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梁

火了藝術品,亂了拍賣行。
滄海桑田,不過是20年前,藝術品拍賣槌第一次敲響于京滬兩地,從對于蘇富比、佳士得的羨慕,到打出屬于自己的品牌,榮寶齋、朵云軒、瀚海……曾經的中國拍賣,熱鬧、規(guī)范,卻又充滿了人情味兒。
然而,一旦市場擴大,隨之而來的就是利益的角逐。藝術品成了奢侈品不算,更成了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種借機斂財?shù)姆绞健S谑呛酰陙眙~目混珠、見利忘義,種種丑態(tài),層出不窮。有人曾生動地總結過“中國拍賣行之怪”——“進門先收幾萬塊,真品贗品照樣賣;看貨只認‘紅屁股(火漆印),不掙外快掙‘內快;假拍拍假不要緊,成交流拍錢照賺;自家拍品自舉牌,天價做局建檔案;官司纏身也無妨,‘免責護駕不言敗。”可謂入木三分卻又一針見血。
在當今大小拍賣會上,常見的問題之一是假拍。這里包括幾種意思,首先是贗品拍賣,比如前一陣子轟轟烈烈的所謂徐悲鴻油畫《蔣碧薇女士人體》,事實上是中央美院1982級研修班學生的習作,再比如吳冠中曠日持久的官司《炮打司令部》等等。贗品假拍根本原因恰在于利益驅動,藝術品名頭越大,價值越高,故事越多,越為熱門,這是自古以來藝術品收藏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因此大量假畫伴隨著所謂的“故事”,變得炙手可熱。而事實上,故事所帶來的惡果,更不僅體現(xiàn)于假畫的熱炒上,對于一些真跡,故事非但沒有起到抬高身價的作用,反而令人覺得蹊蹺、惶恐、狐疑,原因無他,狼來了心理,買家被故事嚇怕了。比如一年前熱鬧過一陣的柳和清藏林風眠畫展覽,豐富曲折的故事也成了質疑者詬病的“罪證”之一,搞得真假難辨。不爭氣的還有所謂的“專家”,給了鑒定費,假的成了真,某些利益驅使下,真畫更可能被判假,良莠不分,黑白不辨,實在是令人無可奈何,一聲嘆息。
第二種假拍更有趣,倒不是真?zhèn)螁栴},而是自娛自樂,目的是借拍賣抬高藝術品身價。賣家將畫交給拍賣行,在拍賣過程中安排“托兒”,抬高價格,最終以驚人天價博取眼球。事實上,畫還是他的畫,只是多了一次拍賣經歷,價格也可能翻了幾番,還為拍賣行提高了成交率,可算得皆大歡喜。在這類假拍中,不僅有藏家,更有畫家為抬高自身身價而蓄意為之,利用所拍出的高價,得以在市場、媒體與藝術圈內大大火上一把,不失為一條南山捷徑。
第三類假拍則屬于惡性操作,主要出現(xiàn)于買方。這些人被稱之為“舉手黨”,目的是借機抬高價格,并非真心想買,其原因多數(shù)是因為他們手里有類似的藝術品,亟待價格與市場的不斷上升,水漲船高,從中牟利。這類“舉手黨”一旦以高價拍得,往往搖身一變成了“拒收黨”,他損失的不過是一點定金,而苦了拍賣行與賣家,拍賣行苦苦等待,賣家有苦說不出,要畫拿不回,車輪大戰(zhàn)最起碼半年以上,弄得人筋疲力盡。
更有甚者,是賣家、買家與中介三方合伙“假拍”,這類現(xiàn)象最不易察覺,其結果也具有戲劇性,不是極高就是極低,其原因在于三方合伙商議,對于看中的藝術品,直接采取撿漏的辦法,趁拍賣過程混亂之際,不是草草落槌,將藝術品“賤賣”,便是哄抬價格,很難為外人識破。而這一所謂的高價,事實也就是擺擺樣子而已,私下里三方早已按協(xié)商價格成交。這類具有泡沫性的“假拍”,最令外人迷惑。
假象叢生,勢必影響中國藝術品市場未來的走向與健康發(fā)展,也是利益驅動下的不正常現(xiàn)象。如何在市場繁榮的今天,增強誠信,減少作假,成了未來中國藝術品市場最大的難題。
中國藝術品拍賣,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