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靜慧

頒獎詞:他的教學理念在崇尚精英教育的香港相當“非主流”。校長是年薪百萬的高薪厚職,他毫不猶豫地辭掉,跑去做倒貼錢的義務教師。大多教師都希望以教名校、好成績來肯定自己的成就,他卻堅持“有教無類”,服務那些“邊緣”學生。
陳葒為人師表的教育理想早在中三已然奠定,這不僅因為他生在教育世家,父母及外祖父均從事教育,更重要的是他從小有一個關于學習的“差學生”情結。
1968年正值“文革”時期,他在中國內地出生,11歲移民香港。彼時內地移民要在香港找學校讀書就很難,好不容易有學校接收,他卻因為不懂英文,默寫零分,被老師當眾辱罵:“你這個內地仔來香港讀什么書,回去啦!”這件事給他的心理造成了極大沖擊,也為他未來“有教無類”的教學理想埋下了種子。
多年后,從香港浸會大學畢業后,陳葒隨即擔任中學教師、主任、副校長,2003年他35歲,出任“直資學校”匯知中學的創校校長,是香港當時最年輕的中學校長,后又躋身“本港十大中學校長”之列。
他的教學理念在崇尚精英教育的香港相當“非主流”。大多教師都希望以教名校、好成績來肯定自己的成就,陳葒卻堅持“人人可教”。他非常關注那些來自基層的家庭,以及像自己那樣的內地來港學生—他們因為家庭和經濟的原因,往往學習動力不強,最終甚至因為交不起學費或“鬧事”而失學。
他一心想讓每個學生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然而,創辦匯知中學后,陳葒發現,即使當了校長后,自己仍對很多事情無能為力。比如有的學生在學校打架,家長們會向學校持續抗議施壓,這些行為會直接影響學校招生,迫使學校不得不將“問題”學生開除。陳葒也不喜歡行政工作,他喜歡與學生交流,打球、排舞、戲劇,玩得不亦樂乎,老師看不過眼,說“校長你不可以這樣”!
過了6年,陳葒終于憤怒了,再無法忍受親眼目睹需要幫助的學生逐一被趕出校卻無能為力。2009年9月他毅然辭職,決定開一個公益補習社。
陳葒的“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如今是全港唯一的免費輔導組織,專門為中途輟學、有學習障礙、綜援家庭、南亞裔及內地新來港的青少年,提供免費補習服務。其坐落在土瓜灣某工廠大廈,雖然設施陳舊,桌椅、書柜,甚至空調都是撿回來的,但運作至今,學生及義務教師人數不斷增加。現有義務教師2700多人,登記的學生接近2600人,師生成功一對一配對的數量接近1500多組。
2011年,他又成立“平等機會教育慈善基金”,主力三方面發展:免費一對一補習、戲劇補習教育和出版《新少年雙月刊》。隨著2013年7月佐敦分社開張,補習天地又增加了不少服務范圍,包括游戲學習班,樂器學習班等,仍是全部由義務教師免費教授。
辭職這些年來,陳葒沒有了百萬年薪,只靠寫點專欄幫補家用,連帶家人的生活質量亦大幅下降。太太成為了家庭經濟支柱,租住平價宿舍,3個仍在求學的仔女也要省吃儉用。然而他卻不以為苦。“不喝咖啡喝奶茶是個選擇,你不能說自己犧牲了一杯咖啡。辭職不是犧牲,只是我選擇這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