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曹詩馨
美國:機構矯正+社區矯正
美國對于青少年犯罪的矯正治療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為專門機構的矯正,一為社區矯正。
專門機構的矯正,就是成立專門用于教育、感化犯罪青少年的機構,稱為訓練學校。訓練學校關押的都是情節較為嚴重、犯罪影響較為惡劣的青少年,因此管理十分嚴格。為了實現矯正目標,大多數訓練學校都有心理治療、教育和職業訓練制度。在訓練學校中,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可以有機會得到文化教育、職業培訓、宗教教育等,并參與到學校中的文體活動與志愿者活動中。有些訓練學校還采取了“家庭制”,在監舍中設立“父母”角色,“父母”們用各種創造性的方法為青少年改善生活,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并以“家庭教育”的方式讓迷失了方向的青少年重新社會化。
社區矯正,又稱為以社會為基礎的矯正。這種方法與訓練學校不同,不需要將青少年限制于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進行教育與矯正,而是將其投入到社會中,用各方力量來教育感化之,使之從善如流。社區矯正適用于情節較輕的青少年,假釋、緩刑與轉移措施是在社區矯正中經常會見到的方法。
青少年犯罪人的假釋與緩刑在美國非常普遍,如果表現良好,青少年犯罪人可以在假釋官或者緩刑官的監督下回歸社會接受教育。
轉移措施則是將犯罪情節輕微或者僅僅只是有犯罪傾向的青少年從刑事審判中轉移出來。因為對于情節輕微或是僅有犯罪傾向的青少年而言,直接將他們送至刑事審判或是訓練學校進行矯正適得其反,=讓他們脫離同齡人而接近有著同樣犯罪情節和犯罪傾向的人,非但對矯正沒有幫助,甚至會讓他們犯下更嚴重的罪。
那么美國社會是如何用各方力量來進行社區矯正的?在美國民間,有三種主要場所承載了這樣的使命:團體之家、養育之家和森林營地。團體之家主要是為青少年犯罪者完成從限制自由到融入社會的過渡。一些州的團體之家中由成年人或專門的工作人員對犯罪青少年進行監督指導,并培養他們的工作能力與知識水平,讓他們在走上社會后獲得工作經驗,取得一定的經濟收入。養育之家則是由志愿者組成的“家庭”,接收的是那些自己的家庭不適宜進行教育的青少年。在養育之家中,青少年們在享受到家庭般關懷的同時也得到了指導,同時也有一定的紀律,有利于他們的矯正。森林營地則是建在野外的青少年矯正場所。
英國:未成年人屢犯,父母或被公訴
在英國,未成年人屢犯,其父母會面臨罰款或被提起公訴。
英國相關法律法規對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或監護人有非常具體的要求和執行步驟。視案情的嚴重程度和涉案少年的成長背景,執法機關會要求其父母或監護人參加指定的父母教養課程,或要求父母與政府從事青少年輔導的社工合作,與子女簽訂協議,三方共同努力矯正涉案少年的不當行為。情節非常嚴重的,法院會簽發教養令,勒令涉案少年父母必須讓其子女做到的事和必須禁止的行為。如有違反其父母將會面臨罰款或被提起公訴。
社會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置方法矯正多于懲戒。政府設立專門的社工部門,對犯罪青少年及其父母進行長期的輔導、監督和服務。法律規定媒體不得披露涉罪未成年人的姓名和身份,報道中只可以用代名。并設有單獨的機構供未滿18歲和18-25歲的年輕人服刑,和普通監獄犯人分隔開,最大程度上保護年輕人能夠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法國:各省都有“青少年所”
