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10月31日,上午8點20分剛過,上海中山醫院的醫護人員已經陸續來到了院內的孫中山像前,自發排起了隊伍。他們身著白大褂,手持寫著“沉痛哀悼溫嶺遇害同仁”的標語。
原定于8點30分開始的活動,因為不斷有醫護人員加入隊伍而稍微推遲了一會兒。待百余人的隊伍站定,靜默的3分鐘正式開始。
因為溫嶺殺醫案,醫生群體第一次對傷醫事件集體發聲。中山醫院的同行們便用沉默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憤怒,同時也呼吁建立醫患新關系、醫療新秩序,呼吁對醫患矛盾的理性反思。
默哀完畢后,現場一位負責人宣布“大家盡快回到自己的崗位上,不要影響工作”,話音回蕩在小小的廣場上空。
除了用沉默的集會表達對醫生職業處境的擔憂外,近年來,不少醫護人員離開醫療一線崗位,轉而選擇其他“性價比”更高的職業,用轉行來回避日漸惡化的職業環境。醫生改行,正在從醫生們的嘴上說說變成實際行動。
溫嶺案發生當天,網友“金色葡萄”在果殼網寫下《醫生改行指南》;而一項來自中國最大的醫學學術交流網站“丁香園”的調查顯示,當被問及“你是否有過轉行的想法?”時,回答“有”的人數高達81.9%。關于導致醫務人員轉行的主要因素,醫學圈網友們投票認為,除了“工作負擔過重”、“對收入情況不滿意”,“傷醫和殺醫事件比例的增多”赫然位列第三。
行醫高風險?
“中山醫院巴林特小組活動:為溫嶺遇害醫生默哀3分鐘……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請本院同仁著白大褂前往,默哀不喊口號——巴林特心家園,我們守望相助。”10月29日晚,陸林(化名)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
陸林曾是全國某著名三級甲等醫院的一名醫生。他告訴記者,溫嶺事件發生后,朋友圈中的醫生朋友們幾乎每天都會轉發一些有關“抵制醫院暴力”的消息。“還是第一次見到醫生們如此憤怒,或許是因為前兩天廣醫二院多名醫生被打的事情剛出,再遇到溫嶺事件,醫生的情緒一下子就爆發了?!?/p>
陸林說,他至今對醫生職業感情深厚甚至十分留戀,他坦言,若不是出于一些職業發展以及現實因素的考量,他不會選擇放棄當醫生。在多年前當醫生的時候,陸林也時不時耳聞有醫生或護士被打傷的消息,但他不曾料想醫患關系會惡化到“揮刀相向,傷人性命”的地步。
“記得2002年我剛畢業,那時的醫患關系開始變得‘微妙,但不至于惡劣。后來就一年不如一年,直到我離開的時候,可以說是醫患關系最差的時候。這其中,可能也有微博等自媒體發展的原因,讓消息傳播得更快和更廣。一旦雙方有什么較大的沖突,人人都會知道?!标懥只貞浀?。
2011年,有報道稱,未來5年內中國大陸地區可能有1.4萬名醫生改行到外資醫藥公司任職。當時,陸林已經在一家外資藥企市場部工作了3年。
“去外資藥企是一些醫生轉行時會考慮的選擇?!标懥终f,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年來他其實并未真正離開醫療圈。
“不論是我當醫生的時候,還是現在工作中接觸到的醫生,不好的當然有,但肯定是少數??梢赃@樣說,讀了這么多年書,熬了很多年才能正式成為一名醫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夠救助病患?!标懥终f,“可惜的是,我們的醫生正在漸漸失去成就感?!?/p>
陸林指出,年輕醫生收入相對少是一方面,而工作中缺乏成就感與成長機會也是一個問題?!半m然說有住院醫師培訓制度,但有多少住院醫師得到了真正的鍛煉和機會呢?終日只有簡單重復的跑腿勞動。加之大陸醫生除了醫療任務外還有很多其他不必要的任務,比如科研任務和職稱評定?!?/p>
陸林認為,現在緊張的醫患關系則是讓醫務人員身心俱疲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這些天,讓陸林不放心的是他當麻醉科醫生的妻子。陸林說,自從溫嶺事件發生以來,妻子的情緒就很低落,“麻醉科也是一個高風險的科室,經常會遇到醫患矛盾。幾天來,特別是到了晚上,每當聽到或看到相關新聞時,她總是默默流淚。她對我說,想不明白當醫生到底是為了什么。”
其實,早在去年哈醫大殺醫案發生后,陸林的妻子就曾萌生去意。當時,為了鼓勵還是女友的妻子,陸林向她求婚?!跋Mㄟ^這樣的方式,給妻子一些正能量,讓她能夠堅持下去。這些天,我也經常跟她聊天,開導她,同樣希望能給她一些正能量,讓她振作?!钡懥謴娬{,醫院在處理這些事情上的態度才是最大的正能量,“若醫院為了息事寧人或者出于某種利益考慮,而犧牲了醫生的利益,這會讓醫生感到更心寒。”
醫不二代
今年6月,擁有252萬微博粉絲的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醫生于鶯辭職引起了不少關注。
于鶯對辭職做了解釋:“不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評判體系玩了?!钡灿腥瞬聹y:她是遭遇了不公正對待,還是別有隱情?要知道急診科的工作既辛苦又存在高風險,收入比起一些??埔灿胁簧俨罹?,沒有良好的體力和心理素質,很難勝任這份工作。
風險大、責任重、辛苦、掙錢少、不能照顧家庭是急診科醫生真實生活的寫照。實際上,各家醫院急診科醫生的流動性一直比較大,于鶯的離開只是喚起了人們對醫生,特別是急診科醫生生存狀態的更多關注。
據“丁香園”一項調查顯示,中國醫師“醫不自醫”現象突出:超過四分之一的醫生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35歲以上男性醫生高血壓患病率是健康人群的兩倍,七成以上醫生患有不同程度的頸椎腰椎疾病。
