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仰東
我一直想寫篇關于佘山地產的評論,這不是因為佘山是上海地產的國際名片,為佘山說好話。只是,十多年來,我跟蹤了地產板塊這么久,如今,再讀佘山地產,卻有心痛之感。
周日,我驅車在趙巷高速出口,被沿路舉著促銷牌子的地產業務員圍堵著,這種高端別墅區的超低端促銷,或許在中國都很難見到。佘山之痛其實已有多年。
我曾經為佘山興奮過,這個沉淀了上海近100年文化的海派之地,是唯一留給上海的山丘。在90年代剛起步于地產業的時候,我還是文匯報地產版的主編,那時,上海人以大規劃的視角對佘山遠景開始大手筆啟動時,這個遠離上海城市區域的野生之地,曾給上海地產帶來了疑問,夢想和課題。
整體功能效益、全局綜合規劃、高起點分步實施,佘山跨開了艱難的步伐。2003年的那個時期,我聯合了多家開發商,讓佘山有了一次全面的向國人、向世界推廣的“集體行動”,佘山地產有了自己的氣度、姿態和特有的血統。
在上海有影響力的大牌房企,從古北、綠地到世茂到金地、龍湖,幾乎都在佘山展示自己的精品之作,中國當初第一個總價超億的別墅也成長了佘山腳下,佘山地產產品的光環,不斷折射著“上海地產”的光輝,讓世人仰望。
成于市場,實則勝在政策。
國家對別墅用地的嚴控,是佘山發展的引擎。
在上海歷史上,如此高規格、高品質打造別墅群落,佘山是一個記錄、一段故事。不同于其他地產產品工業化操作的低層次習慣,佘山地產產品在設計、規劃、形態、環境等地產創新技術上留下了“上海高度”。
可惜的是,中國一刀切的限購調控,讓佘山走進了過山車一樣的市場低谷。進兩年來,市場的蒼涼,讓佘山開始陣痛。
金地集團華東區董事長陳必安與我私聊佘山時,形容“一批優秀的開發商,制造了一批優秀的產品,但在一個無語的市場上作秀”。我并非簡單地指責限購政策。如果只是市場而市場,佘山的地產熱情就難以支持。用成也政策、敗也政策來看佘山今昔,實在是種感慨,也是某種悲哀。
想買的人,買不起;買得起的人,不能買。佘山被調控進入了死胡同。
以普通住宅的方式來對待上海佘山市場,本身就是個錯誤。政府不是收錢的機器,一批充滿熱情的投資商,當初帶著開發佘山,創作佘山的政策召喚,集聚在這個區域,正當這個代表上海建筑作品進入成型期時,一個政策,就這么輕而易舉地斷送了市場的青春期,是誰之過?
如果,今天我們經過華山路時,還會為丁香花園這樣的歷史建筑而感嘆,那么,上海轟轟烈烈的地產時代中,我們能為后人留下什么?佘山地產,可以留給歷史去品鑒,可以成為上海住宅產品的力作。佘山地產,不應被毀滅。佘山別墅近兩年的大規模成交縮水和價格下行,并不是限購成果的正能量,是正在毀滅十多年地產人的佘山夢想,毀滅一個本應記錄地產時代成長的樣本,毀滅一個上海地產形象的原始細胞。
我無意用最俗氣的方式,去挽回投資商報表利潤的損失。佘山最終不屬于這些開發商,它屬于上海,屬于這些年一段地產發展的歷史。所以心痛佘山地產,是因為我們沒有第二個佘山。我們不能切斷市場給予佘山的輸血功能,否則,佘山地產會真的成為空城、鬼城。
佘山地產只是一個縮影。
佘山地產之痛,不僅僅是佘山地產本身,折射的是我們對政策的反思,市場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