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明星老爸們褪去平日里的光鮮威風,回歸到普通父親的角色,面對萌寶們,不時表現出困惑無奈、手足無措或是真情流露……真人秀親子互動節目《爸爸去哪兒》因為“走心”一舉虜獲了不少觀眾。
根據湖南衛視公布的收視數據顯示,《爸爸去哪兒》首期核心觀眾群女性觀眾占比近2/3,25歲至34歲群體的占比也高達36%。
我們是否可以想象這樣的場景:有天晚上,年輕母親獨自帶著年幼的孩子,在家中看電視上的“爸爸帶孩子”,而孩子的爸爸也許還在單位加班,也許在外應酬,也許只是待在臥室里對著電腦打游戲——自家的孩子依然延續著沒有父親陪伴的故事。
生活中,“爸爸去哪兒了?”也是我們經常從孩子口中聽到的問話。如今,這種現象同樣發生在母親身上,在不少現代家庭,養育孩子的職責主要推到老人身上,媽媽對子女教育的參與度也逐漸降低。
“爸爸去哪兒”提出的正是這樣一種困惑: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去哪兒了?父母又將指引孩子們去哪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是現代教育的共識。一個孩子,要健康平安地成長,并擁有獨立人格與自由精神,首先必須跟著父母的腳步前進——父母去哪兒,孩子就會去哪兒;孩子去哪兒,社會就會去哪兒。
邊看節目邊學習
“林志穎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很不錯,很有耐心。但太照顧Kimi了,搞得小男孩過于黏人,缺乏獨立性。”“郭濤父子不錯,相處起來比較像兄弟,就是有時候爸爸太強勢,不太講道理。”“王詩齡嘴巴很甜,看來女孩子還是要嘴巴甜一點比較討人喜歡。”“張亮很會和孩子相處,菜還做得很不錯,是個好男人和好爸爸。”“田亮的女兒起先看著挺作的,到后來真是越來越好,又體貼又會幫助人。”……
這段時間以來,每到周五晚10點鐘,楊堅偉都會準時坐到電視機前收看《爸爸去哪兒》,被節目里的“奶爸”、“萌寶”逗樂之余,還不忘評頭論足一番。
平時不太看電視節目的楊堅偉坦言,起初,他只是在妻子的強烈推薦下,決定“勉為其難”地看一下。豈料,這一看就讓他變成了“看得比妻子還起勁”的節目忠實粉絲,并稱之為“唯一看得這么認真的綜藝節目”。
“主要是覺得這個節目比較實用,能從這五對明星父子或父女身上發現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能從他們身上取取經,看能搞哪些互動來促進和孩子的感情。”楊堅偉說,在看節目的過程中,他還會和妻子就女兒一一的問題進行討論。
比如,看到田亮的女兒Cindy在節目伊始哭鬧個不停,讓田亮一臉茫然時,他就會不自覺地“對號入座”,“一一今年兩歲半,感覺就跟Cindy很像,一旦哭鬧起來,也讓我們夫妻倆很是頭疼。以前我們會認為這是小孩子的本能,不是哄著順著,就是不理她,有時被她纏著煩了,還會大聲訓斥。但看了這節目之后,我會覺得對待小孩其實能有更好的辦法。”
現在,一旦遇到一一晚上吵著要吃糖的時候,楊堅偉會先跟她講道理,告訴她“晚上吃糖會蛀牙”,接著還會用玩具或是其他的東西分散女兒的注意力。
“別看她年紀小,一副似懂非懂的樣子,但有時她真的能夠聽懂,很能進入溝通的狀態。”楊堅偉用“不能一味地滿足或者阻止孩子的需求”來總結他從節目里學習到的經驗。
他告訴記者,《爸爸去哪兒》如今在他的朋友圈中也很火,不論是為人父母的還是單身青年,都至少看過個兩三集。節目中,爸爸和孩子之間獨特的濃情也燃起了不少人回歸家庭的渴望。
“我有個年紀還蠻小的朋友,看了這節目后,竟然父愛泛濫,也想盡快生個孩子。”對此,楊堅偉并不贊同。在他看來,養育子女需要付出足夠的耐心與時間,不是一時興起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5歲之前,是他們的智商、情商、性格等逐漸形成的過程,需要父母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
比起身邊的朋友,楊堅偉自認為是花了最多時間陪孩子的。當每周日帶女兒去上早教班,看到其他孩子都是由媽媽或者老人陪同的時候,他有時還會半開玩笑地問妻子,是不是他不夠努力,不太會賺錢。
父親為何總缺席?
事實上,節目里的星爸們也承認平時工作繁忙,并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孩子。那么,現實生活中的爸爸們是不是也有和星爸們一樣的困境?