而現在,暴力襲醫則是讓整個醫護群體的生存環境堪憂。
據中華醫學管理學會統計,自2002年9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平均每年上升了22.9%。一些受訪人士坦承,醫患關系惡化和頻發的暴力事件讓醫生心理負擔很大,變得更加小心謹慎,對一些年齡大、手術風險大的患者有時更愿意推薦保守治療。
于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暴力襲醫對醫生整體來說都是一個打擊。有些醫生選擇離開這個醫療行業;有的醫科院校畢業的醫學生,選擇畢業后不當醫生,“(他們)辛辛苦苦讀這么多念書,到社會上去工作,不是為了被打,甚至被殺的?!?/p>
“這兩年醫科院校的招生分數線一降再降,有的學校還是招不滿。廈門大學醫學院甚至還免費招收醫學生,就是因為想更多地吸引學生來讀醫學專業,也是因為招不滿學生?!庇邡L進一步表示,“長此以往會出現一個什么現象?人才流失和醫療斷檔?!?/p>
培養一個醫生的周期非常長,五年的本科,三年的碩士,三年的博士,十一年出來還只是一個住院醫生,還另外需要三年的住院醫生輪轉培養?!?4年之后,他才可能積累一定的臨床經驗和知識技能,獨立地去為患者服務。這樣一個長的周期是不允許斷檔的。一旦當中斷了一個層面,后面的人接不上,那就會出現,有一個時期,它的醫生資源會非常少。也許我們這一輩人,還有醫生為我們服務。如果這個局面不扭轉的話,可能到了我們的子女,為他們看病的醫生就會大量減少,到時候群眾看病難,找不到一個合格的好醫生為他看病,那這個矛盾就會更加突出了。所以還是呼吁大家理性地對待醫患矛盾,對待醫患糾紛?!庇邡L說。
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培養約60萬醫學生,但是只有約10萬人可以穿上“白大褂”。另有報道稱,目前醫學畢業生的轉行率居高不下,學以致用的難度較大。
中國年輕一代開始重新審視醫生這一職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中國已經出現“醫不過二代”現象——據媒體公布的最新醫師執業狀況調查,中國78%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另據一份有效問卷為11910份的醫生自己的調查,“反對子女或者親屬選擇醫療行業”的人接近60%。
對此,陸林表示會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將來我的孩子無論希望從醫,還是別的職業,我只希望他能在一個公平、公正、法治的環境中工作。”
暴力零容忍
針對近期暴力襲醫事件,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公安部日前印發了《關于加強醫院安全防范系統建設指導意見》,要求醫院保安員數量當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則,按照不低于在崗醫務人員總數的3%,或每20張病床配1名保安的標準配備。
但這一規定立即引發了熱議。
一名不愿具名的衛生系統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批評這樣的規定是“官僚作風的指導意見”。“20張床配1個保安,是配公安還是保安?保安執法權誰給?費用誰支付?國家本來就不給醫院什么錢,卻還要讓醫院自己付錢保護自己,不說能不能保護,就是費用也付不出,總不能讓醫生自己付吧!”在該工作人員看來,此《指導意見》難以緩解醫患關系,也跟不上傷醫案的節奏。
11月5日,上海華山醫院邀請寶山公安分局教官,向職工培訓面對暴力侵害如何自衛;同一天,中山醫院也邀請世界跆拳道聯盟黑帶四段高手,前來傳授防身絕招,吸引了大批醫護員工。
如此看來,醫生們紛紛開始“習武防身”,醫院全員練武,難道是想制造出一番“以暴制暴”的“盛景”?
“(這)是鮮明的犯罪和犯法,就是傷人罪,這是罪,而且沒有什么可以模棱兩可的地方……不管在任何的環境”。鐘南山院士曾因之前廣醫二院多名醫務人員遭受毒打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5次強調“這是一個非常鮮明的是與非的問題”。
10月31日,公安部下發通知,要求公安機關堅持“零容忍”,依法嚴厲打擊各種侵害醫務人員的違法犯罪行為。中國醫師協會、中華醫學會、中國醫院協會、中國衛生法學會在之前就聯合發表聲明,呼吁全醫療行業、全社會動員起來,“對醫療暴力零容忍”。
其實,為了防暴力傷醫,從2005年以來,中國的各大醫院便開始設立警務室,但效果并不明顯。因為暴力事件的發生,往往帶有一定的突發性,難以預測和防范。
“如今患者對醫生極其不信任,媒體的誤導也是一個原因。關于醫院、醫生、醫藥的負面報道太多,個案是存在,但不是普遍現象,不是每個醫生都拿黑錢、辦黑事。醫生隊伍總體是好的,在社會上是出色的一群人,有教養的一群人,有理想的一群人,以及有責任心的一群人?!鄙鲜龉ぷ魅藛T稱,“最重要的還是國家沒有把應該擔起的責任擔起來,把風險轉嫁到醫院、轉嫁到老百姓身上?!?/p>
要想解決醫患糾紛問題,不破除以藥養醫的機制是不可能的。而要打破以藥養醫的機制,意味著要對龐大的醫療產業鏈條動大手術,觸動相關的利益格局,難度相當大,也絕非短時間內能夠完成。“就看接下來的這十年時間吧。”陸林做出了這樣的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