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晟


最近,美國國稅局(IRS)牽頭,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國土安全部等配合,再加上多個國家執法部門聯合行動,一舉搗毀了一個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跨國洗錢的大案,其牽扯之廣、涉案金額之大、犯罪手法之新,讓公眾對于洗錢犯罪的認識再次刷新。
傳統手法
所謂洗錢,用法律術語來解釋,就是“掩蓋非法所得的真正源頭”,屬于一種下游犯罪。也就是說,當某個人通過各種違法甚至犯罪的途徑,獲得了一筆不義之財后,他還得替這筆錢找到一個看似“合法”的來源,以應付各國稅務等機構的檢查。否則,就很可能因為銀行賬戶上這筆憑空多出來的錢而被執法機構盯上,甚至順藤摸瓜給抓個現行。即便不存銀行,全部都以現金的形式藏著,花錢時還是可能會暴露出來。
具體而言,一次洗錢活動,大體包括三個步驟:1.把錢投入流通體系(注入);2.通過一系列復雜的財務手段,把這筆錢天涯海角地轉來轉去(洗白);3.把這筆錢通過一個合法的渠道,重新回到其原來主人的手中(取出)。
這個過程,是不是非常像是在洗衣服?臟衣服扔進洗衣機,嘩啦嘩啦轉上幾圈,再拿出來就是干干凈凈的了;洗錢,則是把非法獲得的“臟錢”、“黑錢”給“洗”成了光明正大的“干凈錢”。洗錢這個詞,據說就來源于此。
還有一種說法,上世紀30年代,據說芝加哥的黑幫為了掩飾打家劫舍搞來的錢,干脆開了多家自助洗衣店,然后再把這些錢說成是洗衣店的合法收入,所以才有了“洗錢”這個詞。
在著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安迪·杜弗倫幫典獄長所做的事情,其實也就是洗錢的過程。
雖然洗錢就只有三個步驟,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非常復雜、花樣百出,想要知道到底有多少種具體的洗錢方式,恐怕很難做到。當然,在傳統的洗錢手法中,多少還是有跡可循的。
比如說,在“注入”環節里,為了逃避監管,就需要把大筆的現金,拆分成很多筆小額款項,以多個人的名義存入銀行賬戶;或者干脆通過地下錢莊,把大筆現金走私到海外,存入某個銀行。也可以采用最經典的做法,開設一些合法的公司來掩蓋不法所得:據說90年代,香港就有黑幫分子開了一家大酒樓,讓手下小弟輪流去請客吃飯,以制造“生意興隆”的假象,虛報營業收入。
而在“洗白”環節里,最常用的手段就是通過設在海外的空殼公司,虛構一系列交易作為掩護,把已經“注入”的錢偽裝成交易價款進行流動,在多家公司、多個國家之間轉來轉去,以增加監管機構追查的難度。如果在這個流動中,再加上幾個信托投資基金就更棒了,“投資者”的真實身份往往被嚴格保密,線索查到那就容易中斷。
再有一種“洗白”方法,就是把錢送到所謂的“避稅天堂”,如百慕大群島、摩納哥、瑙魯等法律不健全、金融監管漏洞極多(甚至是相關當局故意放縱這種行為以吸引外資)的地區,再把這兒當成跳板向其他國家合法“投資” ,從而隱瞞其錢財的真實來源。
最后,洗白了的錢,肯定還是要取得出來才有意義。在“取出”環節,一般是通過合法地拋售所購買的股份、債券、房地產等資產來變現;還有種更富有想象力的做法,則是通過境外的合法賭場,在賭桌上把洗白了的錢“贏”回來,當然,這就需要更高的操作技巧了。
毫無疑問,任何進行“洗錢”的資產,都是見不得光的;一些洗錢活動的背后,甚至會和恐怖分子的財政運作相連。因此,放縱洗錢行為的存在,就等于幫助不法分子去享受他們自己的戰利品,讓違法者得償所愿。
同時,洗錢行為,還會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和價格體系,給社會帶來進一步的危害。
有鑒于此,世界各個主要國家都對洗錢行為嚴格查禁,并有專門機構負責對其監控、防范。包括美國、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甚至在刑法里專門規定了“洗錢罪”,把洗錢行為確定為犯罪來懲處。
針對上述傳統手法,各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以打擊:
首先,對于較大額現金的異常流動,由各國央行加以密切監視(我國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反洗錢局負責);同時,對所有銀行賬戶均要求進行實名登記,杜絕冒用他人身份虛開多個賬戶的注入渠道。
