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假戲成真的故事在好萊塢并不新鮮,負面悲劇也時有耳聞。銀幕上子彈飛得火花四濺,觀眾中難免就有眼熱心跳的會來模仿。遠到《出租車司機》、《天生殺人狂》,近看《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都曾引發過駭人聽聞的犯罪。
暴力走下銀幕,水銀燈照進現實,一向我行我素的好萊塢也不得不有所避忌。最近,素以暴力美學聞名的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就站出來為自己的新作《被解放的姜戈》撇清,稱將好萊塢電影暴力與美國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牽扯在一起,是對死者的不敬。
假作真時真亦假
假戲成真當然也有正面的例子,好萊塢剛剛為觀眾呈現了一個鮮活的范本:第8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逃離德黑蘭》。正如電影海報上所寫:“The mission was a movie”——解救人質的使命就是假裝拍一部電影——托好萊塢的福,CIA才得以完成史上最荒誕的這次營救。
關鍵人物名叫約翰·錢伯斯,好萊塢著名化妝師,曾憑借《人猿星球》獲得1969年第4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終身成就獎。正是在他的幫助下,CIA專家才與好萊塢搭上線,為拍攝一部不存在的電影構建起縝密的體系——建立電影公司Studio Six、公開征集電影劇本、繪畫詳細的電影分鏡圖、印刷主題信紙明信片、給六大“主角”分配不同角色以及化妝,甚至還在當年的《名利場》、《好萊塢報道者》等知名雜志上刊載電影廣告,做足了功夫。
假作真時真亦假。“一個瘋子的審慎與機智”讓好萊塢順利地當了一回CIA的同謀,錢伯斯也因此獲得CIA授予平民的最高級別“情報獎章”。不過,這并非好萊塢第一次參與政治。前些年,一本有關好萊塢著名影星勞倫斯·奧利弗的傳記在英國出版,書中便透露,二戰期間,為英國軍情五處效力的電影制作人亞歷山大·科達曾將奧利弗招至“特別行動委員會”,希望利用他在好萊塢豐富的人脈,“爭取當時依然采取中立立場的美國,支持英國對納粹德國作戰”。無獨有偶,好萊塢黃金時代著名影星加里·格蘭特,也有間諜疑云繞身。
現實借力夢工廠
好萊塢麾下,不僅有實力雄厚的制片公司、星光四射的全民偶像,還有滿滿的話語權。沒有哪一種國際間的交流比電影傳播得更快更直接,對于“軟實力”的覬覦,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好萊塢與現實社會的頻繁互動。
有研究者曾拿好萊塢與美軍的合作舉例——“從1915年開始,美軍和好萊塢電影進行了長達百年的合作。”美軍一力支持的項目包括越戰題材的《綠色貝雷帽》、伊戰題材的《拆彈部隊》,反映特種部隊悲情時刻的《黑鷹墜落》,以及凸顯人性光輝的《壯志凌云》、《拯救大兵瑞恩》等片,經常免費為其提供拍攝場地資源。《珍珠港》上映時,軍方還一度將“約翰·斯坦尼斯號”航母停靠在夏威夷珍珠港,壯其聲威。相比之下,《現代啟示錄》或者《獨立日》就沒那么好運,只因前者含有軍官殺軍官情節,后者則暗示了軍方的無能。
不過,和軍隊相比,好萊塢在政府層面上的“存在感”更強。美國有句俗話叫“超級富豪挺共和,文藝青年愛民主”,好萊塢就是“文藝青年”的集聚地。據統計,近二十多年來,美國石油工業向共和黨捐助的助選經費,與好萊塢對民主黨的競選捐款值相當接近,幾乎勢均力敵。
拿奧巴馬和羅姆尼的抗衡來說,有數據顯示,“向羅姆尼提供政治捐款的人中包括38位福布斯美國400富豪榜成員,而奧巴馬只有7位。”但在好萊塢,奧巴馬的聲勢卻絕非羅姆尼可以匹敵——以夢工廠、華納兄弟為代表的大財團為之一擲千金不說,喬治·克魯尼、安妮·海瑟薇、娜塔莉·波特曼、莎拉·杰西卡·帕克等明星都曾參與舉辦籌款晚宴。斯嘉麗·約翰遜替他公開演講爭取選票,杰西卡·阿爾芭為其振臂一呼。
反過來再看看共和黨,被好萊塢扔臭雞蛋的故事倒是多——當年紀錄片《華氏9·11》不遺余力地將小布什塑造成一個愚蠢無能、不負責任的爛總統;據說當年小布什堅持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時,反映地球氣候惡化引發的災難片連映不衰,也被視為是好萊塢對白宮的一種政治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