在國家立法層面,其法律依據可追溯自1945年的《未成年犯罪人法令》。警察調查的未成年人犯罪,有三種情況出現:證據不夠不起訴歸檔,證據足夠但罪輕要求他賠償,嚴重的交由兒童法院處理。未成年人可以關押,16歲以下不能關押除非沒有遵守司法要求,13歲以下不能有刑事起訴。對低齡化兒童違法的,可以到特殊場合隔離開來進行教育。
在教育層面,教育部和學校負責人合作建立“校園事件跟蹤和警報系統”,預防校園暴力事件。
在社區層面,法國社區設立了各種未成年人接待中心或服務所,發揮著保護未成年人的重要作用。2004年以后,法國各省成立了“青少年所”,向這些群體提供衛生、社會、教育和法律服務,并負責解決心理和生理疾病問題。
日本:出現嚴厲處罰低齡犯罪者傾向
日本對少年犯的矯治基本有兩個過程。
第一,經家庭裁判所判決后送入矯治機構。矯治機構包括刑務所(監獄)、少年刑務所(少年監獄)、拘留所、少年院、少年鑒別所、婦女輔導院等。上述“少年”一詞,在日本法律中指20歲以下青少年。上述矯治機構中的刑務所、少年刑務所、拘留所為刑事設施,而其他設施被稱為“社會復歸促進中心”。上述“少年刑務所”主要收容青少年受刑人員,不過現在有的地方也收容26歲以下人員。“少年鑒別所”收容對象是那些有等待家庭裁判所審判的少年。他們在那里接受調查、觀察。
第二,當青少年刑滿釋放后,他們一般不能直接回歸社會,而是要經過一個“更生保護”過程。所謂“更生保護”,是指對犯罪者以及不良青少年進行各種指導、援助,讓他們適應社會生活。在這期間,釋放人員在家庭或政府有關人員的協助下,接受監督。政府向其提供飲食、醫療、住宅、工作等幫助,促其回歸社會。
195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更生緊急保護法》,為防止犯罪分子再犯,向他們提供回歸社會的緊急適宜的援助,如生活指導、醫療、住所、飲食等。該法規定這些事項均為國家責任,建立了觀察保護所,并設立了民間團體更生保護會。1995年日本制定了《更生保護事業法》,繼承了上述《更生緊急保護法》的精神。
其后,盡管日本青少年犯罪率下降,但犯罪者年齡則呈現低齡化趨勢,同時青少年實施的重大殺人事件增多。1997年日本神戶市曾發生一起有2名小學生死亡、3名身負重傷的殺人事件,罪犯竟是一名年僅14歲的初三學生。這一事件被稱為“神戶連續殺傷兒童事件”。此后至今,日本社會惡性犯罪仍然不斷,例如1999年山口縣母女二人被害事件、2008年埼玉縣初三女生刺殺父親事件等,其犯行均為未成年的“少年犯”。
上述重大殺人事件的犯人都是低齡青少年。例如前述“神戶連續殺傷兒童事件”,罪犯手段殘酷,殺人過程也十分隱蔽。罪犯把受害者頭顱放在學校門口,并模仿漫畫人物署名為“酒鬼薔薇”,向報社投遞挑戰書,事件偵破后,震驚整個日本社會。
為防止青少年犯罪惡性化、低齡化,上世紀9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推動法律改革。2007年11月1日新少年法實施,該法將懲罰年齡降低兩歲。舊的《少年法》規定14歲以上的罪犯才可送往少年院,該法修改后規定,少年院收容年齡降至從14歲以上降至“大體為12歲以上”。所謂“少年院”,就是專門收容被家庭裁判所判決有罪,需要予以“保護處分”的20歲以下人員。這些青少年罪犯在此接受矯正教育。
今天,日本司法機構開始對那些涉及重大殺人事件的少年犯罪者,采取嚴厲懲罰的原則。例如上述山口縣母女二人在家中被害事件,盡管少年法規定應判私刑者,因犯罪時18歲未滿可減刑至終身監禁,但日本最高法院還是判處該事件罪犯死刑。
最近一段時間,日本社會出現一個要求嚴厲處罰低齡犯罪者的傾向。但是,對于那些刑滿釋放者,很多義工辛勤努力,防止前者行為出現不良反復。這兩種行動,均對社會穩定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