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為什么要確權》
[ 2013年第7期]
土地確權登記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成本高昂。從農民的角度看,土地使用權登記時登記權人必須支付一定的登記費并因配合地籍調查而要付出一定的時間成本,而預期帶來的收益不大,故參與的積極性不太高。我國農地確權登記工作其實從2008年已開始啟動,這次又專門在一號文件中提出用5年限期,可見實際工作推進的難度不小。
確權登記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 經費問題,權限劃分問題,歷史遺留問題等都會遇到。在土地登記制度推行的初始階段,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應負責全部登記成本。只有當農民切實感受到登記給他們帶來的收益后,登記制度的實行才能進入到一個良性循環的階段,從而實現既定的政策目標。
北京 鄭風田
根據我們長期在農村的調查發現,基層政府官員較為普遍地對土地林地確權表現為不太積極,多數處于消極應付狀態。
在此我們的一個證據是,從新中國建立時的土改,到1980年代初期推行家庭承包經營,再到第二輪家庭承包,后到集體林權改革,按道理講,按法律講,每一次都要求在土地林地確權的基礎上分田地到戶,都應該是權屬明晰、沒有爭議的土地林地。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為數不少的地方存在著土地林地確權的問題,以至于2010年中央1號文件更明確提出“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力爭用三年時間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
國土資源部地籍管理司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專訪時也承認:“地方黨委政府、基層國土資源部門和廣大農民對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積極性不高。”
云南昆明 趙俊臣
我哥在老家種地,他把村里的每一片耕地都種遍了,這不是說他承包了村里所有的耕地,而是指村里每隔三兩年就調整承包地,也就是翻來覆去地重新發包,一塊貧瘠的地你剛收拾得像樣一點,就成了別人的,你還有心思么?
更令人擔憂的是只要有人愿意出錢交納“承包費”,基層干部就會任意剝奪農民承包權而把土地轉包給出高價的。根本不管什么30年的承包期。
即使有承包合同,發包方想撤銷還是有些優勢的,特別是當更強勢的上級政府部門要征用土地的時候,承包合同頂多能幫你討一點點經濟補償,有時也未必管用,只是“承包”,產權不是你的,一句話,這地本來就不是你的,是集體的是國家的,政府代表集體行使產權,還美其名曰“依法辦事”。
終究還是法律比較可靠。法治社會凡事總要講個法律憑據,農民雖然沒有土地所有權,但依法確認農民的承包權或者土地使用權,也有利于農民安心種地。
河南唐河 馬長軍
農村土地確權將是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又一次“土改”。以往農民無產權、無財產性收入,在土地確權之后,農民的收入將從以前的單一種植收入向土地分紅、種植養殖收入、租房收入、打工收入等多元化結構轉變,并且可以與金融資本融合產生更大的效益。根據在浙江、山東等地區調研的情況來看,這些做法已經頗有成效。
北京 厲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