一項來自新浪網的調查顯示,在1988名被調查者中,60.7%認為“現在的孩子缺失父教”。在回答“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誰承擔了更多教育責任?”時,46.9%選擇了母親,28.7%表示“父母均擔”,僅有13.0%表示是父親。
而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一項調查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80%以上的幼兒園大班爸爸承認從沒開過家長會。另一項對天津市1054人的調查也顯示: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2008年,中日韓美四國的研究者發現: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親也已經遠離了孩子。中國高中生將父親選作第六傾訴對象,排在同性朋友、母親、異性朋友、兄弟姐妹、網友后,其他三國的高中生也僅將父親視為第五傾訴對象。
如此看來,無論在認知、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夠多。
兒童問題專家、中國福利會出版社副社長吳斌榮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現實中,有不少努力的、出色的父親,卻也有不少父親不僅缺位,有時還會對子女的教育產生負面干擾。
在分析父親缺席子女教育的具體原因時,吳斌榮指出,在傳統的中國式家庭教育觀念中,一直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格局為主。教育孩子被界定為“內務”,所以從小到大,孩子的吃喝拉撒和教育一般都是由媽媽來擔當主力軍,爸爸更多的是在孩子的一些重大問題上,比如上哪所小學、學什么興趣課、選什么專業等大事上發表意見或者做決定。而至于平時的點滴生活細節以及習慣養成,恐怕更多時候都是媽媽來關注和督促孩子,這已經是一種慣性認知,仿佛約定俗成。
“時代在變,父母雙方的社會分工和角色在變,他們的教育觀念也在變。傳統的家庭內部的分工已經受到挑戰。”吳斌榮進一步解釋道,“生活的壓力驅使男性確實需要去犧牲更多時間和精力忙于工作,忙于賺錢養家是非常的實際的問題,也是男性自身社會價值體現和實現、自身家庭地位確立的需求。”
經過大量的觀察和調查,吳斌榮發現很多家庭的矛盾往往是在孩子出生后出現的,“一方面是孩子成長各階段自身特點造成的問題,例如各種叛逆期帶來的困擾,另一方面是家庭內部成員因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和立場,而對孩子養育問題產生的種種分歧,這些都足以讓不堪內外交困的爸爸畏懼,從而假借工作之名出逃,雖然他們心里很清楚逃避不是解決之道。”
做好父母,你夠格嗎?
有這樣一組來自美國某組織的調查數據,或許更能讓你直觀地體會,缺失了父愛,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盡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單親家庭中,但青少年犯罪工作小組認為70%的少年犯出自單親家庭;90%無家可歸和離家出走的孩子來自無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患者來自無父家庭;80%的強奸犯的動機來源于無父家庭轉移的憤怒……
對此,吳斌榮表示,每個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組合都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搭配樣本。她反對將父親和母親臉譜化、標簽化,嚴父慈母的模式已經太單一了,“缺乏母愛的家庭,同樣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教育問題。有一點是肯定的,孩子的問題父母要首先思考自己存在哪些不足,而不是去一味地指責孩子。”
“寶貝,寶貝,我是你的大樹,一生陪你看日出。”正如這首隨著節目紅起來的主題歌唱的那樣,吳斌榮說,家庭之所謂存在,其價值之一就是給予孩子溫暖和力量。子女的教育其實不用花更多金錢、更多精力去實施,生活本身是最好的教育,足夠被有智慧的家長用來教育子女和實現自我成長。她在幾年前提出“邊過日子邊教育”這種樸素主義的教育理念在家長中間被推崇和傳揚。
做好父母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愛,“和吃的、穿的、用的這些‘身外之物相比,來自父母濃濃的愛意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東西。”
而傳遞愛和力量則需要父母的專業。在日常研究中,吳斌榮發現當下家長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不懂得和孩子交流,“他們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
“缺乏話題!你可以去注意觀察一下,你會發現現在很多父母下班后一進家門,和孩子的交流往往局限于兩個問題:作業做好了嗎?考試考幾分?之后,他們就各自忙各自的了。父母不擅長孩子進行深度的、有效的互動和交流,久而久之,對孩子的不了解就會升格為對孩子的不理解。相對的,孩子也不會了解和理解父母。”
“我接觸的家庭案例中,有的家長也很忙,但他們通過自己的教育智慧使得孩子卻反而得到更多良性的互動。比方說,出門前的擁抱告別,臨睡前給孩子講十分鐘故事,出差時給孩子的一個電話,平日里扮一個鬼臉和說小笑話,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吳斌榮告訴記者,與孩子交流的話題并沒有特別的限制,即便是父母自己的困惑也能拿出來和孩子聊一聊。 “別太把孩子當孩子。”
在吳斌榮看來,父親和母親都是一種職業,而且是一種沒人教但必須勝任的職業,所以父母的自我修行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