然后,針對那些“避稅天堂”,各國會聯合施壓,督促其加強金融監管。比如,在20國集團會議上,就曾專門發布過此類地區的“黑名單”和“灰名單”;在5月份剛剛召開的歐盟峰會上,也對打擊利用“避稅天堂”問題達成了若干共識。一般而言,對在此類地區注冊的企業,各國往往都會實施更嚴格的稅收監控措施。
另外,各國還廣泛進行國際合作,許多國際組織,如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等對此也會出面協調。而如金融行動特備工作組(FATF)、艾格蒙聯盟(Egmont Group)等這樣的國際組織,則是專門負責各國反洗錢情報協作的。即便一筆“臟錢”先后流經了多個國家和地區,也能夠在各國的通力合作下顯出原形。據說,臺灣地區的前任負責人陳水扁,就是被艾格蒙發現了一筆巨款在海外洗白,這才東窗事發的。
因此,傳統的洗錢手法,早已風光不再,面臨著生存的窘境。
新型手法
有了上面的介紹,在回到開頭我們提到的那個案子,就不難理解它的意義了。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驚喜地發現這個世界越來越扁平化了,信息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廉價,我們的生活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與此同時,互聯網也給執法機構帶來了新的挑戰,包括新型的互聯網洗錢。
本案中的主要嫌疑人叫做亞瑟·布爾多夫斯基,他和搭檔弗拉基米爾·卡茨在哥斯達黎加開設了一家名為“自由儲存”(Liberty Reserve)的網站,或者說是一家網絡銀行,以此作為網絡洗錢的基地。
在這家虛擬世界的銀行里,提供的服務可謂非常周到:你只需要在世界任何一臺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留下一個電子信箱就能注冊賬戶,無需出示任何身份證件,甚至你把名字填寫為“黑客專用賬戶”也沒問題。
接著,通過多種電子支付平臺,客戶們就能很方便地把需要洗白的錢轉到“自由儲存”的賬戶里。然后,這筆錢仿佛就進入了一個黑洞:資金從一個匿名賬戶轉到了另一個匿名賬戶,再轉入第三個、第四個……
然后,它們到達了某個監管不嚴的地區(本案中提到了波多黎各)的某個銀行,變成了一筆合法的個人存款;再以“直接投資”或“支付貨款”的名義,光榮地回到了洗錢的起點。
也就是說,整個洗錢過程里,沒有人知道這筆錢來自哪里,將去向何方,背后是誰在操縱,每個環節都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進行的,客戶和操作人員之間彼此連面都沒見過。想要追查起來,自然是困難重重。
另外,整個過程,在過去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而在“自由儲存”上,這一切卻簡單到只需點幾下鼠標、輸入幾次密碼,往往就能在幾周乃至幾天時間內搞定。
這家網站的收費相當低廉,服務卻方便快捷,而且技術先進、信譽良好;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一些不便使用信用卡的邊遠地區,人們更樂于使用“自由儲存”提供的業務,甚至連當地一些商家,都可以接受用這家網站上的賬戶進行付款。
可以說,這些優勢,絕對是傳統洗錢手法所不能比擬的;對于各國執法機構而言,則是一項非常棘手的挑戰。
當然,美國國稅局可不愿意看著稅款這么白白流失。他們安排了一名特工進行臥底,在經過了近一年的秘密調查取證后,于5月底突然收網。布爾多夫斯基在西班牙被捕(他之前已經放棄了美國國籍),卡茨則在紐約布魯克林被捕。緊接著,又有數名同案嫌疑人在各地落網。
據負責此案的聯邦檢察官普利特·巴哈拉先生介紹,這家“自由儲存”網站的注冊賬號超過100萬個,其中大約有20萬個是在美國境內;所涉及的金額估計可能超過60億美元之巨。而這些錢來自各種骯臟的渠道,包括販賣可卡因、盜竊ATM機,甚至包括兜售兒童色情作品所賺到的黑錢。
“如果阿爾·卡彭活在今天,他估計也會使用這種方式來藏錢的?!币晃籌RS下屬的犯罪調查局特工感慨地說道。阿爾·卡彭,是芝加哥30年代的一個黑幫頭目,勢力大到甚至連警方都不敢惹他,但最后因為賭場逃稅而被IRS給揪住,判了11年徒刑。
更大挑戰
案發之后,IRS依法關閉了“自由儲存”網站,布爾多夫斯基等人也必將接受法律的制裁。然而,這恐怕僅僅是個開始,擺在各國司法當局面前的,是更加嚴峻的反網絡洗錢形勢。
