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5月25日

李克強首次以中國總理的身份出國訪問,第一站抵達印度首都新德里,他滿懷激情活力,臉上不時閃現微笑,順利地與印度總理辛格及政商界領導們進行“坦誠友好”會面,其間不乏溢美之詞。
可微笑的背后并不全是花好月圓。雙方軍隊常有些小摩擦,就在李克強出訪前幾周,衛星和無人機探測顯示有軍隊在喜馬拉雅山脈拉達克地區扎營。而在印度國內,一份剛發布的民意調查顯示,視中方為安全威脅的印度人還不少。似乎快速發展的經濟關系也沒能緩解這緊張的局勢,盡管雙方總理稱,到2015年兩國貿易額將上升到1000億美元,但對華貿易逆差的擴大已上升為印度國內的政治話題。關于印度公司與中國屢發的貿易爭端,有中國學者認為,原因是中方在印投資的660億美元中,只有區區5億美元落實到位。另外,處于河流下游的印度還擔心中國開發西藏河流將造成其境內水流量季節性錯亂和環境問題。
不過,李克強此行還是讓印度略感寬心。關于貿易逆差問題,他指出印度現在可以更好地進入中國市場。訪印期間,他參觀了一家特別成功的IT服務企業—塔塔咨詢服務公司。另外,李克強同意將西藏河水流量數據共享期限延長5年,并定期向印度傳達洪水預警。這一切是否會如他所愿:“天空中幾朵云,遮不住中印友好的燦爛陽光”?
《展望》6月號

關于調整英國疲弱福利制度的爭辯曾一度停滯不前,后經媒體報道和民意調查,各方爭辯才又前所未有地沸騰起來。越來越多公眾退一步,支持“貢獻給付”的福利原則,即你所得到的,至少部分和你所付出的有聯系,畢竟這是70年前威廉·貝弗里奇設計福利國家時遵循的原則。但這或許是打著改革的幌子以求“卸責”的普遍伎倆,別忘了,福利原則之一是要保護真正需要的尤其是那些可能永遠沒能力作出“貢獻”的人。而各大政黨意識到英國經濟衰退時期的特殊艱難將導致改革之初的花費更龐大,便開始退卻畏縮、前后不一。在這場福利爭辯中,政客們仍罔顧民意,滯后于公眾。
《大西洋月刊》6月號

21世紀開端,美國軟硬實力均在全球遙遙領先。那么,那些進駐白宮的人到底有多少能耐?專家和公眾都歌頌變革型領袖—大膽設定目標,冒險改變世界—而淡化那些溫和的“交易型”領袖。前者如威爾遜和里根,改變了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全球性定位,后者如艾森豪威爾和老布什,能更有效地執行其政策。變革性外交策略像一場需要時間才能看到結果的豪賭,曾經的小布什因缺乏領導者的執行能力而主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已經付出代價,而羅斯福、杜魯門和尼克松等在外交策略上的“賭”卻創造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國民到底愿意他們的領導人在外交政策上冒多大的風險呢?奧巴馬及其繼承者最好還是牢記先人的信條:“首先是不破壞。”
《東洋經濟周刊》6月1日

比較一下美國市民對前不久馬拉松比賽時恐怖事件的反應與9·11恐怖襲擊后的驚慌失措,人們會發現美國市民不再歇斯底里,變得成熟了。當然2001年的恐怖襲擊讓數千市民死于非命,而馬拉松比賽的爆炸事件,死3人傷260人左右,兩者死傷數量大不相同。2001年發生恐怖襲擊后,有太多的美國人決心要在國外找到組織襲擊的人,把憤怒集中到了其他國家及組織那里。但在發生對馬拉松的爆炸襲擊以后,更多的美國人開始從美國國內尋找產生這種恐怖的原因。特別是當中東等國家的這種恐怖活動已經成為媒體經常報道的內容后,同樣的爆炸案出現在了美國,讓美國人開始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恐怖活動。
《天下》5月29日

當全球各政府都在追討富人及跨國企業的海外稅時,臺灣地區“立法院”卻反其道而行,5月份通過了“反海外追避稅條款”。由于沒有海外追稅的法源,加上20年來,決策者頻頻以降稅來救經濟、沖政績,使臺灣成為世界上實收稅負占GDP比率最低的地區之一。2011年,臺灣的實收稅負比率為12.8%,是世界第七低。不僅比美、日、香港地區、新加坡低,也比韓國的25.9%、大陸的19%低。據統計,2011年24家獲利超過100億的上市公司中,實質稅率平均只有9.1%,比一個白領的稅率還低。稅收不足,造成政府連年赤字,也使得窮政府無力推動公共建設,造成經濟不振的負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