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 Around
9月16日下午,韓國軍方在韓朝接壤的臨津江地區擊斃了一名企圖越境前往朝鮮的男子。據悉,這位47歲的男子在事發時越過鐵絲網企圖逃往朝鮮,韓國哨兵對其進行了3次警告,但是該男子拒絕返回并跳入臨津江。30名韓國哨兵在接到上級命令后,使用輕型機槍發射數百發子彈后將其擊斃,后來證實有兩槍命中。
9月16日,正在越南訪問的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與越南國防部長馮光青舉行會談,雙方就加強海洋安全領域合作等進行了磋商。小野寺在會談后向記者透露稱,雙方就南海及東海局勢詳細交換了意見。17日,他前往金蘭灣海軍基地進行考察,這是自1976年越南南北統一后,日本防衛相首次到訪金蘭灣基地。

9月7日印度北方邦發生宗教沖突,導致31人死亡、多人受傷。報道稱,當天數千名印度教農民在北方邦卡瓦爾村舉行集會,要求為因保護一名女性免遭性騷擾而被殺的農民討回公道。集會活動導致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信徒之間爆發沖突并蔓延到附近其他村莊,印度中央政府派遣5000軍警到事發地區維護秩序,局勢才逐漸得以控制。

美國首都華盛頓發生槍擊案。當地時間9月16日上午,海軍預備役退伍士兵阿隆·亞力克西斯上班后,帶槍進入海軍海洋系統司令部總部大樓,站在4樓掃射一樓咖啡廳吃早餐的工作人員。12名遇難者均為中老年人。有執法官員稱,兇手據信患有精神疾病。
風云∣ Major Issue
普京酷愛柔道,深諳這項運動借力打力、使對手失去平衡的精髓。在敘利亞化武危機中,普京外交的“柔道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美國就敘利亞化武襲擊事件發出軍事打擊威脅后,俄羅斯就展開了積極的外交行動。從英國議會否決首相卡梅倫軍事干預敘利亞的提議,到奧巴馬宣布就對敘軍事行動尋求國會授權,普京已經看到了美國這個對手“步伐不穩”。美國國務卿克里的“交出化武就能避免軍事打擊”、據稱是“無心”的表態,立刻被俄羅斯抓住當作“借力打力”的契機。以克里的表態為藍本,經過3天的談判,美俄于9月14日達成有關敘利亞化武的協議。
俄羅斯的外交斡旋,使敘利亞化武危機的焦點從“是否軍事打擊”轉為“如何銷毀化武”。后冷戰時代,從科索沃、伊拉克到利比亞,針對美國的戰略攻勢,俄羅斯基本上只能充當憤怒的旁觀者。正因為如此,敘利亞化武危機的急速轉向,讓外界對俄羅斯的影響力刮目相看。不過,敘利亞動蕩局勢不排除還會出現重大變數,美俄之間戰略影響力強弱態勢并未發生改變。正如美國外交學會會長理查德·哈斯所說,盡管普京可以宣稱通過他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奧巴馬的連續失誤贏得了本輪外交的勝利,但這并非是某種趨勢的先兆,更不是一個全球政治時代的先兆。
對于這次敘利亞化武危機,有人認為普京的表現比奧巴馬技高一籌,也有人認為他扮演了“解圍之神”,是在幫奧巴馬解套。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普京的這輪外交都可圈可點。普京再度就任總統以來,俄美關系磕磕碰碰,總能讓外界感受到冷戰的氣息。圍繞敘利亞問題的較量,也被視為兩國在中東的戰略競爭。但普京的真實意圖還是“重啟”俄美關系,對抗并不是他的最終目的,這一點在敘化武危機的外交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如今美國對穩定中東局勢心有余而力不足,期望值的底線是不出現新的、更大的動蕩。普京對此無疑心知肚明,他的政策基調實際上與奧巴馬基本一致。
(雷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