很顯然,“自由儲存”網站所開辟的道路,并不難以復制,盡管法律又一次證明了它的威嚴,但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難保不會有人效法布爾多夫斯基的所作所為。
而更大的挑戰,則可能是來自一種更加匿名化、電子化的貨幣:比特幣(Bitcoin)。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比特幣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實際上,它完全是互聯網技術的副產品,誕生于2008年的一篇論文。
比特幣是基于一系列非常復雜的高等數學運算規則而產生的電子貨幣,與現行的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都不同的是,它沒有所謂的發行者。
我們都知道,人民幣的發行者是中國人民銀行,美元的發行者是美聯儲;然而,比特幣沒有發行者,或者說,它的發行者遍及世界各個地區。這是因為,比特幣是建立在分布式計算的原理之上的,它的產生、流通,都是由互聯網上許許多多臺個人電腦的計算來完成的,冗余度高得驚人。換句話說,你無法通過關閉某一個服務器來暫停、限制比特幣的交易,除非先摧毀整個互聯網。
同時,比特幣最大的特色就是絕對的匿名化。它建立在現代密碼學的基礎之上,采用不對稱加密算法,本質就是一大段復雜的數字代碼,可能是由世界上任何一臺電腦所產生,然后可以保存到任何電腦硬盤或其他儲存介質之中;而證明你是它的主人的唯一方式,就是一個儲存在你U盤或者電腦里的私鑰(也就是一個極小的電子文件,保存著復雜的密碼信息)。很顯然,除非當場抓住這個U盤的持有者,否則誰也無法證明某一個比特幣是流向了誰的“電子錢包”。
想要通過破譯密碼來發現其主人的努力,顯然也是枉費心機:以目前的計算機發展水平,破譯比特幣的加密機制而追溯其源頭,或者查出它經過了哪些人的手中,在原理上就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然,如果比特幣僅僅存在于虛擬空間之中,它對于現實中的金融市場而言就毫無意義,更不必擔心有人用來洗錢。然而,比特幣已經開始逐漸向現實社會伸出了它的觸角。
首先,已經有一些現實中的商家開始接受用比特幣支付購物款項,在國內也有一家咖啡店試水,甚至連壹基金也宣布可以接受比特幣進行公益捐贈;同時,比特幣有了浮動的匯率,目前1比特幣大概可以兌換兩百多美元。它也有了許多交易的平臺網站,可以很方便地把它兌換成現金,轉入你現實中的賬戶。
當然,目前比特幣自身還存在著諸多的技術問題,讓它的使用范圍還非常非常有限。幾次黑客襲擊比特幣交易平臺網站的著名事件,也打擊了市場對于這種貨幣本身的信心。
然而,完全匿名、有使用價值、基于整個互聯網、能夠在網絡上完成流轉等特點,決定了比特幣絕對是一種洗錢的絕好工具。沒有一種貨幣,能夠像它那樣快速而匿名地從世界的一個角落跑到另一個角落,也沒有任何一家銀行,能夠對客戶的資料做到如此的保密——比特幣的發行與流轉中根本就不需要任何銀行的介入,更不需要登記一個字的用戶資料。
實際上,早在比特幣出現之初,就已經有人想到了這類用途:用比特幣在一個叫做“絲綢之路”的網站上使用,而這個名稱挺浪漫的網站實際上是個黑客集中的網站,同時銷售各類毒品、管制藥品以及其他違禁物品。對此,曾惹得美國司法部下的禁毒署(DEA)向國會呼吁加強對比特幣的監管。
這一趨勢,恐怕將是很難阻擋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未雨綢繆,制定好應對措施。在今年4月,美國福克斯新聞就報道稱,美國財政部已經決定,將其反洗錢的監管職能,拓展到包括比特幣的交易平臺服務商,即要求開設這些平臺的網站盡可能多地保留相關記錄——然而,這一規定目前來看并無任何意義,美國財政部的管轄范圍僅限于美國本土,只要像“自由儲存”網站一樣,將服務器和公司搬到哥斯達黎加或開曼群島去,就能夠完全規避這些規定。
可以說,執法機構對于利用比特幣洗錢的可能性,目前是毫無辦法應對的。
任何一項技術的進步,必然都會帶來復雜的社會效果,互聯網技術也不例外。在洗錢與反洗錢的博弈中,各國監管機構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但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在這場網絡空間的戰斗里,技術進步與國際協作則是取勝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