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綠風

日前,原上海虹口體育館正式更名為精武體育館,掛牌儀式及精武體育文化高峰論壇相繼隆重舉行。上海精武體育總會明年將為“精武”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計劃以虹口為基地承接世界武術博覽會,并著力打造精武文化街區,推廣武術健身運動和精武文化,從而使“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為宗旨的精武精神不斷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彌新,生根發芽。
百余年來,從津門武術宗師霍元甲在上海灘迎戰西洋大力士,到陳其美、農勁蓀、霍元甲成立上海精武體操學校(即上海精武體育總會前身)再到精武弟子強身健體、為國爭光,精武會的故事傳承百年,膾炙人口。有人說:霍元甲是幸運的,生逢中華民族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淵的危亡之際,在民族志士的襄助之下,憑著一身正氣、蓋世武功,奮勇應戰洋人,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從而成為一代民族英雄。霍元甲卻又是不幸的,生逢東西方列強橫行中華之亂世,拳腳雖剛,筋骨雖硬,戰東瀛浪人易如反掌,怎奈其用心險惡,暗遭毒害。那時,上海精武體操學校成立僅70天,身為總教練的霍元甲壯志未酬,英年長逝。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在霍元甲開創的精武精神感召下,后來的精武人不斷續寫著擊敗洋人狂妄挑戰、振興民族意志、強健民族精神的中華“正氣歌”。
據了解,創建初期的精武體操學校,是純武術團體,因場地設施簡陋,師資力量單一,無法開展其他體育活動。自遷入新址后,隨著上海租界的建立,西方經濟的入侵,文化的滲透,近代體育開始在滬地傳播。本著“以體育居先,體育復以武術為主,參以時代各種運動”的精神和滿足會員的需要,逐步開展足球、籃球、臺球、絨球、乒乓、單杠、木馬、飛鏢、跳高、跳遠、啞鈴、平臺、秋千、舉重、拉弓、射箭、袖鏢、飛錘、捻石、騎馬、溜冰、狩獵、田徑等現代體育。百年精武為國家隊輸送了很多隊員,其中甚至包括了李富榮、張燮林這樣的體育名宿。
目前,世界各地相繼建立的精武體育會已經多達56個。6年前,“精武”被上海市錄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精武”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是水到渠成。