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麟
法國名記者艾利克·齊姆爾不久前在電視專題節目“一周時事評論”中有一句“驚人”之語:法國“極右翼”的國民陣線其實“是一個左翼政黨”。無獨有偶,該政黨主席瑪麗娜·勒龐也一度公然宣布,如果哪個記者再用“極右翼政黨”來形容國民陣線的話,她就要起訴之。因為“極右翼”在法國政治色譜中是唯一一個被列入絕對貶義的歸類。
目前勒龐家族只有23歲的大學生瑪麗翁-瑪蕾莎爾·勒龐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這就形成法國政治格局中的一個極其奇特的現象:國民陣線在總統大選中得票率為17.9%,但在國民議會卻僅有兩名議員;而綠黨在總統大選中得票率為2.31%,卻不僅是政府執政黨之一,而且在國民議會擁有自己的黨團和18名議員!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法國國民議會采取兩輪多數比例制選舉體系。除了左翼社會黨和右翼UMP黨之外,其他任何政黨在沒有這兩大政黨與之聯合時,就很難當選。綠黨因與社會黨聯手,因此盡管從黨派角度看這絕對是一個小黨,但卻能夠堂而皇之地將18名黨員送進國民議會。而之所以沒有人與國民陣線聯手而使之鮮有議員當選,就是因為其“極右翼”色彩。任何事物,當我們永遠從理論到理論的話,我們將永遠在悖論的圈子里打轉。
在正常的政治色譜中,極左翼和左翼分別代表無產階級和中產階級、右翼代表資產階級,而極右翼當然就代表“大資產階級”。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無論是從政黨綱領和選民構成成分來看,法國國民陣線確實有著左翼色彩。如在對歐盟的態度上、在歐元的立場上、在涉及一些外交如利比亞戰爭等問題上,國民陣線的很多政策,與法國極左翼的“左翼陣線”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統計和調查證明,高達29%的工人選民將手中的選票投給了國民陣線。這一事實證明,極右翼國民陣線的一些政策主張,比左翼政黨更吸引法國工人階級的支持。
由此出發,齊姆爾的斷言豈不是正確的?然而,理論與事實相逢時,理論永遠是蒼白無力的。將國民陣線歸之為極右翼從歷史事實來看并非一個錯誤。因為這是一個排外(歷史上還反猶)的政黨,是一個以反對外來移民為其根本宗旨的政黨。盡管法國國民陣線一再聲稱,自己反對的“僅僅”是非法移民。但問題是民眾是無法分清“合法”與“非法”之間差異的。調查顯示,在法國明年地方選舉中,國民陣線很有可能獲得大規模突破而上升為法國第一大政黨。屆時法國必然會隨之出現一股“排外浪潮”。眾所周知,排外反猶是極右政黨的特征。然而歷史的發展使這一邏輯又成為一個理論上的“真理”。近年來法國輿論恰恰出現了將阿拉伯—黑人—穆斯林移民視為主要敵人的趨向,而瑪麗娜·勒龐又正好在致力于國民陣線的“去反猶色彩”,兩者相逢,使國民陣線的“排外”逐漸抹去“反猶”的內涵,因而國民陣線便開始得到了“合法性”,在民調中的支持率不斷上漲。
馬克思曾認為,無產階級是沒有國界的,民族斗爭實質是一個階級斗爭的問題。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照樣發現,資本才是真正無國界的,因為利潤高于一切……而無產階級卻不僅是有國界的,而且同樣可以是排外的。法國極左翼“左翼陣線”與極右翼國民陣線的根本不同,就是后者是一個“排外”的政黨而前者不是。現實告訴我們,法國至少29%的工人階級在用手中的選票支持“排外”……
以此來反思中國,我們能得到何等樣的啟示呢?也許高呼“打倒理論、實踐萬歲”有點過分,但像尊崇上帝般尊崇事實,至少是我們首先應該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