都是由代辦注冊的中介公司出資,注冊完成后再將資金抽走,這種做法也延伸出“虛報注冊資本”等罪名。
而經營范圍的限定也對企業形成限制,企業隨時面臨著各種商機卻不能及時調整經營,不利于企業創新。
點評:
一項小小的改革,今日才達成,可見從審批權向核準權轉變的困難,而審批權限的減少,就意味著企業多一項自由,也多一份公平競爭。這是一個進步。
香港勾地制度曾受內地推崇,但香港現在要廢除它了。
2月28日,香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宣布,將于2013/14年度取消勾地機制,改由按季度定期公布下季的土地出售計劃,政府可因此保證在最大程度上增加香港土地供應量。
香港勾地制度自1999年起執行,時值亞洲金融危機時期,香港樓市銷量慘淡。為促進房地產商積極性,特區政府因此推行勾地政策,放棄昔日主要土地供應者角色,由發展商從“勾地表”名單中“勾出”土地,由政府將該土地公開評估并拍賣。
該政策對刺激當時的房地產市場起到了極為積極的作用,在抬高地價的同時也促使香港樓市一路攀升。但現時高房價也成為港人詬病問題之一,地產商屯地之下造成土地供應短缺,制造供不應求。無奈之下,特區政府決心以“重藥方”治本提高土地供應量、降低房地產商屯地行為,從根本上擠出房地產泡沫。
點評:
香港“地產霸權”已形成,政府亦存在“土地財政”問題,勾地制度取消的目的是提高土地供應量,平抑房價,但另一點必須同時配套進行,那即是下調地價,否則效果很難彰顯。而此中之策,內地應借鑒之。
慘淡股市中,IPO何時重啟是重大消息面之一。
3月7日上午,一則關于“3月31日后啟動IPO”的消息引發了市場強烈反應。當天午盤開市后,滬指逐級下探,快兩點時,大盤跌幅接近2%,逼近2300點,此后開始回升,收報2324.29點,跌22.89點,跌0.98%。
當日下午,證監會通知相關媒體,稱3月底IPO啟動報道不準確,并指出目前證監會推行的IPO在審企業財務核查分為自查和證監會檢查兩部分,后者將于6月底前完成。
2012年7月開始,A股市場IPO發行節奏逐漸緩慢,至今發審會基本停止。2012年,A股IPO公司數為150家,僅為2011年的近一半。據中國證券監管部門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仍有超過800家企業排隊等待上市申請的審批,擬融資規模逾5000億元。
點評:
IPO的“抽血效應”被公認為去年股市慘淡的罪魁禍首,但凍結IPO當然不是長久之計。在制度革新中,證監會對IPO的監管由“求美”向信息“求真”轉變,這是正確的道路。不怕慢,就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